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听“枢”⑪“朱云谷堂”主传奇(有声)

  太平街67号(今97—101号)是前后两栋相连的公馆式房屋,前为老字号乾益升粮栈旧址,后为朱昌琳住宅,以其堂号名为“朱云谷堂”。

  不论是建筑还是其主人,都充满着传奇。

  先说建筑,建筑面积前栋500平方米,后栋510平方米。建筑充满中西合璧的风情,结构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如房间布局不对称;而大门的封火山墙虽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色,但其用材和粗硬的线条,又有着欧式别墅的风范。而建筑内部,虽狭长,却充满奇趣。前栋共四进,一层,有天井、有小阁楼、有采光窗,空间奇巧;从石库门入口一直通向后栋,为一狭长的麻石甬道,甬道北侧为约8米高的山墙,南侧为一线木结构房间,临街为铺面,布局奇特;后栋为独立别墅,“十”字屋脊,拱形门,共三层,顶层为阁楼,屋后有天井小院,在一片青瓦中,有些奇妙……总之,整个建筑在太平街可为奇景一处,突现在一片传统的民居之间。

  再说朱昌琳其人。

  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长沙县安沙人,本系儒生,小试落第,27岁那年在唐荫云(曾任湖北按察使)家教书。唐家广有田地,是年初谷生芽,佃户多以芽谷送租,谷价千钱三石,求售无主。有人劝朱昌琳囤之,他回去和父亲商量,父亲以家中无钱为由不同意购买。唐荫云笑曰:“只要先生承受,明年卖出再付款。”朱遂将几千石芽谷囤积。次年,即咸丰元年(1851年)湖南发生大水灾,农业歉收,谷价骤涨10倍,朱昌琳由此一夜而富。

  于是,他在长沙太平街开“乾益升”粮栈,自储自营,遂成为长沙著名富商。

  随后,“乾益升”兼营淮盐和茶叶,渐积巨资,总栈名通称“朱乾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事息,清政府恢复淮盐运销,朱昌琳开设“乾泰顺”盐号领得盐票100张,约占全省盐票的五分之一,在南县辟有专用盐运码头,转销盐于滨湖各县,成为湖南盐商首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恢复贩茶于甘肃、西藏等西北地区。他又出资领得茶引200多张,开设“乾益”茶庄,茶叶销向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成为“南柜”总商。

  粮食、淮盐、茶叶历来是湖南三大商业贸易,朱昌琳倾注全力经营达50年, 终于一本万利。后又自设钱庄,发行朱乾号市票、银饼。他总结自己经商的经验时说:“务审时,如治国。”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维新运动勃发,朱昌琳成为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的经济支柱。湖南矿物总局成立之初,因前途未卜,湖南富商们都避之不及,遇到了“无款可筹”的极大困难。此时朱昌琳却从救济桑梓出发,不仅对矿务总局向其合开的阜南钱局借款之事拍胸担保,还从他本人所开的乾益号钱庄借银一万两给矿务局。

  可以说,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发轫,朱昌琳功不可没。他不仅贷款给政府,还自己投资办实业。先后与人合作开办了长沙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湘善记和丰公司,在灵官渡创建了湘裕炼锑厂,在暮云市独资创办了阜湘红砖公司。

  朱昌琳还乐善好施。他热心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对于育婴、施药、办义学、发年米、送寒衣等,他都辟有专项资金,保证常年支付;他对地方大型建设也慷慨解囊,先后捐银13万两之巨疏浚浏阳河,开辟新河船埠,振兴浏阳河——湘江的航运;他更济国救民,曾应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的嘱托,捐献大批粮食、布匹赈济两省灾民。

  宣统三年(1911年),朱昌琳年届九旬,被举耆贤,特授内阁学士衔。

  从一介穷书生到特授内阁学士衔,从长沙富商到财通八方,从传统商人到湖南近代工矿业和慈善事业的开创者,虽一生操劳,却年逾九十,朱昌琳不可不谓人生赢家,不可不说其一生充满了传奇。

  在朱昌琳去世80年后的1991年,长沙人朱镕基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开启了另一段传奇人生。而朱昌琳正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他们经世致用、济国救民的精气神,可谓一脉相承!

  乾益升粮栈后改名为太平粮仓,历经百年,现已成为文化艺术展览和文化艺术沙龙场所,它以展示、销售湖南本土艺术家作品为主,并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品味“老工艺、老民俗、老长沙”的文化体验平台,成为太平老街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艺术消费为一体的重要文化窗口。

  从此,太平粮仓、“朱云谷堂”开启了老长沙新味道的新传奇。

【作者:陈先枢】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