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风

  ■杨中武

  我喜欢观看《记住乡愁》《远方的家》这些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纪录片,从中知道了许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元素形成的现代文化。但我对父母传承的家风永远不能忘记,必将传给我们这个大家庭。我的父母都出生于1927年,经历了解放前那苦难动荡的旧中国,参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享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亲身经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父母是农村极为普通的农民,但养育了我们十个兄妹,在其平凡的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形成朴实的家风家训,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远近的乡亲。

  养成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我的父母继承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一生养育了十个儿女,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都是用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为了生存,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幸福一点,在那寒冬腊月,还到冰冷的湖水中捕鱼,到农场找副业。参加集体劳动时,父母总是拣重的活干,因为赚的工分多;平常很少休息,即使在寒冷的夜晚,母亲做完家务后,还要纺线做鞋,因为家里要吃要穿的人口多,总是想方设法使我们吃好穿好。父母自己穿得很朴实,很少买新衣服,但是过年总是要给子女添置新衣服,使我们高高兴兴过春节。我父母勤劳朴实的好品德,激励着我们,影响着周围邻居。我们一大家八十多个人,虽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为社会做贡献,秉承了父母勤劳朴实的好传统。

  有一种互助互爱的高尚品质。我父母仁爱的精神是远近闻名的。父亲会一点木工活,在那集体生活年代,父亲总是挤时间帮附近的百姓修理生活用具,凡是有人家做过去的老房子,他总是要去帮几天忙,从不收任何报酬。我的母亲只要左邻右舍有点什么事,总是提一些小东西(糖、蛋等)去看望人家,左邻右舍揭不开锅的时候总是送去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大米,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那个物质紧缺、经济紧张的年代中,自家人尚且难以糊口,竟然还给别人送去救命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情感,一种品德。在现代社会里,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享受生活的人多了,但我们家仍不失传统本色,遇到需要帮助的毫不犹豫,邻居同事之间总是保持互助互爱的好传统,国家需要捐助的时候总是义不容辞捐钱捐物。

  具有一种家国情怀历史情感。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于普通百姓的心中。回想起我的父母,普通平凡的百姓,对国家的热爱始终是不减的。前不久我在长沙偶遇三十年前的老村干部,他回忆几十年前村里上缴的情况,他这么说:只有润嗲(我父亲)交公粮是最积极的,上交的粮食稻谷质量也是最好的,镇上粮站的公职人员都认识我的父亲,只要是润嗲送来的公粮,不需要检查就直接入库,因为他们信得过我父亲的人品。这就是我父母亲的一种家国情怀,平凡而伟大,正是千千万万这种平凡的家国情怀,才铸就了今天伟大的祖国。

  培养了廉洁守法的品性。我清楚地记得,来部队的前天晚上,父母把我喊到床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教育我,到部队后要勤快,听领导的话,不要浮躁,要老实做人,要好好学习,特别是要守规矩不要做坏事,要做一个合格的军人。这些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我的人生道路也是按照父母的教诲一步一步扎扎实实走的,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我都是廉洁勤政守法的,特别是转业到国土资源系统工作后,廉洁守法这根弦崩得更紧。父亲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一直是生产队的物资保管员,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不管家里多么困难,从不损公肥私,做事公道正派,把集体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父亲勤劳守法的高大形象,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从来没有发生过一点点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是诚实做人、老实做事,都是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饱含着深情地回忆我父母传承的家风,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一定要继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哲学的观点看待历史,传承好自己的家风,把中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社会元素结合起来,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抒写精彩的人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最大的力量。

【作者:杨中武】 【编辑:田芳】
关键词:家风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