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永远讲不完的英雄传奇

  夏一娴 荆墨

  昨天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

  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追兵阻敌,征服冰山雪岭,穿越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让我们通过这些书籍,再一次回忆那场伟大的征程,向先烈们致敬!

  永不言败的伟大征程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作为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党史专家郭德宏和张树军主编的《红军长征史》(中共党史出版社),记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两年时间里,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艰辛历程、粉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艰苦卓绝斗争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历史。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

  《读懂长征》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为主线,并充分反映了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经历。它努力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权威资料佐证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力图让读者了解长征、读懂长征,感受一个更加真实的长征。

  王树增的《长征》(修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堪称写长征的“史记”。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修订版加入了多幅珍贵长征地图,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有人问,《长征》在写什么?王树增说:四个字——永不言败。

  亲历者诠释长征精神

  80年前的故事,今天中国的预言。长征,并没离我们远去,了解长征的真相,就能更好地理解蕴藏在中国人民身上的巨大能量和当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巨变。曲爱国、张从田的《长征记》(入选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物),以生动的笔触,从宏观到微观,从全景到特写,全面观照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该书详细叙述了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艰苦的长征历程,尤其是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情况进行较详细的叙述,使读者得以对长征的整体概念有所把握。作者还在每章正文后,设“背景资料”栏目,从档案文献中、从老红军的回忆录及有关纪实材料中吸取精华,使该书筋脉清晰,有血有肉,可读性很强。

  日记记载下来的长征,可以真实再现当时的细枝末节。《长征日记》(知识产权出版社)是一部难得的红色历史书籍。这部日记是老红军萧峰将军在战争年代一点一滴写作出来的。可贵的是,萧峰一直是一位军中战将,他一生参加或指挥了1365次战斗,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如强渡大渡河,攻占铁索桥。日记中的记载与通常的说法有明显不同,但日记显得更真实。萧峰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些珍贵的战斗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第二本这样的日记,因此这部日记堪称绝世珍品。

  亲历者诠释的长征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何念选的《开国将帅在长征路上的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介绍了92位开国将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带领红军广大指战员,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击退百万阴险凶恶的追兵阻敌,翻越了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征服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西方人视野里的长征

  提到中国长征,很难不想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斯诺是美国记者,他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自1937年初版以来,畅销至今。该书真实记录了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一位叫薄复礼的瑞士传教士,与萧克将军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18个月又12天。他的《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昆仑出版社),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他为萧克翻译了至关重要的贵州地图,为贺龙的女儿编织毛衣……他是第一个向西方详细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从对红军的不理解到理解,从对自由的渴望到对长征岁月的无比怀念,究竟是什么让他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又是什么让他对中国时时挂怀?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美国著名记者,多年来一直对长征心向往之。1984年,几番周折之后,他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遍访在世的老红军,将长征的故事再现于世。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充满了对中国革命者激情、勇气和智慧的赞叹,对中国革命和长征描述的角度独树一帜,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

  本书的开篇说得好:“每一场革命都有自身的传奇。”为什么美国人对长征这么有兴趣? 索尔兹伯里回答,是因为“人类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及人类为战胜困难所做出的牺牲”。无论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长征”都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精彩摘录

  《长征记》片段——

  告别苏区,踏上长征路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笼罩着苏区的每一块土地。

  时任红1团团长的杨得志回忆说:“战争年代,出发和上前线,上前线和打仗,几乎是同义词。以往,部队的指战员听说要上前线,不用动员也会‘嗷嗷’地叫起来。但这次出发,气氛却截然不同。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要撤离根据地;谁也不知道要进行跨越11个省的万里长征;谁也不知道此一去什么时候才能转回来,但那种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赶到雩都河边为我们送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流泪。老表们拉着我们的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着你们早回来呀!’连我们十分熟悉的高亢奔放的江西山歌,此时此地也好像变得苍凉低沉了。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被安排在老乡家里治疗的重伤员和重病号也来了。他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人群之间,看来是想寻找自己的部队和战友,诉诉自己的衷肠。……我也想过,或许有的伤员会赶上来,但是直至部队进入了湖南,我们团留下的同志却没有一个能赶上来……”

  夕阳西下,秋风萧瑟。10月17日黄昏,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部队从雩都、花桥、潭头圩(龙石咀)、赖公庙、大坪心(龙山门)、峡山圩(孟口)等10个渡口,踏着突击架设的浮桥,渡过雩都河,开始了突出重围的行动。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开始了。

  没有人能够想到,此次西征行动竟然是与中央苏区的长久告别,中央苏区从此将陷入白色恐怖下的浩劫,直到十五年后,红军的后代人民解放军部队方打回苏区,与亲人相聚。 (一娴 辑)

【作者:夏一娴 荆墨】 【编辑:彭应兵】
关键词:长征 英雄传奇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