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凭楼怀鲁公

相链区块链

  文 | 易石秋

  依我浅见,在镇守岳阳的历代长官之中,流风余韵惠及千古者,除滕子京外,恐怕要首推鲁肃了。

  鲁肃于岳阳的第一等贡献,当然是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岳阳楼。尽管此楼当初只不过就是一座训练水军的阅兵台,功能相对单一,但它高居于岳阳城北春华山上,可俯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滚滚洞庭,为后来的迁客骚人提供了登临揽胜、翰墨抒怀的绝好去处。李白惊叹它“楼观岳阳尽”,杜甫登楼极目之时深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让它重回历史视野的大功臣——大唐中书令张说更是在他的《岳州夜坐》中这样表达他闲坐楼头的悠然与旷达:“赖此洞庭夜,萧条夜月明。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特别是大宋一代名吏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后,约范仲淹作记,更让岳阳楼成为忧乐精神的发祥地。

  鲁肃能够在岳阳的历史文化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除了当时战略形势的需要,与他过人的政治眼光与雄才大略也是紧密相关的。据史料记载,鲁肃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才,性好施与”。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之中,他献出家财,随着周瑜投奔孙权。孙权初次会见他,与他密议国策时,他作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政治判断,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异曲同工。赤壁大战前,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元老重臣的投降论调甚嚣尘上,内史张昭甚至干脆赤裸裸地宣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鲁肃却力排众议,力主联刘抗曹,深得孙权赞赏,孙权认为他“廓开大计,正与孤同”,从而彻底坚定了抗战信念。在战争期间他又多方斡旋,调解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终于协助周瑜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为孙权雄踞江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瑜死后,鲁肃代理水军都督,镇守岳阳。他积极屯军筑城,巩固边防,在洞庭湖边修建阅兵楼操练水军。还单刀亲赴益阳、常德与关羽会谈,划定湘江为界,由此定下了吴蜀之间后来的大体疆界,实为后来长盛不衰的英雄传奇“单刀赴会”的最初蓝本。又力主借荆州给刘备,加强吴蜀联盟,联合抗曹,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据载,当曹操听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时,正在手中写信的笔都掉在了地上。清代诗人李调元在《鲁肃墓》中曾以“借荆能落曹公笔,切勿轻看冢中人”表达对他的敬仰。鲁肃217年因病去世,享年46岁。孙权亲为发丧,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可以说是极一时之盛了。

  不仅如此,鲁肃在镇守岳阳期间,还注重休养生息,宽厚抚爱百姓,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深受百姓拥戴。岳阳人将他奉为贤人,专门修了鲁将军庙来祭祀,在岳阳楼原“三贤祠”、岳州文庙均有他的牌位。当然最为显赫的则是位于与岳阳楼东南百米处,与岳阳楼遥遥相望的岳阳另一文化地标——鲁肃坟。

  鲁肃坟超出地面8米,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坟地四周环行道边砌着一大圈1米多高的花岗石通透式护栏,将整个坟丘团团围住,给坟地平添了一种肃穆庄严之气。坟地最上边是一座覆盖着琉璃瓦的六角亭,红柱黄瓦,凌空举翼,给坟丘一种灵动飞升之气。亭子中间竖着一块2米高的大石碑,为清光绪年所立,正面上书“吴鲁公肃墓”。碑上镌刻有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曹锟亲笔撰写的铭文:“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流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百载之后读来,还让人感叹唏嘘,可见鲁肃精神的巨大穿透力。

  坟地南北各有石级通往墓顶,既便于公众上去参观凭吊,又可以站在上边观景,饱览巴陵秀色,对视千古名楼,引发古之幽思。坟前也有一块大石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巴陵知县周至德所立,上书有周氏手迹“吴大夫鲁公肃墓”。坟地两侧为墓庐,后开辟成展览室,向游客介绍鲁肃生平事迹。距墓碑8米处建有高3.5米、宽4米的四柱三开间石构牌坊,牌坊上端镌刻着“威恩大行”四个大字。牌坊两边刻有一副对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对鲁肃的生平功业与政治见解给予了极为精辟而又中肯的评价。

  历史已经远去,但是湖山不老,斯人斯业必伴名楼千古。


【作者:易石秋】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凭楼怀鲁公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