亚坤夜读丨昭山不远(有声)

  昭山离我的生活圈很近,但感觉好遥远。

  上一次游昭山,是在1982年的秋天,那是我刚到湘潭读书的第一年。在建设路口搭乘“湘潭——长沙”的长途公交车,走107国道在昭山站下车后,沿着一条缓坡土路轻轻松松就上到了山顶。这么多年过去,登泰山览胜,爬华山探险,上黄山看奇松异石,到南岳洗涤心灵,我胸中早已装有无限风光。但昭山于我,应是登山的处女作,所以才会一直珍藏在心里,不肯轻易触碰。

  保持了38年的精神距离终于被一个《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缩减了。细看规划,昭山——长株潭的绿心,就在湘江南路之南。上个周末,我终于把心里的“重游”键摁下,开启了夏日的昭山之旅。自驾车沿着湘江南路一直往南行驶,26公里的车程,先从蓝色的路牌上看到了“昭山”二字,然后一条崭新的沥青公路把我们引到了山的脚下,度娘告诉我们这边是昭山的北门。

  山脚下有个小渔村,十来栋民居散落在江边,每家每户门前的水泥坪里都停着汽车、摩托,还有一条石子铺成的小道伸到江滩上,那里泊着一条小渔船,水陆两栖的配置,真是殷实!一条水泥路从渔村穿过,路的尽头是一座小桥。村民告诉我:“桥的西边是长沙的——暮云新村,桥的东边属于湘潭——昭山镇。”村民是长沙户籍,口音里却有浓浓的湘潭味,这真是长株潭融城的典范呀。

  过了桥,披开淹没小径的野草,上山的路陡然就呈现在眼前——一条齐整干净的麻石路,梯级在树荫里蜿蜒抬升。虽是炎夏,但暑热被高大的树木隔在了半空外,空气里飘着松针的清香,让人时不时就要做几个深呼吸,把清香满满地吸进肺里。蝉声和鸟语在山谷里回转,绵绵不绝,空寂的山林仿佛就是一个正在演奏交响乐的大厅。上到半山腰时见道路边立着一块麻石碑,简要记录着当年的修路之事,这才晓得我们是一脚踏进了历史里:这条麻石路的学名是——昭山古蹬道,为湖南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对象,是湖南省内保存最完整的麻石古道,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建成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据说修建时的工艺要求高、修建难度大,所以耗时25年才建成,由当时湘潭、长沙等地民间人士捐建。

  再次登上昭山顶,山不是我记忆里的样子,古寺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样子。旧模样是我凭着当年的几张黑白照片努力拼凑还原的——缓坡上有几处茶园,靠近山顶是自由生长的灌木杂树;山顶上一栋砖木结构的房子,土筑的墙壁,泥巴地面、小青瓦屋顶,进大门是一个小天井,两侧有走廊通往正房。这座三开间两进的简陋小院子,普通得就像一处农舍,但它是1982年就被公布为湘潭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昭阳寺。经历了2002年、2014年的两次修缮扩建后,往昔不事雕琢的“昭阳寺”,如今已是气势恢宏的——昭山古寺,岁月里沉积的力量让我惊叹。

  登高望远,层峦叠翠间,两岸已是高楼林立。湘江在这里回环相抱,江水里泛着波光,蓝天上白云朵朵,“云卷云舒”是此时最好的写照。潇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岚”画的就是昭山胜景,历代皆有才子追和,即便是贵为皇帝也看着心动呢。明宣宗朱瞻基就曾亲笔题诗:“茅屋几家山下住,长桥遥接山前路”“抚景徘徊看未足,飒飒天风满林麓”。皇帝大人于数百年前看画时的所见所感,今人还依稀可悟。

  昭山不远,就在湘江南路之南,择个周末去逛逛吧。即便不是如我这般怀旧,登高望远,吹吹山风,看看江景,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作者:朱小波】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