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新味道 | 走进铜官窑

  ■寇宗鄂

  庚子年初秋,我和一批作家、书画家再次应约来到长沙市望城区采风。四年前的2016年我曾来过望城,是专为拜谒书法“楷圣”欧阳询而来。同时也参观了铜官古镇,还参与了学习画瓷的切身体验。那时,铜官窑博物馆尚未建成。此番二次来到望城,同样是文化“朝圣”,但在不少的节目里,一座年轻的望城铜官窑博物馆便成了大家心中崭新的崛起。

  铜官窑博物馆于2018年5月14日开馆,馆龄虽短,但在国内区县级专题博物馆中堪称一流。我好像一个岁月的逆行者,在盛唐与现实之间穿越,回首望见千年前“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唐·李群玉五律《石潴》句)的湘江之滨十里陶都窑火兴旺,码头街巷繁盛的景象。博物馆展柜里的壶瓶碗盏、灯熏缸罐等五彩纷呈的民间日用陶瓷和我诉说着历史上的生活,形状各异与釉色优雅、贴塑与模印精湛的装饰工艺无不让人赞叹不已。在全国成千上万的窑口中,惟有长沙铜官窑器物的唐风诗韵特色独具,我便自然遥想那赋予它们生命且巧夺天工的古代工匠,是怎样在泥土与窑火间辛勤地挥汗劳作,又是如何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的!

  在这座璀璨的艺术宫殿里,众多尤物般的宝贝或诗或书或画吸引着我的眼球。一件传统青釉褐彩纹饰执壶上,用行书题写着一首五言绝句:“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这首咏春诗,暗喻买卖双方微妙的内心活动。诗既提升了执壶的文化品位,也营造出春日一种愉悦的氛围和情趣。在另一只执壶残件上则题写着:“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诗传达出卖酒者的人性之善,委婉地告诫买酒者,借酒浇愁会愁更愁,从而让卖酒人心生同情。下面两首同是题于执壶上的诗更加有味儿,诗也更加有名。其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窃以为是借女性的口吻,倾吐因年龄差异错失婚姻的遗憾与万分伤感、缱绻忧怨之情,岂是一个“恨”字了得,读之令人惋惜动容!其二:“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也是一首情诗。倾诉相思之苦、其情浓烈如酒,望月数十日夜夜不能眠,缠绵悱恻,犹如肝肠寸断。还有诸如“悬钓之鱼,悔不忍饥”“坐看云起时”等,或有感人生世态、岁月沧桑;或吟咏自然之美、风云变幻等,有的借用名家诗文,但大多是工匠原创,即兴发挥,尽情挥洒。包括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不仅题材广泛,且绘画栩栩如生,率意拙朴。“青釉褐绿彩凤纹盘”凤鸟昂首而立,精神抖擞,作跃跃欲飞状,气质非凡。“青釉褐绿彩莲花童子纹碟”绘佛教题材“化生童子”后世俗化故事,喻送子之意。以童子入画,如婴戏图之类兴于北宋,但由长沙窑始。寥寥几笔,概括而抽象,均属原生状态,更富谐趣天真,如出自原始岩画。

  唐代是中国文化鼎盛时期,诗文书画成为时尚,文化自然也浸润人的心灵,同时相应地反映在陶瓷上。我想长沙窑的富有特色和当时文人的参与也不无关系,如同当今文人的积极参与一样,“书堂山当代文人书法周”及“当代作家望城行”,作家在铜官古镇于瓷上试笔,题诗作画的活动便是实证。

  展厅中还有一部分文物上的纹饰风格与传统长沙窑瓷器明显不同,据介绍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外销瓷。在馆内展品中,最受瞩目的当属“黑石号”沉船出水文物。讲解员说,“黑石号”是目前发现长沙窑瓷器最多的阿拉伯远洋航船。它于公元286年满载中国陶瓷和金银货物六七万余件,其中长沙窑瓷器达5.65万件。返航途经印度尼西亚附近在风浪中不幸触礁沉没。展厅以一比一比例模拟当时场景,再现惊涛骇浪,惊心动魄的航行。给人以真实的现场感,使人震撼。

  据悉,沉船于1998年由德国打捞队打捞出水。2017年9月27日,长沙铜官窑遗址管理处将德国收藏家蒂尔曼·沃特法所持有的162件(套)“黑石号”出水文物全部征集回国。经权威文物专家现场共同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81件(套)、三级文物60件、一般文物6件。“黑石号”打捞出来的文物证实中国与中东各国之间很早就存在直接的贸易往来。一大批长沙窑瓷器从异域海底、从千古尘封中回归铜官故乡,回到故国和望城的怀抱,重见天日,重放瑰丽的光彩,真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征集回来的百多件文物精品,多数是按外销订户要求所绘制的阿拉伯图案和文字。以典型外销瓷“青釉褐斑褐绿彩阿拉伯文碗”为例,其纹饰为长沙窑窑工书写的变体阿拉伯文,这成为大唐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中孕育出的一朵中西交融的陶瓷奇葩……

  长沙窑精美得无与伦比的瓷器珍宝,于观者如乱花迷眼。我酷爱长沙窑民窑瓷,民窑瓷拙朴率性、活泼富于生机,符合民间大众口味,最接地气,庶民百姓才是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外销瓷也如是,展品中的碗盘盆罐之类民用瓷具多,器型不大,以变形花草、花鸟纹、云纹、简笔人物、几何形图案等为主要装饰。在彼此的商贸往来中,不仅增进民间友好往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也促进了艺术的交融互渗。

  从古至今,门户开放,是大势所趋,无论是陆路或是海路,中国的“陶瓷之路”与“丝绸之路”一样,始终是一条通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作者:寇宗鄂】 【编辑:黄能】
关键词:老长沙·新味道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