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长沙创新棚改做法 多举措让居民“挪”新居

桐梓坡拆迁户搬家前

桐梓坡拆迁户搬家后

  人民网长沙8月30日电 (记者 林洛頫) “我做梦都没想到, 69岁还能搬上新房,住在电梯楼里安度晚年。”说起2015年启动的大板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住在长沙市岳麓区桐梓坡大板房里27年的范志明老人感慨不已,如果没有政府棚户区改造,就没有群众得“实惠”。

  桐梓坡社区是长沙市岳麓区一个人口过万的老旧社区,聚集了长沙手帕厂、毛巾厂、市公安局等十多家单位的安置房,以及附近农民搬迁安置房、个人私房等,老年人口比例超过六成。

  在社区住了30多年的范志明老人对当时房子的破旧情况仍记忆犹新:“只要下雨时间超过2小时,从5楼到1楼家家漏水,都要拿盆子接水才能过夜。”

  2015年,经过5年多的调研、规划,长沙市对桐梓坡社区启动大板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彻底改变这里的面貌,让2564户居民住上新房。2年多时间过去,昔日密密麻麻建起的大板房和私建、搭棚的房屋早已夷为平地,等待政府规划后进行再次开发。

  “我家53个平方的房子,拆迁款500069元,加上5万元困难补助、15万货币补偿奖励,最后到手70万元,折合9千多元一个平方,要不是政府接收进行棚改,谁愿意花9千多一平买我的老房子呀。”生活在桐梓坡社区32年的金慧君老人掰起手指算起账来。

  拆迁款到位后,金慧君老人通过政府出面与开发商洽谈的团购价,花57万在湘江边购买了一套108个平方的新房,老俩口现在每天早起在小区内锻炼身体,“相比以前的大板房,政府给予的政策真是没话说。”

  随着长沙城市建设的加快,政府在棚改拆迁安置上也是拿出“十八般武艺”,不仅出现像桐梓坡社区货币化安置的创新方式,还针对老城区棚改项目因地制宜,创造性对都正街采取“有机棚改”的探索做法。

改造前的都正街

改造后的都正街

改造后的都正街“街头文化”

都正街夜景

  位于长沙中心城区的都正街,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但是,都正街内的房屋,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低矮密集,加上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老化,居住环境恶劣,成为城中的一块“伤疤”。

  “都正街片区只有90亩地,但棚改拆迁成本超过6个亿,土地商业回报低,没有开发商愿意投资。”长沙市住房保障服务局副局长黄家兴介绍,为了推进都正街棚改,政府想尽了办法,既然整体拆迁不现实,那么可否进行“有机棚改”呢?

  在坚持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居民生态的原则下,都正街采取“修复修缮为主,零星拆除重建为辅”的有机棚改方式,2年多时间的改造让下水管网扩容、电线入地、麻石青砖铺路……

  “全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对历史记忆的房屋‘修旧还新’,腾出公共空间和消防通道,这一系列的改造受到了居民的一致欢迎。”居住在此的姚婧回忆起重新开放时的都正街,不由露出了笑脸。

  这些年长沙市住房保障服务局、长沙市安居棚改办针对各项目的不同实际情况,创造性探索出四增两减(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市级统筹、有机棚改、货币化安置等棚改做法。

  2013年至2016年,长沙投入500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4.6万户棚户区居民圆了“安居梦”,老旧棚户房转眼间换成带绿化的电梯房,这让处于弱势群体的居民在住房上真正有了“获得感”。

【作者:记者 林洛頫】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棚改 都正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