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级记者眼中的湘江古镇群十年衰荣

  原题:目睹湘江古镇群的衰荣

  文/ 段羡菊

  20年前入门记者不久,就作了一项调研,反映湘江等多条湖南河流的大坝关闸,如条条铁索,损害船只通航。其实,闸坝损害的何只是通航呢?当时刚刚读了很多沈从文先生乘船在沅江上游荡而来的散文,边写边叹,假如这位湘西的游子出生在今天,水上的客运基本断绝了,这些既有诗情画意,又真实记录两岸百态的文章如何写得出来?

  那时的望城还是县,湘江穿境,江两边的乡镇和堤垸,是当时长沙地区的“水患”重灾区。应该是1996年,我跟随外省来的一个医卫救援队伍,到过设在铜官一个小学的救灾点。因为时间紧张,对红砖建筑、标语犹存的铜官街道没有一点印象,不知道这里曾是唐王朝陶瓷出口全世界的中心,不了解这里有众多正在倒闭的陶瓷厂。两年前,我在长沙市银盆岭的社区采访到一个女裁缝,她的前夫就是铜官瓷厂的工人。她的身世让我间接感受到了,当年铜官瓷厂工人队伍应该相当有规模,工厂的倒闭,不但带来下岗大潮,也带来悲欢离合的连锁反应。对于1996年的望城湘江沿岸的乡镇而言,头等大事是种粮,头号难题是防汛。

  2006年,我为了解县乡税收改革,第一次到了靖港。街道上几乎看不见行人,安静得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角落。这里是湘军水师与太平水军的激战之地,民国时期繁花似锦获“小汉口”之称。据说历史上高峰时期镇上常住人口一万多,上世纪80年代曾锐减到五六百。大量的人口外出谋求生存,乡镇财力也是可怜之极。“靖港镇是位于洞庭湖区的一个农业乡,工商税源少,2005年地税任务为120万元。经过核实,2006年县里仅下达一万元的地税任务。”当时我们采写的报道被广泛转载,至今还可在网上搜到。那时望城最牛的乡镇,是靠近长沙,房地产开发开始红火的星城等乡镇。湘江边的这几个乡镇,戴着一顶穷帽,对那些发达起来的新镇,真正是羡慕妒忌恨。

  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望城悄悄开始了靖港的古镇保护性开发,政府争取筹集了5000万资金投进去。2013年,我再次来到靖港,这里的景象已经全然不一样,古色古香,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一个名叫赵海成的居民,曾经外出谋业,如今重回故乡,重拾祖上酿酒的手艺。谈起这个意料之外的“回马枪”,他说,“像做了一个梦,梦到家里发生很多变故,醒过来,发现家里完好如初,这种感觉很踏实,你不愿再离去。”很多回流发展的居民,年收入很多过5万元。 当地公务人员向我介绍情况时,骄傲地说,十年前媒体曾报道我们这个乡穷得税收任务只有1万元,去年我们已经达到1200万元。我在心里对他说,是的,这个背景我懂得,因为就是我们当年写的。跟着靖港,乔口、铜官、新康、茶亭等镇都保护建设起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内涵。“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在乔口读杜甫的诗碑,站在水边眺望江中,恍然如穿越千年,看到那一叶孤舟正载着老病而伟大的诗人向我们驶来。望城的这些乡镇,此时被冠之以古朴而又高大上的名称“湘江古镇群”。

  二十年,不经意间,望城这几个乡镇经历了由衰到盛的变迁。变迁的背景是一个农业社会,大步迈向工业化,融入城市化,又逐渐开始有回归田园之势。中国的城市化正由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下沉到镇。便捷的交通,庞大的城市人口,旺盛的旅游需求,对田园的追逐,使得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尤其是那些有历史底蕴古镇,成为时代的宠儿。近千公里迤逦悠长的湘江,以及众多支流,在湖南境内孕育了一大批古镇,今天它们很多在沉默着,像埋在地里的绝世文物,何时也能像望城一样,惊艳问世,如老树新枝焕发青叶,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

【作者:段羡菊】 【编辑:饶丽】
关键词:湘江古镇群 望城 湘江论坛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