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千年铜官:陶都窑火映古今中的工匠精神

  原题:穿越古今 探寻千年铜官

  文/ 舒 岚 刘 婷

  从铜官古镇到石渚湖畔(铜官窑所在地),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千余年的浩瀚历史,在近百处古迹延展开来。云母山下古窑址处处可见,大片水田湿地里白鹭翩跹,万家窑火透露着大唐盛世的葳蕤气象,连绵的青翠诉说着斑驳岁月的沧桑过往。

  回望铜官镇:千年历史话沧桑

  铜官古时为临湘县属地,铜官老街在唐代基本形成,街上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麻石,有各种老字号商铺和手工作坊一百多家,现老街仍在,街市更繁荣。铜官地下水源丰富,古井较多,四季不盈不竭,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现保存较好的有沙湾古井、六家冲古井、杜家冲古井。这三口古井水质清澈见底,清凉甜美,长年累月不倦地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千家万户,被群众誉称铜官的“白沙井”。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钟情于铜官,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唐代的杜甫、李群玉、僧护国,明代的詹士懿、王夫之,清代的易宗瀛、唐仲冕、贺熙龄、吴敏树都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出蜀,逆湘水、去耒阳,阻于大风,泊舟铜官,写下《铜官渚守风》一诗: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作这首诗后第二年,杜甫就去世了。铜官人为纪念杜甫,在铜官街湘江河畔建有杜甫守风亭。守风亭为双层砖木结构亭阁,采用木雕和陶瓷浮雕技术装饰,有人物山水,龙凤鸟兽,给人以艺术享受。

  历史上的铜官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1923年,中共铜官陶业工人党支部成立,成为我省最早建立的基层党组织;1930年,中共湖南省委迁到铜官;同年冬,中共南安县委、湘阴县委联络处也搬到铜官,铜官因此成为当时全省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和红色摇篮。毛泽东1923年来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时,在袁家湖的刘家大屋住过两晚,是望城县毛泽东唯一住过的地方。铜官深厚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英才辈出。大革命时期有郭亮、文淑益、杨春林等同志,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周庆云、周汉清、朱绍箕等同志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赴朝参战,牺牲在异国他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谈起铜官,不得不提的是陶瓷。铜官又称陶都,历来以陶瓷闻名于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铜官镇便出现了大型的窑场,即现在仍保存完整的“长沙铜官窑”。这里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被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探寻长沙窑:陶都窑火映古今

  陶瓷是水的韵律,土的语言,火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铜官镇十里陶城,依山傍水,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房屋琉璃瓦盖,烟囱高低错落,生产机器日夜轰鸣,陶瓷产品五颜六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陶都风情。据宋《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指的是舜帝曾在湘江河畔组织制作陶器。铜官陶业工人仍尊舜帝为祖师。又《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制陶产业。

  铜官窑,又叫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的外销陶瓷第一大产区,建于东汉,兴于唐代,衰于宋代。长沙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这座历史丰碑的古窑遗址,历经千年风雨,仍完整地保留在湘江之畔。窑区原貌犹在,窑包依旧林立,文化堆积层沉静地躺在地下。千年的文化之根之源静默在湘江之滨的一个小镇上,孤独清静。从铜官镇至石诸湖,已形成唐代古窑遗址几十处,现保存完好或留有遗址的古窑主要有:长沙铜官窑,范家窑,窑头冲窑,花果窑,外兴窑、贡兴窑,义兴窑、仁兴窑,它们都有几百年到一千多年的历史。

  长沙窑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铜官窑瓷器遍布亚洲各地、远至非洲,出口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水运,从湘江入长江,经扬州、宁波、广州口岸,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用这样的诗句描述了当年铜官窑大规模傍山建窑、柴火烧瓷的壮观场面:“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长沙窑艺术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其装饰风格博绘画染缬、书法、雕塑市场,又具中西亚地方特色和伊斯兰教、佛教艺术的某些装饰于一体,从而形成长沙窑独特的艺术语言。它的模印贴花器物中严谨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作为精致的局部装饰,与器物大面积的空白相对比,装饰性极强。它的釉下彩绘有张有弛,舒展洒脱,物我两忘,俊逸不羁,长沙窑的釉下彩虽没有景德镇青花的华丽丰富,但有自己独特的厚重、朴实的艺术语言,它的花鸟人物装饰,比之磁州窑的繁满,更显简洁、生动、空灵、动感十足。

  长沙窑艺术的形成与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有直接的关系。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从长沙窑艺术中,我们可以略见,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的发展是在唐代,它的鼎盛是在中晚期,当时社会开放而文明,中西文化互渗互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出现了有别于其他窑区的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洒脱、自由的长沙窑。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狭隘、不拘谨、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注重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如果说古长沙窑1300年前是植根于生活的,表达的是大唐的形态,大唐的生活,大唐的气质,那么今天再来做长沙窑,也是要和今天的生活关联在一起的。它的自有的创造精神、随心所欲的大唐的工匠精神很值得今人探索,而它的延伸和突破,必须要有我们的当代精神,这才是传承和发展。

  品味长沙精神:咫尺天地展芳华

  长沙窑的价值,原来在博物馆里,在断代史里,或者仅仅只是作为陶瓷类别的一种。今天则必须把它的价值体现在生活文化里,也就是寻找一种可以承载的价值体系。

  长沙窑不仅仅是陈设,也不仅仅是艺术品,从更大的应用方面来看它,它完全是生活当中的,它的表现方式是将唐代文化直接以诗书画的形式表达在器物上面。长沙窑,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知,但它的文化价值是一直存在的,经岁月洗涤也无法磨灭。如楚辞、唐诗一般,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会一样样走进我们的生活。其中的理念体系会给人震撼,给人豁然开朗。长沙窑则完美诠释了长沙精神的前身。

  在千年前的长沙窑身上,似乎可以看到一种自由开放的草根精神。它的烧制比较粗犷,但在技术上大胆创新,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并融入异域风情,以经济实惠的价格畅销海内外。正是这种长沙精神,与盛唐那个时代大气候一结合,便产生了长沙窑这个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极富个性色彩的文化瑰宝。

  长沙是个有能量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沙人天生有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有文气,有义气,也有匪气,乐市井,敢为先,这是长沙人特别可爱与可贵处。同样,一方水土养一方物,这种骨子里的精气神,在长沙窑文化里头有。这独特的能量吸引了一大批本土艺术家。

  长沙窑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最应该想与做的事就是去影响更多的人,让长沙人的精气神长久地活在生活中,亮在灵魂里,这可称作建设诗意的生活。如果真正能够做到用创意去服务生活,去服务人民,将长沙窑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的大肯定精神融入到平常的言行中,就是行善,就是积德,就是成功。这个过程必定是充满欢喜的。

  长沙窑的未来走向,只有和艺术和现代休闲生活的模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它的价值,找到它的定位。当然,保证长沙窑的个性亦是首要。粗陶的形式是其固有特色,不需要走向精致化,而现代人缺乏的就是这样的拙朴来尽情表达,传递人的自信随意浪漫情操,以及和东方尊重自然的生活态的回归。长沙窑就是极为生活化的很容易制作,可以很随意地表达情感,所以他是能够走得很广,让人可以随便就拿起来的器物,可以保存人的灵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放松心情,发散思维。围绕这个,从创作,到制作,到烧制,到销售展示的模式,其定位可以很清晰,铜官的将来是充满期待的,是非常具有文化意蕴的,回归铜官,回归本土、接续传统,是内心自我修复的深度体验。

  闲暇之时,放下繁琐的俗务,去往铜官,探访千年前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寻找用火与土记载下来的点滴往事,看岁月在古人的诉说下缓缓流淌,一千多年来人类的社会观念不断更替演进,唯有爱与恨的人性情感永恒不变。长沙窑瓷因为有了这泥与火写就的不朽华章,虽粗放而不失典雅,虽古拙而不乏灵气,往事越千年,岁月静好,春风拂面。

【作者:掌上长沙综合】 【编辑:饶丽】
关键词:湘江古镇群 望城 湘江论坛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