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毛泽东诗词中“霜”的意境

  ■李秉翰

  毛泽东诗词中几次出现“霜”的意象,无不体现了伟人的独特体验和高远境界。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中的“霜”,说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自然景色,“万类霜天”又表现空间的宽广。“霜天”是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提供的广阔背景。秋霜虽寒,却激发起青年毛泽东以满腔热血,投入到为国家民族求出路的革命探索中。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中的“霜”,境界更为广阔。毛泽东赞颂秋风,秋风是有力量的。寥廓江天的霜迎着秋风,漫山遍野,不仅象征革命力量的强大,更有一种宇宙万物的无穷之感。与《沁园春·长沙》类似,这也是提供了一个背景,但放在尾句作用不止于此,以广阔的宇宙万物作结,意境深远,更体现作者革命必胜的信念。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万木霜天与天兵怒气相对,一边是满山的树木,一边是愤怒的“天兵”。敌孤军深入,我军运动战中歼敌,连万木霜天,连龙冈的云雾都成为了“友军”。这里的“霜”指明,战斗时间是深秋,战斗地点在龙冈,战斗形式是野战,天兵怒气冲霄汉,体现红军战士的神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忆秦娥·娄山关》中描绘了晨光初现,残月犹见,天地就在混沌中,只见朦胧的寒霜,晨间行军的场景。当时,红军胜利大会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革命力量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也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转移,取得了重大胜利。对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环境描写,体现出毛泽东对当时严峻形势的深刻认识。诗词中的“霜晨月”不失雄壮,对革命形势的清醒判断,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造就了这种悲壮之霜。

  一种意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生发出不同的意义,又同样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意象本身只是客观的事物,每个人的用法有所不同,但伟大的诗人用在不同的诗词里,总能产生不一般的效果,正如王国维评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纯以气象胜。毛泽东诗词中这种豪迈的大气象,既是伟大的时代赋予的,也是诗人的眼界胸怀决定的。

【作者:李秉翰】 【编辑:黄能】
关键词:霜 诗词 毛泽东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