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凝:龙田味道

  张瑾凝

  1934年,32岁的沈从文完成中篇小说《边城》,用文字抒发内心浓浓的乡土情怀。从此,世人大多知道了边城小镇茶峒,知道了古城凤凰。

  说来惭愧,因为小说《边城》,我去过沈从文先生的家乡,却不想自己的家乡也有一地边城。上个周末,诗歌散文协会采风团前往龙田镇采风,我有幸一同前往。去之前,我问朋友龙田有什么特色?朋友回答:龙田是边城,你去了就知道。我被“边城”二字吸引,兴味盎然。

  龙田是宁乡西部边陲乡镇,从宁乡城区驱车,需要将近2个小时才能到达。这里有的村落海拔约为200米,有的村落海拔在600米以上,因为海拔落差大,龙田被称为“长沙的西藏”。

  龙田地界,四面都是山,但放眼望去,青山葱郁,有些高峰处还笼罩着些许薄雾。没有多彩的颜色,像是一幅水墨画,缥缈深远的意境随处可见。看惯了城市的霓虹绚丽,这绿水青山的边城,自是一番别样风情。

  龙田集镇在环山中间较为平坦的地方,集镇里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面立着一块石碑,写着:边城文化广场。这里的商业街命名为“边城商业街”。看来,龙田人也在打造自己的边城文化。

  这里是宁乡、益阳安化、娄底涟源三地交界处。友人指着一处山脉对我说:“翻过那座山,就是涟源。涟源煤炭资源丰富,以前涟源的煤要运出去,常经过龙田。这里虽在宁乡西部,但是集镇可以说是繁华热闹的。”

  来到龙田,少不了要品尝龙田的美食。

  龙田扎肉是当地的一大美食特色,一定要尝尝。当地的朋友给我们推荐了月塘土菜馆,我们吃到了最正宗的扎肉,因为这儿的老板是扎肉的传人。

  龙田扎肉以猪肉和干萝卜丝这两种常见食材为主要原料,呈上餐桌的扎肉,色泽红亮晶莹,闻之有一股清香,食之肥而不腻、酥而不脆,肉质香酥爽韧,有独特的口感。同行的友人对扎肉均赞不绝口,还有人立马买了一坛扎肉要带回家。

  月塘土菜馆的老板叫彭太平,凭借着祖上彭孝文嫡传的龙田扎肉这项传统技艺,今年四月他被评为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朝年间的彭孝文,就生长在这片山脉相连的土地上。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拉扯他长大。18岁那年,懂事的彭孝文到流沙河草冲一地主家做长工,以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赚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报答养育之恩。有一年中秋节,地主家杀了一头土花猪,赏给彭孝文两斤五花肉。彭孝文心里惦记着母亲好几年没有吃过一顿好肉了,于是想把这块肉留给母亲吃。由于当时是农忙时节,实在抽不出身,彭孝文便将肉存于地主家放干萝卜丝的坛子里。农忙过后,他想那肉肯定坏了,谁知取出来一看,不但没坏,而且变得晶莹剔透,散发着萝卜丝的沁甜。于是,彭孝文赶紧请了假,回到龙田,连夜做给母亲吃。母亲吃得津津有味,说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这么好的肉。后来,彭家逐渐富裕,杀猪吃肉的机会多了起来。彭家开始用萝卜丝包扎五花肉,放在坛子里腌制,并命名为“扎肉”,慢慢地成了“龙田扎肉”。

  我常在想,长久的生命力,必然需要文化来支撑。在龙田扎肉流传百年背后,我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品德,是孝道与忠义。沉香劈山救母、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历史记载,中华文化中不乏孝心感天动地的典型。龙田扎肉的背后,含着善因,含着孝心,你说,怎能不美味呢?

  扎肉代表了龙田味道,扎肉有了文化内核,龙田也就有了龙田精神。

【作者:张瑾凝】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龙田 扎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