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退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工作39年 见证乡村教育跨越式发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5日讯 据今日宁乡消息(记者 刘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特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与共和国同龄”人物访谈系列报道,从宁乡各行各业选取一批共和国同龄人进行访谈,讲述他们与祖国、家乡共成长的家国故事,反映70年来宁乡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展现新中国、新宁乡的沧桑巨变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敬请关注!

  “我出生于1949年12月,恰好与共和国同龄。新中国今年70岁,我今年也70岁,心里觉得特别自豪。70年来,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共同经历。我从事乡村教育工作39年,是乡村教育发展的见证者。”资福镇红旗村退休教师朱明超说。

  朱明超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成长中,他随着祖国曲折的历程,经历几多风雨。他退而不休,被资福镇基地校聘请为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协会(简称“关协”)主席,同时兼任红旗村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积极发挥余热。他心怀大爱,近三年来,每年组织慰问高龄、病残老人30人次,关爱建档立卡贫困学子12人,年均慰问、助困资金达2.3万元。2015年12月被授予首届宁乡“社会贤达”荣誉称号。2016年10月被评为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五老”。

朱明超(左一)正和江志平一家人重温夜校课本。

  石板石笔:艰辛的求学之路

  1956年,朱明超进入珊瑚完小读小学。回忆起那时候的教学条件,他一边比划着一边告诉记者:“我读书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有3公里,独自走路差不多要一个小时。当时教室的屋顶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教室四面透风,课桌就是用一块旧木板搭起来的,没有什么练习本和铅笔,用的是石板和石笔。”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宁乡五中读初中。当时,全国出现大饥饿、大灾荒,生活上十分艰苦,填饱肚子成了最大的奢望。

  “三两米一餐,饿了就用红薯和芋头加餐。”忆起当年挨饿的日子,朱明超禁不住两眼湿润。据他讲述,一到周末,所有同学都要徒步回家,把下一周的伙食背回学校。所谓的伙食,除了一点点大米以外,全都是红薯和芋头。“天天芋头,餐餐红薯,要不是饿得头晕眼花,一口都不想吃。”

  1965年7月,初中毕业的朱明超回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锻炼。全村400多口人,只有朱明超一个人读完了初中,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1969年4月,峰回路转,他有幸被珊瑚公社党委推送到湖南省第一师范读书,不仅免学费,还给予每月5元的生活补助,生活补助到手后就带回家补贴家用。朱明超毕业后,从“知识分子”变成教书先生,一干就是39年。“以前,家里穷,没有人读书,我是依靠人民的助学金培养出来的教师,所以我就应该继续培养和教育更多的学生,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旧貌换新颜:乡村教育大发展

  从事了10年小学教育工作后,朱明超又从事了29年的乡镇成人教育。朱明超回忆,1977年开始,他开始负责“识字扫盲教育”工作,当时扫盲的标准是认识1500个字,扫盲的对象年龄在15岁到40岁之间。在农村,冬闲是扫盲最好的时候,夜校一般设在小学校的教室里。天刚黑,学员们渴望学习,参与积极性也非常高,早早吃完饭,提个书包,携带识字课本、纸笔及手电筒,从四面八方赶到学校,那高低不平的路面忽闪着一束束灯光,真是当时农村夜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家住资福镇红旗村云南组的江志平,1978年参加了夜校的扫盲学习。当记者拿着当时夜校上课的课本给江志平看时,他说:“看到这课本就感到比较亲切,那时候在夜校学习,学了蛮多知识,比如诗词、语录、算数及记工时等等,这些知识对我有很多的帮助。”之前读了小学四年级的江志平,经过两年的夜校学习,被选为组上的记工员。如今,镇村下发的通知、农技知识也掌握了。

  知识改变命运,农家子弟只有通过刻苦学习,才能拥有一个光辉的前程。执教39年的朱明超说:“回想当年的艰苦条件,再看看现在的教室,有了飞跃式的改变。农村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布局也越来越合理。在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把科教兴国战略提到日程上来。危房没有了,校园变漂亮了,城乡的差距逐渐在缩小,教师队伍稳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杂费全免了。”他说,看着农村中小学校旧貌换新颜,孩子们过上了“吃得放心、住得温馨、学得专心”的幸福生活,不由得更加敬佩和敬仰共产党,更加自豪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旧时的教室还是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屋顶上长满野草。教室里桌子、凳子都不够用,几个学生挤在一起,借着昏黄的煤油灯学习。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读不起书,辍学在家,过早地成了家里的劳动力。”朱明超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学生辍学在家的情况司空见惯,家庭经济贫困、父母身体不好的孩子都读不起书。但是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尤其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是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特别就最近几年,一项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让每个家庭、每名学子真正受益,给了人民更好的教育。”朱明超感慨。

  倾情帮扶:公益平台献余热

  用“父慈子孝”“儿孙满堂”“幸福之家”来述说他们这个家庭再恰当不过了。2010年朱明超光荣退休,本该可以过着幸福悠闲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而是继续为党、为人民奉献余热。

  “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身份还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新时代,新作为,永远跟党走。”采访中,朱明超说这是他对党的一个承诺。

  近10年来,作为关协主席、红旗村离退休干部兼职党支部书记的朱明超,协助资福镇关工委,组建8个行政村(社区)的关协,建立18个关协小组和8所“家长学校”。同时还协助资福镇基地校聘请7位退休教师分别担任全镇各中小学校外辅导(家庭教师)和禁毒、网吧义务监督、安全保卫员等。他组织全村“五老”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办起老年教育网络课堂,开展了老协、关协、老科协等涉老组织活动,引领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开展了“敬老爱幼”“送温暖”“精准帮扶助学、助困”活动。

  家住红旗村斑竹组的贫困学子朱湘雅就是朱明超资助的学子之一,朱湘雅今年10岁,即将读小学五年级,母亲在她5岁时因病离世,父亲抛下她至今杳无音信,如今只能与患有眼睛残疾的爷爷相依为命。朱明超得知她的情况后,从2016年开始每学期资助她500元,为她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并承诺资助她读完九年义务教育。

  朱明超追寻“生活快乐,孝亲敬老,情系后代,呵护未来,服务社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奉献余热”的梦想。

  回忆起过去经历的点点滴滴,朱明超说,与共和国同龄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这让他参与并见证着新中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如今,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也让大家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作者:记者 刘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宁乡 教师 乡村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