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滔:古诗中的宁乡

相链区块链

  诗意栖居,大美宁乡

  ——古诗中的宁乡

  作者:黄滔

  初冬时节,最宜谈“诗意 ”。

  海德格尔曾经写下“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这是哲学家古典主义的诗意。中国的诗歌文化,绵延了千年。宁乡自古便是传奇之地、人文荟萃,作为一座备受诗人词人钟爱的城市,2003年4月,经中华诗词学会考察审定,正式授予宁乡“全国诗词之乡”荣誉称号,宁乡成为当时第6个全国诗词之乡。

  宁乡厚重历史灿若星河、文脉延绵激荡人心、自然风光如诗如画,吸引了不 少文人墨客来到宁乡,以诗歌的形式描绘美丽山水、展现楚沩文化魅力、讲述宁乡的前世今生。

  红泥炉边,温一壶诗意下酒,且让我们从齐己、张栻、刘长卿、杜甫等诗人的名句中,品一品宁乡“潮 ”的样子!

  齐己诗词中的禅意宁乡

  《谢中上人寄茶》

  (唐)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晩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来年。

  人间新冬,慢煮茶。

  境幽、茶香、心静、悠然,在“晚唐三大诗僧之一”齐己的眼里,宁乡不仅是生于斯的故乡,更是给予精神营养的心宁之乡。

  沩山,一座茶山上的养生圣地。“千乡万乡一宁乡,沩水汤汤入湘江。四羊方尊闻天下,禅宗首叶源沩山。”说的是中国佛教南禅五大宗之一沩仰宗的起源地在沩山的密印寺。外人其实不知,密印寺禅诗,是宁乡诗词的起源。

  那时,入丛林、访高僧、写偈作诗、参禅悟道,是知识分子特别推崇的风雅活动。唐宋时期有大批的诗人登临过沩山,因缘契合,诗词题咏,衍成千古美谈。

  齐己幼年入大沩山同庆寺出家,师从仰山大师慧寂,后历参药山、鹿门、德山诸师,遍游浙东、江右、衡岳、匡阜、嵩岳等地三十余年,成为荆南宗教领袖。

  齐己终生致力诗学与诗歌创作,著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 卷传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 而居第五。他将诗学与禅学相互渗透,相得益彰,采用别样的视角、独特的感受 去审视现实人生,诗歌平和古雅、遒劲飘逸,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赋予了禅的心境和意境。

  作为唐代禅茶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齐己著有很多茶诗。齐己所作茶诗超过24首,其中的著名茶诗有:《寄江西幕中孙鲂员外》《咏茶十二韵》《尝茶》 《题真州精舍》《谢中上人寄茶》《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谢人惠扇子及茶》《逢乡友》等。

  他还经常将茶叶当成礼品送给朋友,也经常把品茶的心情写进诗里。诗、禅、茶,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喝茶的人大多喜欢谷雨节令之前采摘的茶叶,因为这时候的茶叶最细嫩、口感最好。此时的茶叶或初露嫩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少而金贵。

  沩山的谷雨茶又称为明前茶,是在每年的清明节和谷雨前后采摘,冲泡后汤色橙黄鲜亮,茶香浓郁悠长,齿舌留香。

  沩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著称于世;大约在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8年 前后,沩山毛尖便正式规定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清同治年间,《宁乡县志》载:“沩 山茶,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久获厚利。密印寺院内数株味尤佳。”

  2016年,沩山毛尖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2年,沩山入选中国农业产业强镇;2023年,沩山茶园总面积保持3.2万亩,全乡干茶总产量为325.3吨,实现茶叶全产业链2亿元。

  沩山茶与密印寺有着不解之缘。密印寺是我国佛教禅宗著名古刹、禅宗五派之一 “沩仰宗”的祖庭,与杭州灵隐寺齐名。来木井、回心桥、镜子石、仙人朝贡等典 故传说历代相传,更有裴休、张栻父子、毛泽东等历史文化名人游览的足迹遍布此间。

  相传唐代密印寺住持灵祐禅师是一位制茶高手,能识土辨茶,是他寻遍沩山,遴选出上好茶苗,移植至寺中,并制成沩山毛尖,使之成为历朝贡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发现密印寺大佛殿中大佛像体内藏有茶叶三十余斤, 揭开时满殿清香扑鼻,令人惊异。这是"茶佛一味"的生动见证,也印证密印寺与沩山茶源远流长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写信感谢沩山乡送去的沩山毛尖;刘少奇曾用家乡的沩山毛尖款待国内外友人。

  茶香清远,禅院幽深,深山的伽蓝净土,最适合茶树生长,禅赋予茶的灵性,茶为禅指代无法言语的深意。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诗僧齐己以茶待客的热情如今在沩山得到发扬 和传承。只要你来到沩山做客,当地人家都会精心准备沩山擂茶。花生仁、芝麻、黄 豆、玉米、绿豆、糯米……众多原材料经过经磨、煮、泡等方法细心烹饪,成为招待宾客的珍馐美味,而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灵魂佐料,即是沩山茶叶。

  2014年6月,沩山擂茶制作技艺因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而进入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到夏天,来宁乡沩山品茶纳凉、打卡宝藏避暑胜地,成为很多游客的首选。沩 山乡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丰富,夏季日间气温低于长沙城区5-6℃ , 夜间气温甚至低于宁乡城区10℃以上。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沩山乡获评“ 中国(湖南)夏季避暑旅游目的地 ”。

  2022年,沩山避暑门店增长至220家,避暑季期间接待过夜游客26.8万人次,高 峰期日过夜人数超6000人。

  如今,当你来到沩山,漫步群山逶迤间,成片的茶园苍翠碧绿,仿佛茶香已经萦绕在心间;品尝沩山擂茶时,禅茶的清香慢慢入喉入胃、润泽身心。

  白天手捧一杯沩山毛尖,纳凉避暑;晚上到密印古寺,听法参禅。或许这时,你会与诗僧齐己如此共鸣,他诗中的禅意宁乡,就是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诗中的书香宁乡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冬去春来,户外满目清新,春意盎然的景致激发诗人雅兴,欣欣然的心情溢于诗词。

  宁乡官山的山山水水,见证理学家张栻“经世致用、传道济民 ”,其父亲、南宋名相张浚心系百姓、忧国忧民的岁月。

  龙塘有幸埋忠骨、官山理学启湖湘。张浚是南宋名臣,力主抗金屡立战功, 官至右丞相,去世后葬于官山;张栻在父亲去世后,于墓旁守孝多年。乾道元年(1165),张栻在父亲墓侧建设南轩书院,在此与湖湘学子、南宋历史人物讲学会友。《经世纪年》《张宣公全集》《论语解》《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岳倡酬集》《洙泗言仁》《书说》《张氏沩宁族谱》等著作是在宁乡官山构思、起草、撰写,这个期间正是张栻的哲学体系不断成熟时期,更是各类著作撰写、刊印、讲学的高产期,后来,这些著作都成为南宋和后世哲学家们研究政治、经济和理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成就人才、传道济民 ”的重要教材。

  可以说,宁乡官山是张栻创办书院、设业授徒、传道讲学、哲学体系成熟、 奠定湖湘文化的风水宝地。张栻主持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邀请朱熹来讲学,史称“朱张会讲 ”,于是才有了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

  宁乡市政协文史调研员张勉效在《张栻与官山》(《湖南日报》2023年6月12 日)一文中表示,湖湘文化启端于宁乡有迹可寻。

  《宁乡书院志》记载胡氏父子理学理念源于程氏,胡宏晚年仰慕宁乡灵峰胜景而于此筑书堂讲学,南轩师从五峰,随后他于长沙岳麓书院传道开示学者。朱熹闻知,跋涉数千里,从福建到长沙求教论道二月之久,继而使岳麓书院更加昌盛。“潇湘有洙泗风,宁实先焉矣。”潇湘泛指湖湘大地;洙泗即洙水与泗水相邻之处,喻指孔子居住传教之地;风指风气,泛指孔门理学的传承。这话的意思是:湖湘大地的孔门儒家理学传承,宁乡才是最早的发源之地。

  《宁乡书院志》又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玉潭书院山长周在炽撰《玉 谭书院志.序》云:“岳麓①以张朱讲学而著。张子家于宁。岳麓②之盛,宁实 启之 ”。这句话应该这样诠释:岳麓①即岳麓书院;岳麓②指湖湘文化。译句为:岳麓书院因张栻朱熹讲学而名著天下,张子南轩居于宁乡,湖湘文化之盛,实际启端于宁乡。

  南宋朱熹、陆游、辛弃疾、易祓、张孝祥等历史人化名流,多次来宁乡与张栻见面和交流。

  乾道三年(1167)十月十日,朱熹在宁乡官山拜谒张浚墓,写下《拜张魏公墓下》,高度评价张浚在抗金的功绩。

  宋淳熙六年已亥(公元1179年),时任湖南转运副使的辛弃疾与张栻一同到 官山祭祀张浚时,留下著名的唱和诗文:《和过长桥》:一峰耸处众峰环,庙貌巍然半亩间。涕下只思扶宋室,道穷无计拯时艰。长桥再过难招隐,短发频吹独入山。俎豆再今留正脉,千秋沩水任潺潺。

  官山是一个真正的“神圣之地 ”,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 复张浚张栻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 ”,并下旨建“南轩书院 ”,御书匾额,把 原来的龙塘罗带山赐名“官山”。将张浚张栻父子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的父亲张 咸墓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重修张魏公父子祠堂记》。同治皇帝亦下圣旨:“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的下马碑文,该碑文立在重新修建的南轩书院门口,供广大市民、游客瞻仰学习。

  南轩书院历经八百多年风雨仓桑,一直办学至60年代。2017年,宁乡县政府投资1.2亿新建一座占地1736亩的南轩文化园,其中南轩书院是南轩文化园工程的重点首建项目,该项目占地100亩。书院内设文化陈展室、讲堂、会议厅、藏书阁等,历史底蕴浓厚,人文环境优美。

  前不久,与张栻颇有渊源的“ 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碧泉书院、城南书院、 南轩书院)举行合作挂牌仪式,宣告坐落于巷子口镇南轩文化园的南轩书院正式成为岳麓书院的国学传承教育基地,城南书院、碧泉书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通过进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宽度和深度,实现共研共建共促,把南轩书院打造成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游学研修目的地和传统文化传播示范基地。

  尤为让人感动的是,长沙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易祓,在14岁那年到长沙城南书院,成为张栻的门生,深受栽培。后来,易祓参加由宋孝宗主持的殿试,获得状元;又过了两年,张栻的另一名弟子王容参加殿试,由宋孝宗亲自擢拔他为状元,后官至礼部侍郎。易祓与王容去世后,也随恩师足迹,安葬于宁乡。

  大江东去,沩水长流。沩水河畔的大儒,理学思想川流不息,“宁乡人会读书 ”的美誉也家喻户晓。

  明代诗人欧大任《送陈子野调令宁乡》云“古来才子地,天遣到长沙。谁道 三湘水,今看一县花。橘洲收井税,竹浪见人家。君自谈云梦,无令楚客夸。”宁乡政通人和、文化开明、百姓富足、人才荟萃可见一斑。

  刘长卿诗中的好客宁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最近,宁乡降温了,雪花或许也将悄悄来到。

  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诗人刘长卿就曾写下千古名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冬天冷冽的风雪天气来袭,诗人于傍晚投宿于山间的一户人家,大概这户人家比较 贫穷,住的茅草屋,在冬雪皑皑时更加显得有些贫寒。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诗人感受到的温暖。

  山一程,水一程,行至困顿时,刘长卿在风雪之夜终于找到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风一更,雪一更,夜晚时听着柴门外狗叫声,原来是茅草屋的主人顶着风雪回家。

  若不是有着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又怎会有这雪夜里接待诗人的留宿;若不是心怀感恩,又怎会有这涤荡人心的诗句。

  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流传于诗词界,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就是刘长卿经过宁乡芙蓉山时所作,那么这一说法靠谱吗?

  刘长卿流传下来的诗歌中,关于湖南的有不少,“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菱苍苍客去稀 ”“绿水潇湘阔,青山鄠杜深”“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可以说,刘长卿与湖南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岳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据原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彭崇谷分析,刘长卿是在他要贬到岳州当司马期间写的,这个芙蓉山完全有可能是宁乡的芙蓉山。

  首先,我们从天时上来分析,刘长卿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 陷被贬到岳州。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冬天景象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写于诗人来到长沙后,也就是深秋之后的冬季,与诗中节令相符。

  其次,我们从地利上来分析,刘长卿在长沙周边留下不少名句,包括《长沙过 贾谊宅》、《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等等,在宁乡也有留下不少足迹,其《题灵祐上人法华院木》写的就是沩山千年名刹密印寺。

  庭有南中树,年华几度新。

  已依初地长,独发旧园春。

  映日成华盖,摇风散锦茵。

  色空荣落处,香醉往来人。

  菡萏千灯遍,菲芳一雨均。

  高柯倘为楫,波海有良因。

  芙蓉山与沩山,都是佛教名山。沩山密印寺由高僧灵佑禅师来沩山开法;芙蓉山上有普济寺,是灵祐祖师的弟子所创建。冥冥之中,两地灵山秀水自有呼应。刘长卿在沩山与芙蓉山都留下诗篇,极有可能!

  其实,我们即使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来到芙蓉山,都仍能找到刘长卿的身影。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谷梅,用木偶戏的表演方式吟唱着《刘长卿初入 芙蓉山的故事》,妇妪老幼口口相传的历史传说,似乎也在印证着诗人曾经在芙蓉山跋山涉水的故事。

  只是,如今的芙蓉山,早已没有“贫屋”。芙蓉山的乡亲拆掉茅草房,盖起小楼房,蜿蜒于山间的宽敞马路,不时迎来汽车欢鸣,特别是每逢清庵祖师生日,芙蓉山上普济寺信众从各地赶来,一时间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站在芙蓉山巅,远眺田坪水库碧水盈盈、山长水阔;山花烂漫绽放,蜂飞蝶舞,此番意境如诗如画;尤其是在夏天来到山间,低于城区5-6℃的气温让这里成为避暑胜地,成为旅游胜境。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 “ 自强不息”。宁乡人的好客之道,既源自这千年不衰的湖湘文化,也源自宁乡人本身的淳朴重义。南宋诗人戴复古《宁乡道上遇张伯声》云“山禽调舌待春哢,江雨收声开晓晴。偶遇故人同杖履,梅花树下一诗成。”没有预约时间、没有推杯换盏,宁静、雅致的“宁乡道上 ”与好友不期而遇,和诗一首,岂不快哉!

图为宁乡“十全十美待客宴”

  杜甫诗中的温情宁乡

  《北风》(新康江口信宿方行)

  (唐)杜甫

  春生南国瘴,气待北风苏。

  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

  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

  万里鱼龙伏,三更鸟兽呼。

  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

  执热沉沉在,凌寒往往须。

  且知宽疾肺,不敢恨危途。

  再宿烦舟子,衰容问仆夫。

  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隐几看帆席,云州涌坐隅。

  《北风》(新康江口信宿方行)这是晚年的杜甫留给后人的诗篇,作于大历四年(769)春末至潭州途中。

  原诗题下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可知诗人在新康江入湘江处两天两夜在此避风,全诗描写风势之大,叙述避风时的感受以及风缓舟行的情景。

  此时正值南方的春气,瘴气笼罩,正待北风劲吹,给大地以苏解。至晚时分,雾霾遮住空中残日,风自远而近来势太急,所以诗人只能稍停留宿。等到风力缓和后, 诗人继续前行,此时天色初明,隐几看千帆竞发,随着行舟的移动,江上云山,涌入坐隅。

  诗句“隐几看帆席,云州涌坐隅”,数百年来脍炙人口。在新康江口,杜甫在经历人生的风雨之后,感受着顺风顺水的湘水温情,情不自禁吟诵诗歌。

  “顺利”两字,对于晚年的杜甫来说,尤为珍贵。少年时,出生于富贵之家的杜甫不识愁滋味,历经世事沉浮,到晚年大概早已看淡人生的跌宕起伏。这一叶孤舟, 难言他少年一梦;诗圣的大梦磅礴,不过是求个国泰民安、盛世繁华。从杜甫的诗歌中,不仅能读到沩水的大美风光,更能感受到大爱在翻涌波动,让人温暖。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在湖湘作诗 99 首,其中,在长沙作诗50多首。关于 “新康”,诗坛众说纷纭。有的人说在望城新康乡,而专家学者则更多的倾向于认为,新康是西晋开始设立今宁乡市境内的一个古县,由三国新阳改名而来。

  《水经注》其曰:“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迳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新康县治设在冷水铺,也就是现在的宁乡白马桥街道仁福社区。

  “新康”二字究其含义,因上有沩水、茆江(茆江下游即八曲河,亦称漮水), 故取新阳的“新 ”,漮水之“漮 ”,去水旁即名新康。新阳县改名为新康县后,沩水下游渐称新康河(又称新康水)。

  地方史研究专家喻立新曾在 《三国新阳县与宁乡》 曾论述:三国新阳县地域大致包括新化、冷水江、涟源、安化、宁乡等县(市)的一部分。三国时期, 今沩水宁乡地(除官江以北和灰汤镇大部分外)隶属新阳县。官江以北,即古大沩山隶属益阳县;灰汤镇大部分(清属宁乡七都)地域隶属湘乡县。靳水宁乡地隶属湘西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阳曰新康后,至南朝宋,新康县域没有变化。

  如今,宁乡市域内“新康”元素众多:城区有一条主干道叫“新康路”、有社区叫“新康社区 ”、有小学叫“新康小学 ”。

  其实,这不是宁乡第一次出现在诗圣的作品中。在他的《铜官渚守风》一诗中,特意备注:“渚在宁乡县 ”。

  铜官渚风

  (渚在宁乡县)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渚在宁乡县 ”意思是说,在宁乡沩江中的一个小洲上避风。

  在宁乡南门桥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杜甫雇了两个舟工,领着妻儿从四川驾船去衡阳投亲。一艘破旧的小楼船从奉节出三峡,泛舟洞庭湖,桨楫湘江,入乔口、至铜官。原想,自此那一叶扁舟,只载春光不载愁。

  没想到恰逢湘江流域狂风大作、浪涛汹涌。杜甫在艄公提醒下折向西行,在湘江的铜官洲附近把船划进沩江,逆流而上躲避风浪。杜甫在四川就听说,先帝唐明皇幸蜀路过宁乡时掉了一块玉佩到沩江里,由于水下是一深潭,没捞到,就把此地叫玉潭(金亭路江岸华庭小区河边)。

  因此溯源而上,舟行沩江, 目睹朝辉夕阴,山市晴岚,过了濒临沩江的狮峰蹲踞--狮顾山(梅家田),在藓花岩(即嘛蝈石)下叫船夫系缆落帆,停船打听,才知道这就是玉潭,唐明皇掉落玉佩的地方。

  杜甫随即拄杖走向山野,当时正值春播季节,田野上,这边一团团火,那边 一洼洼水,农夫们正忙着水耕火溽。远处,沩江上有一江渚,清晰可见(渚:河中小洲。这里是指鳝鱼洲),一对白鹤在渚上盘旋,于是嘱咐艄公把小船撑到江渚边,杜甫登渚写下这首《铜官渚守风(渚在宁乡县)》的名篇。

  离铜官最近,又属宁乡管辖的沩江里的小洲,也只有鳝鱼洲。由此可见,故事有理有据。

  在千年之前,“诗圣 ”杜甫不经意间经过宁乡,把最美诗句献给这座小城。

  千年之后,宁乡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深入开展“爱心宁乡工程”,提出“把宁乡建设成一座不但产业有高度、而且社会有温度的活力之城、爱心之城”,也许诗圣杜甫若再来宁乡,会感受到一个更有温情的宁乡。

  诗意宁乡,盛景不负

  为什么宁乡能成为这么多文人墨客的“诗和远方”?诗意地栖居离不开诗意的环境。

  山山水水,藏着惊艳的风景——

  这里的一年四季,都有着永不怠慢生活的质感。玉潭环秀、大沩凌云、香山 钟韵、飞凤朝阳、石柱书声、楼台晚色等“宁乡十景”,被唐诗宋词渲染得如醉如痴,惊艳着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

  这里的每一寸山水,都充盈诗意。田园风情、峰峦叠翠,宁乡的美,在千年的历史里,从未褪色。

  花开经年,一路芬芳。也难怪,每一个具有诗词情怀的人来到宁乡,都要为这“最诗意栖居地 ”吟咏一首。

  文化魅力,让无数人为之倾倒——

  禅宗文化、理学文化、青铜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催生宁乡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

  爬上沩山之巅,不仅能瞻仰密印寺,你还能看见漫无边际的云朵,似潮水般, 起伏翻涌。冬天,等来一场茫茫大雪,大片山头就会被白雪所覆盖,阳光在洁白的雪地,挂雪的梢头间闪烁,跃动,仿佛来到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

  轻风夹带着清甜,山水透露着灵秀,古城里寻访遗风淳朴……在宁乡炭河里古城、关山古镇,你会觉得生活就该如此,返璞归真、诗意而美好。

  这里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宁乡涌现出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现代革命先驱“宁乡 四髯 ”(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一代名将甘泗淇、陶峙岳,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 ”周光召等英才俊杰。在宁乡,你可以领略革命 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的激情与热血;三国名将关羽曾屯兵关山的传说,造就关山古镇的气势;湖湘文化创始人张栻与其父亲长眠巷子口,造就南轩书院的风骨。

  看够了壮阔奇秀的山,宁乡还有被世人誉为“汤泉沸玉 ”的灰汤温泉。这是 中国三大著名高温复合温泉之一,水泡如珠,此起彼落,蔚为奇观。来灰汤泡着温泉,吹过面颊的风里都透着惬意和悠然。

  满满的幸福,老百姓最真实的快乐——

  “寧若无心方是道,鄉有儿郎振家山。崛在峰后不甘屈,强拉满弓射天狼。”宁乡人骨子里都是湖湘文化的烙印。新时代,这里把“工业强市、幸福宁乡”作为战略发展定位和“建设省会副中心、挺进全 国前十强 ”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跨越赶超、加速奔跑。

  过去三年,一串串亮眼的数据给足了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百亿产值企业增至5家,宁乡成为了全国第四个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园区的县级城市。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国家级绿色制造2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3家、独角兽1家,工业产值与工业税收增量在全省各县市中走在前列。

  城区建成区面积与城区人口均稳居湖南省县市第1名,三年内城区净流入“新 宁乡人 ”超过4万。

  这里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创新型城市,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凝心聚力创建全国卫生市、国家园林城市,绘就美丽宜居城市画卷,打造安居乐业幸福家园。

  2023年,宁乡在全国县域竞争力百强县榜单中跻身到第16位,在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县榜单中跻身到第19位。2023年前十一月,根据长沙工信局提供数据显示,宁乡园区工业产值与园区工业税收这2个最体现县域核心实力的关键指标超过全市及全省所有县市,位列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标志性跨越与反超,许多权威媒体给予了“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宁乡”的评价与期许。诗意的宁乡,在遭遇百年疫情、百年旱灾(2022年)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况下,以革命浪漫主义与“产业报国、实干兴邦”情怀,靠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实现一个又一个“而今迈步从头越”。

  幸福的成色,必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这里2022年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湖南省第1位。三年抗疫人民战,宁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发扬“敢闯敢干,不怕困难”的新宁乡精神,创造了始终没有破防的抗疫奇迹。宁乡人民医院和宁乡一中全力打造全国县域一流公立医院与高中,就好医、上好学不用再去远方。

  旅游休闲,来了就不想走——

  如果说绿水青山相绕,村落田园成趣是宁乡的“硬核风景 ”,那么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休闲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是“诗意宁乡 ”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把周末交给宁乡 ”四大旅游线路,助力宁乡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被看见、被了解、被热爱。

  人文周末•沩山密印景区→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炭河古城

  休闲周末•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资福窑景区→ 回龙山景区→湘都生态农业园

  精神周末•花明楼景区→道林古镇→沙田何叔衡故居

  乐游周末•方特·东方神画→关山古镇→九龙仓时代奥莱

  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放不下的羁绊,不论是齐己诗词中的禅意宁乡、张栻诗词中的书香宁乡,还是刘长卿诗中的好客宁乡、杜甫诗中的温情宁乡,都让我们从这些诗句里,读出人间的爱、世间的情,还有我们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诗歌在观照时代中绵延生长,不论是在沩山茶园采一捧清香四溢,去香山竹海赏一片雅趣闲情,还是在窑醴谣度一段闲散时光,去青羊湖观一场烟波浩渺, 这里既有绝美风光,也不缺人文关怀;诗歌在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向前,不论是掠过关山的三国时空,探访方特的唐风宋韵,还是聆听道林的民国往事,感受炭河的西周风情,这里诗情飞扬、满怀大爱。

  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诗词里的宁乡,等你来!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宁乡市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