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早团年,晚团年

  每年的除夕,家住离长沙不远的益阳的刘丽娜都像赶集。婆家那个村子里的人都是清末民初年间从外地移民来的益阳“南边人”,有“赶早团年”的习俗,认为越早“团年”家里来年会越来越红火。大年三十的凌晨一两点,夜空中就会响起团年的鞭炮声,此起彼落,好像团年交响曲。

  大年三十凌晨一点起床后,刘丽娜和婆婆先煮一大锅米饭,丈夫和公公则摆香设案,摆上“三牲”:寓意“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的鲤鱼,代表一整头猪的猪尾和公鸡。用大碗盛一碗米饭,压紧堆成拱形,做成“宿岁饭”,放在神龛上(到正月十五再看饭底下是否有水,水多则说明来年会有洪涝,要早早预防)。然后倒上酒,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祭祖宗。

  年饭做好后,丈夫在堂屋用柴蔸生成一堆大火。“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柴火烧得越旺寓意来年家里越旺,财富越多。

  这顿团年饭吃得很慢,直到天慢慢亮,“越吃越亮。”婆家认为“越吃越亮”,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亮堂。

  吃完团年饭,刘丽娜收拾碗筷,将碗放进水池,开始洗碗。婆婆听到厨房的水龙头开得“哗哗”响,走进来,递给刘丽娜一个小盆,说:“接水在盆子里洗。”刘丽娜知道婆婆节约,觉得流水洗碗浪费水。接过小盆,脸涨得通红。

  刘丽娜将碗洗好,卫生做完。看看时间,赶紧招呼丈夫孩子上车,赶到娘家团年。刘丽娜的娘家在益阳当地的风俗是“午团年”,以前是中午十一点吃团年饭。刘丽娜出嫁后,为了不让刘丽娜一家三口太赶,改在中午十二点再吃团年饭。

  刘丽娜赶到时,父母正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看到刘丽娜一家三口,喜笑颜开。刘丽娜要去厨房帮忙,母亲说:“我们快做好了,你先坐到火箱上烤火,吃零食,看电视。”茶几上摆满了零食和水果,都是刘丽娜喜欢吃的。

  刘丽娜坐下后,母亲又拿来一个枕头,说:“靠着舒服些。”刘丽娜突然鼻酸,说:“还是做女儿好,什么都不用做,还被这么呵护。我从昨天中午就开始忙,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错或犯了禁忌。待遇天差地别呢。”

  母亲笑着说:“出嫁了,你在婆家就是女主人。回娘家就是做客。做女主人就得有做女主人的心态,不要想着婆家怎么对待你,而是要以主人翁的心态,融入这个家,带着想家里红红火火的心情用心去做,就不会有小心翼翼的不适感。”

  刘丽娜点点头。她心里明白,母亲这样说,原因只有一个:希望她幸福,舒心;不要在婆家有什么疙瘩,或纠结。母爱是细腻的,明察秋毫。尽管一句“做客”,让人心酸。但唯有这样说,刘丽娜才能放下心结,在婆家踏踏实实,开开心心,过好幸福小日子。

  刘丽娜在过年前给我打来了个电话,她说她又要过早团年晚团年的年节了,其实这样的春节也有意思,就是她不会为去丈夫家或自己的娘家过年而发愁。年节,对于老百姓就是要和和美美。

【作者:熊燕】 【编辑:黄能】
关键词:除夕 团年饭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