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 毛泽东长沙过中秋的故事

相链区块链

  

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

 

    文 | 任大猛 图 | 黄启晴 廖安义


  A

  中秋夜,毛泽东与同学湘江吟诗,橘洲沙滩露宿“晒月亮”

  今天,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已成为橘子洲头最亮丽的风景。众所周知,橘子洲头是青年毛泽东活动的红色热土。

  《毛泽东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记载:“1917年9月30日,(毛泽东)与同学罗学瓒、李端纶、张超、邹蕴真、彭道良等16人,租两条小船,环游长沙水陆洲(今名橘子洲)一周,至夜,清风明月,醉酒歌诗。”查1917年9月30日,正是1917年中秋佳节。

  近日,一位朋友为笔者提供了已出版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同班同学罗学瓒烈士留下的1917年中秋节日记。该日记记载,中秋那一夜,他与毛泽东等16位同学在湘江泛舟的趣事。他们在铜元局附近一个码头雇了两条小木船,小舟顺湘江而下,绕过水陆洲的北端后又逆流而上。是夜万里无云,皓月当空,这群“同学少年”谈笑风生,吟诗作赋。毛泽东提议大家背诵唐诗,但每句都要有一个“月”字,看谁背得多。有人诵读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月”字。于是,大家争相竞对,笑语满江。船到橘子洲头已是半夜。罗学瓒记载,毛泽东、张昆弟等三四人下船,在橘子洲头的沙滩上和衣露宿。他们直到次日天明返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就是毛泽东在这个中秋节夜晚泛舟时所作。

  罗学瓒等同学的日记,对于1917年毛泽东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多有记载。1917年9月20日罗学瓒日记记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 。余等竟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得冷,上岸也不见病。坚固皮肤,增进血液,扩充肺腑,增加气力,不得谓非运动中之最有益者,人言固足信哉?”游泳强健了毛泽东、罗学瓒等同学的体魄,更激发了毛泽东和这一群“同学少年”的自信和意志。

  不单单是游泳,天高云淡的长沙秋日,毛泽东努力实施他的日光浴、风浴、雨浴、登山、露宿、远足等体育锻炼计划。张昆弟在1917年9月23日日记记载:“今日早起,同蔡(和森)、毛(泽东)二君由蔡君居侧上岳麓,沿山脊而行,至(岳麓)书院后下山,凉风大发,空气清爽。空气浴、大风浴,胸襟洞澈,旷然有远俗之概。”

  1917年中秋毛泽东露宿橘子洲头这段时间的前后,毛泽东在日记里写下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在舟楫为马的时代,只要气象条件良好,中秋夜的长沙湘江水面,橹声不断,欢笑声、歌声、笛箫声、口琴声,充斥江面。天上一个月亮,桨声打碎水中的那个月亮,满江都是婆娑月华,此时湘江上的人们在内心鼓荡的诗性中,都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月夜里文思不羁的苏东坡。在当年长沙《大公报》等报纸副刊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中秋夜泛舟湘江的文字,这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鲁彦等人。但是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样有意锻炼身体磨炼自己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泛舟湘江,只是抱着游玩的心态,那时长沙也没有大型焰火,有的泊舟橘子洲,在橘子洲上放一放焰火以此来庆祝中秋佳节。

  B

  中秋节前一天,毛泽东曾与杨开慧、陶斯咏同游岳麓山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就地理形势而言,长沙最佳观月地点,首推岳麓山顶。此处正对明月升起的东方天幕,俯瞰长沙百万家灯火,在中秋时节观景赏月,可称得天独厚。

  民国时期,岳麓山一直就是内心充满浪漫诗性的男男女女八月十五的“赏月胜地”,但彼时岳麓山与长沙城区横隔一条茫茫大江,当时没有湘江大桥,更谈不上过江隧道,从长沙城区去岳麓山只能坐划子,跋涉颇为不易。

  大约也就是因为这种不方便,1920年9月25日,这天恰当中秋前一天,27岁的“一师附小”董事毛泽东邀请“一师附小”文书张文亮和陶斯咏、杨开慧等到潮宗街文化书社见面。下午,毛泽东、张文亮和陶斯咏、杨开慧一同游览岳麓山(见《毛泽东年谱》)。我们不知道,毛泽东、杨开慧、陶斯咏返回长沙城中时,他们是怎样踏着八月十四日夜的浪漫月光,走向各自归途的,今天的我们,只能凭此寥寥数语遐想。

  中秋的月光,确实有一种魔力,让人按捺不住,而此际在月光下、岳麓山径间遨游更有一种别样的情致。据麓山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刘赞等介绍,中秋节至重阳节前后,岳麓山酸枣、板栗已熟、野柿挂在枝头,泉水在青枫峡淙淙奏响,此时正是岳麓山风景最美的时节之一。在中秋月光下,绕过岳麓书院院墙,中秋的桂花会暗香盈袖,在爱晚亭畔也可以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至于走过黄兴、蔡锷、陈天华墓前,也能体味岳麓山“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的意趣。

  人们相信,毛泽东与杨开慧同游,中秋岳麓山如此良辰美景促进了他俩感情升温。笔者曾拜访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早年生活研究专家黄露生。黄露生介绍,就在毛泽东、杨开慧、陶斯咏同游岳麓山三个月后,即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了。现在的湖南省博物馆特展厅正在展出1982年湖南省博物馆修缮板仓杨开慧故居,从卧室后墙砖缝中发现的杨开慧写于1929年6月20日的自传性散记《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杨开慧在这份回忆中谈到了她同毛泽东恋爱的一些细节。她说,我们“过了差不多两年的恋爱生活”“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这篇目前正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杨开慧的《从六岁到二十八岁》也可以看作是1920年中秋节前一天,毛泽东与杨开慧等同游岳麓山的注脚。可以说,那一年中秋节前的月亮酝酿和发酵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恋情。

  C

  四菜一汤,加月饼和梨,中秋湘江上毛泽东的待客之道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50次回湖南。这在《毛泽东回湘纪实》《毛泽东五十次回湖南》中有详细的记载。

  1957年9月毛泽东回到长沙。9月8日,正当中秋佳节,当天下午1时40分,毛泽东在湖南省委蓉园1号楼接见时任湖南省委负责人周惠、胡继宗、徐启文、谭余保和长沙市委书记曹痴、常德地委书记孙云英、湘潭地委书记王治国等,组织有关湖南农村工作的座谈。座谈汇报至下午4时半,毛泽东提议,“天气太闷,我们去湘江中拱一拱(游泳)。”于是毛泽东与周惠、孙云英、王治国等一起在中秋节下午游泳,夜晚并泛舟湘江之上。

  1957年9月8日中秋节这天,在长沙考察调研的毛泽东乘坐拖轮,在猴子石畅游了一番湘江后,在船上请大家吃晚饭。菜是四菜一汤,还摆了月饼和梨子。

  时为常德地委书记的孙云英后来回忆:当晚的四菜一汤中,腊肉算是名贵菜,毛主席先给王治国夹了一块腊肉,王治国虽不爱吃肥肉,但盛情难却,还是笑着吃了。此外的菜式还有豆腐拌浏阳豆豉辣椒、鸡蛋等。

  饭后,孙云英悄悄溜到厨房问大师傅:“今天是中秋节,为什么不多搞几个菜?”厨房大师傅称:“四菜一汤是毛主席规定的,他到哪里都这样,我们不敢违反。”另一个服务员补充说:“餐桌上摆月饼、甜梨还是经过主席同意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即对自己的饮食品种和数量作了规定,即一般标准为四菜一汤,招待的原则是多一人加一个菜,该省就省,绝不奢侈浪费,尽量做到“光盘”。如果只毛泽东一人吃饭,则不超过四个菜。在现在保存的毛泽东就餐食谱中,如果菜的数量为四菜一汤及以下,即可能是毛泽东单独就餐,多于四个菜必定有工作人员陪同或者为招待客人。而招待费用则由毛泽东自掏腰包,不用公家一分钱。他的儿子毛岸英与刘思齐的婚宴,毛泽东总共才设了三桌筵席,而婚宴菜式为腊鱼、腊肉、辣椒、苦瓜,另外特别加了一个红烧肉。值得说明的是,毛泽东单独就餐时的四菜一汤,为小碗小碟盛装,一碗菜经常只用几筷子就能夹完。

  毛泽东待客的菜“一般以家常湘菜为主,适当照顾客人的口味。但招待稀客,如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毛泽东则以丰盛的酒席”。

  对于生日,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无暇顾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严格自律,带头遵守党内不公开祝寿的规定,生日只在家吃点便饭,他把做寿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很少和家人一起过生日,大多是工作人员、民主人士陪伴,很少请党内人士。1953年8月,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一次强调关于不搞生日宴请的规定,“一曰不祝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此外,毛泽东外出视察,拒绝地方官员宴请,吃饭按要求每顿四菜一汤,不超出国家规定的出差伙食费补贴标准。

  1957年9月8日,湘江轮船上的这顿毛泽东请大家吃的中秋晚宴,同样体现了毛泽东坚持原则,四菜一汤就餐制度和“光盘”的规矩。


【作者:任大猛 】 【编辑:张辉东】
关键词:毛泽东长沙过中秋的故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