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芙蓉:背景

  1999年,冬日的凤凰如一张清凉的水墨画。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站在当时孤零零的虹桥上,面向郊区的方向,是一片苍茫山水。

  在大三的学年论文里,我写了沈从文。年少时的我,仿佛觉得自己是懂他的,懂他从社会最底层出来所带着的泥土般的宽厚,他的文字与故事,是将残酷的现实用他善良如水的心地滤过,然后倒映出一抹挥之不去的人性温情,是走过幽暗之谷,却给人留着一盏豆灯;懂他生命的韧性,在老舍、傅雷不堪侮辱自尽的“文革”年代,他从绝望之中淡然脱离,将自己低到尘埃里,一头走入了古代杂物的研究领域,以柔韧的乐观,面对一切苦难……上善若水,于他,是这样贴切。

  一份敬仰牵引着我,走向了那片苍茫山水。因为当地人说沈从文的墓地就在沱江边的“听涛山”上。

  没有人指引,也没有什么醒目的标志,我们一路沿沱江而行,四周是午后的寂静。

  走了几里路,在一个小牌子的指引下,我们上了一个小山坡。沿着不规则的山路往上走,来回走了两三遍,也没有见着一个所谓的墓碑。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老乡,他指着小路旁一块大石头说:“好像那就是一个墓,你们看看。”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沈从文的墓碑前,这是一块不起眼的岩石,虽然资料上写的是天然五彩石,但是在风雨的侵蚀下,普通得就像这山里的一块野石,难怪我们走过却没有注意到。石头上刻着四行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墓地离沱江岸其实只有二三十米高,面对着沱江,清清凉凉。正对着墓的坡地边上立着一块竖着的麻石碑,上面写着“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个士兵,回到了他的故乡。面对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艰难,他前半辈子的武器是文字,而后半辈子却是用生命全部的韧性和豁达。墓碑背面,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墓地,与山水相融,呈现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前可以看沱江长流听江涛声声,后可以枕远山悠悠听林涛阵阵。是一个不沾尘世烟火的清静所在,足以安放一个质朴而伟大的灵魂。

  第二次去凤凰,是2006年6月,其时的凤凰已面目全非,街铺林立、五光十色。那天下了点雨,我们穿行在街巷中,想穿过这片繁华找到曾经的虹桥,因为虹桥是我去沈从文墓地的坐标。

  找到虹桥时,却已不认识了。原来空荡荡的桥面,其时已经加盖了长廊,廊内都是卖旅游品的商铺。问其中的商人,沈从文墓怎么走,却没有人能够告知。

  我凭着记忆走去,终于在走过一片店铺后,找到了那个小牌子,走上了那条山路。一切依然,6月的雨中,墓石依旧清凉。只是沈从文的身边多了夫人张兆和,这个被他称为“三三”的女人,2003年去世后,也回到了他的故乡。

  曾经,沈从文与这凤凰是连为一体的,人们了解凤凰、来到凤凰,多半是追寻他的印记。而此刻,我突然感到,在商业浸润的旅游景区凤凰,人们在这里感受边城风情,在酒吧寻欢,在沱江沉醉,在红红绿绿的旅游品中打发都市的焦虑,与沈从文已经毫无关系。这个从湘西走出的为数不多的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作家,已经退到了凤凰的风光之外,成为这片热土的人文背景。

  站在他的墓地的那一刻,我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人们已淹没在物质的世界里。但我又想,以沈从文的善良,他其实还是会微笑着乐于作为这个背景的,因为因着他的名,这座小城的人们在这片风光里得了利,日子慢慢地好起来。

  第三次去凤凰,是2014年的春节,我们一家人住在沱江边。当夜暮降临,看着凤凰古城,如同置身天上的街市。一天的清晨,我和女儿决定去看看沈从文的墓。沿着一线的街铺前行,每隔一段路,竟然有指示牌,告诉沈从文墓的方向。

  他的墓地,已经在热闹的街道之上。与街道上拥挤的游人相比,上山的游人依旧不多。在他的墓地附近,有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是“×××公园规划图”,而沈从文的墓便成了这个公园的一部分。站在山顶,俯瞰江边及山后,这个贪恋家乡山水的“乡下人”的墓地,已经变得狭小了,那份曾经的苍茫已了无痕迹,“听涛山”已经不能安静地听江涛、林涛。只有他墓前的一株腊梅,散发着悠悠的清香。

  此时的沈从文,在熙熙攘攘的游人心中,已然不是凤凰热闹的因由,更不再是凤凰人文的背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他变成了这片景区的一个小小部分,圈成了古城的一个卖点。

  我想,以沈从文本真的善良,以其那看透苦难并宽厚坚忍的本性,是可以原谅一切叨扰的。但是,于我而言,总觉得有些不忍和伤感:这个从北京回归故乡的士兵,不就是想寻到一处安息安然之地么,可是连这样的一个最简朴的愿望,也慢慢变成了一种奢望;更别说在这样的物欲之中,还会有人去认真探求这个士兵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为这个民族文学带来的生命的张力。

  沈从文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在最后一次从凤凰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能不能给沈从文墓地更大的空间,让他在苍茫中永远成为湘西的一种背景呢?或者在现世的繁乱中,让他的精神成为丰富我们心灵的背景呢?

【作者:申芙蓉】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沈从文 凤凰 湘西 背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