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人物曾国藩与靖港古镇的一段生死之缘

  原题:靖港之役成全湘军

  文/ 肖仁福

  孟夏时节,由望城区委领导陪同,我与《湖湘文化》杂志同仁一道,迎着习习江风,走进古香古色的靖港。这已是我第三次来此湘江边的古镇。第一次是五年前,来感受水彩画般的街景,品尝街边小吃。第二次是三年前,来观日落西岭,月出东隅,看江中渔夫打捞水上暮色和粼粼星光。而今再一次踏进靖港,眼里景相同,耳边涛依旧,心头那份感觉却已然发生微妙变化。这变化来自近年我对晚清历史的研读和书写,恰恰晚清大人物曾国藩与靖港有段生死之缘,我的心情也随之微澜起伏,生出无限感慨来。

  曾国藩与靖港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尽人皆知。可还是恳请读者诸君,允许我重复这段旧事,然后一起解读故事背后的深意,以及对曾国藩本人,对湘军乃至整个晚清中国那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特殊意义。

  事起于1851年1月,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很快打出广西,一路过境潇湘,攻克武昌,顺江东下,席卷整个江南,于1853年3月定都南京。洪秀全并没就此罢休,又悍然发动北伐和西征。1854年初,西征军逆湘江而上,回攻湖南,正值曾国藩组建的湘勇初练成军,奉诏抵御太平军。经周密部署,曾国藩调动主力,出兵湘潭,自己则坐镇长沙,遥控指挥,力争首战成功。曾国藩本是京官,身兼多部侍郎,两年前因母亲逝世,回乡丁忧。不料太平军起事,兵锋所至,各地绿营兵纷纷溃败,咸丰皇帝屎急挖茅厕,诏令各地督办团练,助剿太平军。自然也没放过在湘乡老家守孝的曾国藩,颁旨“夺情”出山,就近练勇剿敌。清廷以孝治国,父母逝世,位再高,权再重,都得回家丁忧,无非情况特殊,才夺亲情,奉国事。创办团练,招兵买马,购枪置炮,先得筹饷募粮,曾国藩一个在职侍郎,在湘官势力范围内夺食,肯定不容易,也就一千个不甘愿,一万个不答应,迟迟没有动静。却禁不住咸丰三令五申,左宗棠、郭嵩焘等乡党故旧一再游说鼓动,只好拜别老父,出山帮咸丰挖茅厕。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与湖南官场闹翻,结下梁子,湘官一个个恨他恨得咬牙切齿。所幸有咸丰背后撑腰,有亲戚朋友、同年乡党力助,终于练成水陆两师。正准备大干一场,恰逢西征太平军进入湘北一带,曾国藩一番运筹帷幄,移主力于湘潭,欲重创敌军。

  该调的兵调走,该遣的将遣出,曾国藩高坐大营,只等首战告捷,向朝廷表功,也让湖南官场见识见识自己的能耐。此时大营里来了一个商人,名叫彭嘉玉。原来太平军进入湘北后,长沙黑云压城城欲催,富商担心巨财难留,官吏害怕脑袋不保,一个个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城北七十里处的靖港,系西征太平军粮草基地,重兵驻守,随时都有可能扑过来,攻破长沙城墙。时值湘潭会战在即,不知彭嘉玉从哪儿得知,靖港太平军倾巢而出,尽开湘潭,势在必得,心下琢磨着,若湘勇趁虚而入,占据靖港,长沙便可保无虞。跟长沙城里官吏和商客一说,大家觉得有理,便怂恿彭嘉玉,入团练大营献计献策。彭嘉玉与曾国藩不熟,可他外甥章寿麟在曾府为幕,正好通过他接近大帅。偏偏章寿麟受命增援湘潭,即将成行,不便去见曾国藩,只好将舅父介绍给同为幕僚的李元度。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举人出身,满腹经纶,为曾国藩所器重,聘入曾府,襄赞军务。也是觉得彭嘉玉言之在理,李元度也没细想,带他去见曾国藩。曾国藩开始还犹豫,禁不住彭嘉玉花言巧语,心里慢慢松动起来,暗忖若能亲率湘勇取胜靖港,不仅可摧毁敌军粮草基地,还可鼓舞士气,声援湘潭争夺战,亦能提升主帅声望,威服部众,何乐而不为?就这样,曾国藩一时头脑发热,坐上帅船,率领五营湘勇,直扑靖港。倒是李元度忽然多了个心眼,拦住就要开拔湘潭的章寿麟,问他懂不懂水性。章寿麟就是长沙人,从小在湘江里泡大,水性自然了得。李元度对他说,受贵舅父蛊惑,曾大帅贸然出兵靖港,万一有失,如何是好?吓得章寿麟两腿发软,问该怎么办?李元度说事已至此,只能听天由命,拉章寿麟登上帅船后面的战船,顺流去了靖港。

  正是江南四月天,战船一路浩荡开往靖港,直到发现敌营静悄悄的,曾国藩才感觉有些不妙。作为粮草基地,太平军不可能弃营而去,无兵把守,内中只怕有诈。于是赶紧下令,停船待命。可已来不及。原来曾国藩所练水师船大帆宽,又遇西南风劲吹,战船根本刹不住,往太平军水边营垒直撞过去。躲在营垒后面的太平军将士看个真切,待湘勇战船挨近,抛出铁钩,死死扣住,尔后矢石直下,湘勇们鬼哭狼嚎,纷纷落水身亡。没落水的,奋力冲到岸边,也经不住伏军一顿乱砍猛刺,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曾国藩只好离船登陆,挥舞利剑督阵,企图挽回颓势。谁知太平军越战越勇,湘勇招架不住,逃命要紧,抱头后窜。曾国藩一急,抓过帅旗,往地上一插,大喝道:过旗者斩!同时高扬利剑,砍死数名溃散下来的逃兵。其他败勇见状,不愿受死,绕过帅旗,逃往别处,曾国藩剑长莫及,只得大呼天灭我也,天灭我也!呼声没落,敌军已冲过来,李元度等人拉住曾国藩,往已掉过头的帅船上奔去。幸好风向突转,太平军战船追赶不及,帅船得以脱逃。

  可曾国藩不愿回长沙。为办团练,筹粮饷,与长沙城里大官小吏闹得生冤死仇,人家正等着看你热闹,就这么人不人,鬼不鬼,回去遭人白眼,受人嘲笑,脖子上老脸往哪儿搁?何况你身为团练大臣,竟两耳生蛆,听信商人馊主意,也不多动动猪脑子,只顾把太平军当弱智孩童,贸然出兵,损兵折将,咸丰皇帝那里也没法交待。曾国藩越想越懊恼,越想越悲哀,越想越害怕,趁旁边人不注意,跑到船边,纵身一跳,投入水里。众人全都傻了眼,愣在那里,一时没反应过来。还是后面战船上的章寿麟眼尖,连衣服都来不及脱下,扑通一声,跃入水中,迎住顺流下浮的曾国藩,双手一伸,将对方死死抱在怀里,往船边直拽。曾国藩口喊别管我,让我去死,挣扎着要见阎王。挣扎半天也没挣脱,回头望望,见是章寿麟,惊愕道,我派你带人增援湘潭,怎么到了靖港?也是章寿麟机灵,随口编造道,湘勇大败湘潭长毛(太平军),寿麟赶来报喜,见大帅落水,顾不得太多,入水相救。曾国藩心头一喜,暗想靖港虽败,湘潭取胜,也算给自己争回些许面子。于是老实起来,不再要死要活,配合章寿麟,爬上帅船,拣回一条小命。有意思的是,章寿麟随口编造的假话,竟然成为事实,曾国藩领着残兵败将刚至长沙,湘勇湘潭大胜捷报便传将过来。曾国藩破颜而笑,心想幸亏章寿麟及时出现在靖港,不然自己死得也太不值得了。

  这就是曾国藩初战兵败靖港投水真实故事。故事很著名,略悉晚清史的读者都知道。虽说故事不虚,却怎么看也不像偶然发生,倒像彭嘉玉几个精心策划而成。咱们再回顾一下故事发生经过:彭嘉玉欲经外甥章寿麟献计给曾国藩,章寿麟已领命增援湘潭,不便露面,让李元度带舅父去见大帅。后曾国藩听信彭嘉玉,领兵出击靖港,李元度担心有失,没让章寿麟去湘潭,拉他上了赴靖港的战船。果然曾国藩靖港兵败,一时书生气短,投水觅死,章寿麟及时出现,入水施救,挽回大帅小命。失败是成功他娘,后曾国藩吸取教训,指挥湘军,紧贴太平军屁股,下湘江,出洞庭,入长江,再借浩荡水势,一路进逼金陵,十年后收复南京,封侯拜相,也挽清廷于既倒。章寿麟为此自诩:“援一人以援天下,功在大局不浅。”意思是靖港之役,他救的不止曾国藩一人,也是大清天下。也有人嘲讽章寿麟:“凭君莫话艰难事,佹得佹失皆天意。”认为曾国藩大难不死,大清气数未尽,皆是上天意思,非你章寿麟之功。吊诡的是,曾国藩大权在握后,手下幕僚如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一个个受其保举,身居要职,建功立业,成为晚清举足轻重的大人物,湘军元老章寿麟却仅在主公辖区内谋得小小知县一个。李元度运气稍好,做到四品道员,可后来也因战事失利,又处置不当,与曾国藩闹翻,没混出大名堂。章李官运如此,才识不如左李沈几位,是其主要原因,只怕与彭嘉玉献计致靖港兵败,也不无关系。设想当初不是章李两人,彭嘉玉也没法接触曾国藩,献上馊主意,或曾国藩贸然出兵靖港前,章李从旁提醒提醒,也不至于初战兵败,狼狈不堪。也就是说,靖港之败,章李两人于曾国藩有救命之恩,同时也有大过,难免让人记恨。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事纷繁,半随天意半在人,大体没错。

  不过我最想说的,还不是章寿麟与李元度两人官运,而是靖港兵败,于曾国藩和湘军具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曾国藩毕竟是文人。文人都有文人的短板,就是自视过高,自以为是,自不量力,曾国藩也难幸免。曾国藩天分并无过人之处,秀才考了一次又一次,皆名落孙山。然天道酬勤,因耐得住青灯黄卷,经没日没夜的苦读,曾国藩终于开窍,过完秀才一关,便一通百通,举人、进士、翰林,一路顺风,可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翰林散馆,更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升任二品侍郎。有些史家老喜欢拿旧时六部与当今部省相比,认为各部尚书相当正部,侍郎相当副部,其实大谬不然。晚清各部尚书大都有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衔,不是一品,也是从一品。硬要与当今官品比附,一品从一品怎么也属正国级和副国级。也就是说二品侍郎,即使比不得副国级,算正部级绰绰有余。事实是侍郎外派地方,至少也有巡抚实职,而地方巡抚入京,能做侍郎,已很不错。比如咸丰末年,薛焕以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后以头品顶戴任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入京后做的就是礼部侍郎,相当于曾国藩离京前的级别。朝廷总共六部,曾国藩三十六岁加礼部侍郎衔,三十八岁授礼部侍郎,之后又做过另外四部侍郎,若非丁忧回籍,升任尚书不在话下。我的意思是,曾国藩尽管崇尚理学,不断反省自己,立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可毕竟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做过天子近臣,没人能把他骨子里的自信和骄傲剃除掉。加之组建湘军得手,雄踞一方,想要曾国藩不自我膨胀,只怕难上加难。正是自我膨胀,感觉太好,曾国藩才不知天高地厚,听信彭嘉玉忽悠,亲领五营新勇,直奔靖港,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憾。

  所幸靖港之败,让曾国藩看到自己不足之处,这就是韩信对刘邦的评价,善于将将,不善于将兵。善于将将是帅才,善于将兵是将才,古往今来,善于将将,又善将兵者,毕竟不多。纵观晚清几十年,也就出身曾幕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两人,既可坐镇帅营,调兵遣将,又能跃马阵前,直接指挥作战,其他人包括曾氏兄弟,或能帅,或能将,皆不可兼而能之。靖港之败让曾国藩知道自己能帅不能将,从此便一心做好湘军统帅,不再以帅代将,亲自挥师上阵。人贵有自知之明,明就明在知己所能,也知己所不能。知己不能将兵,干脆放下架子,尊重手下将领,放手让他们发挥才干,带好每一个兵,打好每一场仗,决不越俎代庖,捆绑其手脚,拖拽其后腿。知己能将将,就全心做好三军统帅,规划全局,运筹帷幄,要粮给粮,要饷给饷,要枪给枪,要炮给炮。有人立功,表功奖赏,让人觉得有盼头;有人有过,记过惩处,让人改过自新,另立新功。正是靖港之败,曾国藩一下子认清了自己,在后来的戎马生涯中,不断反省自己,纠正自己,才指挥湘淮楚三军,横扫江南,消灭太平军,挽救摇摇欲坠的清廷。假设靖港侥幸取胜,曾国藩感觉良好,盲目自信,看不清自己短板,一味蛮干瞎搞,在后来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不能率领湘军,度过一劫又一劫,取得最后胜利,实在难以逆料。

  由此可见,曾国藩初战靖港,铩羽而归,绝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换言之,靖港之败造就了曾国藩,靖港之役成全了湘军。从另外角度,说靖港是曾国藩福地,也是大清福地,亦不为过矣!


  肖仁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湖南省城步人。出版《官运》、《位置》、《仕途》、《家国》、《平台》等长篇小说十部,另有小说集和随笔集十多部,共计七百多万字。所著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即将面世。

【作者:肖仁福】 【编辑:饶丽】
关键词:湘江古镇群 望城 湘江论坛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