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专栏 | 端午佳节话屈原

  纪念屈原是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永恒话题。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世家。年轻时屈原就具有渊博的学识,受到楚怀王的信任,被封为“左徒”。在职时,他以楚国的兴亡为己任,积极要求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并出使齐国,订立了齐楚联盟,以共抗强秦。然而,屈原的一系列主张却遭到楚国许多贵族大臣的嫉恨。楚怀王撤消了屈原的左徒职务,贬他为一个仅负责管理王族子弟的闲职“三闾大夫”。

屈原画像

  公元前 299年,楚怀王死后,其大儿子继承王位,是为顷襄王。他任命其弟子兰掌管楚国的军政大权。子兰欲拔除屈原这颗“眼中钉”,乃授意上官大夫靳尚到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屈原遂被革职,放逐到沅湘,即今长沙及周围地区。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满怀富国强兵的热情,遭到的却是流放沅湘的命运。他披头散发,面容憔悴,拖着艰难的步子,在洞庭湖边、汨罗江畔满腹忧伤地吟唱着。屈原在贫病交加中渡长江,过洞庭,徘徊于湘水、沅水流域。这里到处布满深谷莽林,是一片荒僻之地。屈原走着崎岖曲折的小路,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环境恶劣,但屈原的心并没有屈服,他表示“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即自己决不改变志向随从流俗,仍将遵循正道一如初心,深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满腔赤诚。

  屈原在流放中,经常和最下层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却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遇天灾人祸,往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屈原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南阳里生活了多年,做了一些抗秦救国的工作。他看到了楚国衰亡的命运,忧心忡忡。在愁苦幽思的生活中,他把自己的政治主张、美好理想以及心灵深处的愤怒哀思,写成了伟大的诗篇,借以激发楚人的爱国热情,促使楚国的复兴。他在沅湘洞庭一带的诗作有《天问》《招魂》《离骚》《九章》《九歌》《渔父》等。这些诗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是一生斗争的实录,心血的结晶,字字句句交织成一幅楚国的现实图景,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切肤之痛。

  《离骚》是屈原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把现实的叙述和幻想交织在一起,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爱民激情和崇高纯洁的品质。长诗中屈原陈述自己的美政理想,及为实现这些理想所受到的种种阻碍与打击。在艰险的处境中,他依然对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忧愤与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解救祖国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他表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诗篇中,作者还幻想渡过沅水和湘水,到九嶷山去向古帝舜陈诉,以求得启示;离开舜帝后,诗人又驾起玉龙,坐上彩凤,乘着清风,向上天进发,当抵达一座神山时已是黄昏了,他不禁又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句子,是用写实的手法勾画了古代洞庭湖畔的美丽秋景,令入神往。

洞庭秋色  陈先枢摄

  《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包括歌辞、音乐、舞蹈,只有一首《国殇》是赞颂阵亡将士的。祭歌唱颂的对象大都是日神、云神、山神、水神等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有关的神祇。这些祭歌用清新的歌辞、铿锵的音调把楚国的秀丽山川和那些自然神祇融为一体,构成了优美的神话剧。其中湘君、湘夫人这一对湘水配偶神彼此热烈相爱而终无缘会合,故事悲怨缠绵,如泣如诉,具有浓厚的湖湘地方色彩,反映出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的民俗与传说。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帝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之墓  陈先枢摄

  当屈原流浪于湖湘大地,写出一系列耀眼的诗篇时,楚国的形势日益恶化。公元前278年,秦国军队攻下郢都,楚军四散溃逃,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使忧国忧民的屈原心如火焚,感到深深的绝望。他顺湘水而下,来到长沙附近,准备把这里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之地。屈原选择长沙并不是偶然的。在楚国的发展历史上,长沙起过重要的作用。楚国的祖先熊绎受封时最先居住在大江以北的丹阳,以后在开拓疆土、迁徙不定中曾在大江之南的长沙经营,春秋之后才正式定都于郢。所以,长沙是楚国祖先生息过的地方,是楚王族的发祥地之一。现今郢都、丹阳都已陷入秦国的铁蹄,于是屈原想到长沙,准备在这里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抱定了死的决心后,屈原为世人留下了他的绝笔之辞《怀沙》。“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更含有怀念先人、怀念故国的意思。屈原在这篇作品中,冷静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镇定地向世人表示以死殉国的决心。他在辞中回顾了自己始终奉行的品德和节操,大意是:我扪心自问,一直献尽忠心,蒙受冤屈仍然克制自己;即使将方的削成圆的,但这永恒的法则不会丢弃。有始无终,背叛志向,这种行径君子最为鄙夷;依照规矩办事,先前的计划不能随心更易。

  这些肺腑之言,表现了诗人光明磊落的心胸和高尚正直、信守不渝的情操。在辞的最后,屈原再次申述自己对舍生就死的认识,他庄严宣告:“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面容憔悴、身体枯瘦的屈原来到汨罗江边,正在高唱低吟,一个渔夫驾着小船向他划过来,说:“子非三闾大夫欤,至于斯?”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又说:“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夫微微一笑,摇桨而去,边划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夏历五月初五,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屈原留下他的绝笔《怀沙》,踏入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之中。

  传说屈大夫投江后,江边的庄稼人和打渔人纷纷划着小船去搭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有屈原的影子。大伙在江中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夫们非常难过,他们用木头赶制了一个龙头放在船上,用竹筒装上米撒在江中。渔夫们想用米来喂养鱼虾,用龙威来震慑水里的动物,不让它们损坏屈原的尸体。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人们又改为把米饭包在粽叶里做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舟。这种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长沙东屯渡赛龙舟  乔育平摄

  长沙和汨罗都建起了屈子祠,千秋万代祭祀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原祠门悬有清嘉庆间刑部侍郎秦瀛所撰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纪念屈原也成为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长沙屈子祠 陈先枢摄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中国屈原列入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中。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节日。

【作者:陈先枢】 【编辑:黄能】
关键词:陈先枢专栏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