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 | 雷锋家乡雷锋多,望城出了个“雷锋窝”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14日讯 据经济日报消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雷锋故里,长沙望城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雷锋精神始终像旗帜一样在这里飘扬,像血液一样在这里流淌,像基因一样在这里传承,更像种子一样在这里生根、发芽、结果。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书记孔玉成说:如果说中国的“雷锋窝子”在望城,那么望城的“雷锋窝子”则在茶亭。记者了解到:茶亭,望城东北端的一个农村小镇,党的十八大之前,茶亭出现了一名“中国好人”,党的十八大以后,这片不过百余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涌现出了一名“全国道德模范”、一名“中国好人”、一名“湖南好人”;学雷锋典型和志愿者像雨后春笋般涌现,总人口才5万来人的农村小镇,典型和志愿者达两万余名,占全镇总人口的比率由十八大前的不到10%提升到40%以上,雷锋精神的种子广播在茶亭的热土上,“活雷锋”就像春雨后的茶亭,蓬蓬勃勃,葳蕤成阴。

  到底是怎样的一方水土,才能滋养出这样一块道德高地?到底是怎样的一剂良策,才能把文化软实力孕育成响当当的硬品牌?记者来到春意盎然的茶亭,探寻其中的秘密。

茶亭的春天

  雷锋精神成就文化取向

  雷锋文化铸就茶亭风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精神塑造代代人。茶亭原名“义茶亭”,这里,九峰山重峦叠峰、气象万千,古时仅有两条驿道连接山外,明洪武年间,一支谭氏族人来此落户,在驿道交汇处建了个“义茶亭”,为肩挑手提翻山越岭的路人免费提供茶水,义茶亭由此得名,仁义之士也越来越多:总兵谭仁芳捐出清皇封银5000两创办梅园义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抗战期间,郭亮、谭先觉等一批革命烈士为了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0世纪70年代木工匠黄仲子走行千万户,不取稿酬收集出版一本20万字、150幅插图的义书《农具制造和修理》……在茶亭,很少出现老人、残疾人无人侍养的现象,一个残疾孤寡,视情况由15户到20户村民负责,轮流接到家中侍养,这一办法被民间称之为“轮摊轿”制度。

  新的时期,站在坚实的道德传统根基上,茶亭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雷锋精神兴镇育人,将学雷锋与经济发展、党风党建、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民生民风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纳入到年度绩效考核范围,确保了学雷锋精神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同时,积极培育典型,开放道德讲堂,用身边事来影响身边人。雷锋精神的种子,在茶亭百来平方公里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文化取向,雷锋精神在这里成就为“雷锋文化”。你看:无论是合唱队、腰鼓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队里,还是“农民春晚”、《茶亭民声》、《党风廉政建设专刊》等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刊物的内容里,都洋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雷锋精神”的磅礴力量;在学校、在乡村的文化墙上,“雷锋简介”、“雷锋名言”、“雷锋精神赋”、“雷锋精神代代传”的内容温暖人心。行走在茶亭的青山绿水间,一回头就可看见雷锋叔叔的笑脸,一驻足就可沉浸在当代雷锋的精神里,“雷锋文化”挥写在茶亭人的笑脸上,荡漾在茶亭的山水间。

  这是一座20世纪70年代的三层小楼,相比村民们的一栋栋小别墅,它显得既陈旧又不合时宜,但它更像一位朴实的农家大叔,坐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用睿智的眼睛注视着茶亭的每一个村落,关注着茶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雷锋,这就是茶亭镇党委政府的办公楼。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对记者说,习总书记教导我们,“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茶亭镇党委始终坚持以雷锋精神兴镇育人,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信仰来追求、一份情感来守护、一大传统来传承、一种习惯来延续,使雷锋精神融入茶亭人的精神血液和道德肌体,形成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生动景象。站在这座陈旧而整洁的小楼前,郑波娓娓道出一个又一个茶亭故事:12岁的周美玲,初绽善良的美丽花朵,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道德模范;开摩的拉客谋生的郭德高,以血肉之躯筑起道德丰碑,成为“中国好人”;茶亭教师向铁梅,不但是父母的“小棉袄”,也是公公婆婆的“小棉袄”,是所有亲人的“小棉袄”;堤委会主任姚建刚,用一生守护着苏蓼垸14.8公里的大堤;还有“憨支书李新民”、“傻党员姚罗华”、“投身公益、收获快乐的年轻人戴婷”、“有情怀、诗意还有远方的姚年红”、“帮助150名湘西学子圆梦的余平广”、“实践兼济天下的姚炎喜”、“让青春从田垅上起飞的陈彬”……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记者走进茶亭人家去采访,老百姓也把一个个雷锋故事讲得神采飞扬——

  “在去年那场大超历史的特大洪水中,是谁保卫了我们的家园?”“雷锋!”热情淳朴的村民异口同声。

  “雷锋”是苏蓼垸堤委会主任姚建刚!如果不是他这个“土专家”舍生忘死,连续五天五夜在大堤上带头抢险,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住大堤,他累倒在大堤上;“雷锋”是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险情出现时,他担任敢死队队长,在江心又大又急的漩涡中,抢险堵涌;“雷锋”是大龙村任劳任怨的憨支书李新民!他的家就在黄龙水库下面,黄龙水库漫水时他家首当其冲。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仍守在最险的金钩寺段夹河堤……

  去年7月1日,一场百年难遇的洪水袭来,超警戒水位近4米的洪水,使湘江大堤险情不断。苏蓼垸内居住着的一万多居民黯然神伤,步步回首地撤离了垸子:这一回,大堤肯定保不住了,美丽的家园啊,三万多亩就要收割的稻子啊,鸡鸭鹅猪和鱼塘啊,都保不住了!

  可是,苏蓼垸保住了!从7月1日到7月6日,这里的干部和守堤的群众、人民子弟兵以及志愿者6000多人,和洪水大大小小搏斗了180次。终于,在7月9日6时,苏蓼垸退出警戒水位。

  那些撤退的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回家了,他们站在大堤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庄稼毫发无损,树木茂密葱茏,房屋岿然不动,良田依旧在,鸡犬声相闻。人们喜极而泣。这,是一个奇迹。

  是“雷锋”带领大家创造了这个奇迹!

  “不怕死的跟我来!”7月2日上午8时许,茶亭镇大龙村南横渠临湘江大堤处管涵喷出3米多高的巨型水柱,如不抢修,有可能导致湘江大堤裂口。情急之下,突然有人高喊出这一句话,热血沸腾的20多名抢险队员一起奔赴险点抢修。约中午1时,喷水被制止,险情化解。事后,有人说那一声是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喊的,有人说是副镇长熊和平喊的,问他们两个人又都说是对方喊的,不论是谁喊的,“雷锋敢死队”的名号从此传开来了。

  “要求出院,后果自负!”56岁的姚建刚也是敢死队中的一员。老姚在苏蓼垸堤委会工作了20多年,人说他是“最懂大堤的人”。5天5夜的战斗后,他因高温劳累深度中暑,引发旧疾,昏厥在大堤上,经过数小时抢救才苏醒。当他还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手背插着输液针头,鼻腔里插着氧气管的时候,却心急如焚地喊着要出院。出院的第一天,他又带着干部群众处理了3处险情。

“湖南好人”姚建刚带队讯堤

  “雷锋”不仅出现在危急时刻,更在润物细无声的茶亭人的日常里。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爱!”向铁梅说。她是一位普通的茶亭媳妇,但她身上却有着令人动容的大爱: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公的父母,爱别人的父母,这些她都做到了。弟弟突发车祸,瘫痪以后,大便失禁,她每天戴上手套帮弟弟抠出大便;弟弟不幸去世后,她还将弟弟的女儿长期带在身边上学,负担所有费用。

  “每个人都要凭良心做事,见死不救的事我做不出。”2009年7月20日下午,一辆满载钢筋水泥管子的大货车一头撞进了路边经营烟花鞭炮的门面内。摩的司机郭德高迅速跑了过去,关闭了电路总闸,防止电线短路引发起火,紧接着又冲向大货车,准备营救卡在驾驶室里的人。这时房屋垮塌,掉落的水泥块瞬间将大货车和郭德高整个埋了!经过抢救,郭德高的性命保住了,但是下半身基本瘫痪,目前仍生活不能自理。

  2015年5月22日黄昏,当目睹同村的3岁小男孩周周懵懂地向马路中央跑去,即将被一辆满载砂石的大货车撞到时,12岁的周美玲快步冲上前,救下了小男孩,而她的左脚却被无情碾压。 当人们问她,“你为了救别人,自己的腿受重伤,值得吗?”她坚定地回答,“值得啊,因为我救下了一条人命!”小美玲的家,离“见义勇为”中国好人郭德高的家,不到100米。

  在茶亭,雷锋精神是这样温暖而具象:有时,他叫“雷锋车队”“雷锋超市”;有时,他是一群在教室里大声诵读《雷锋日记》的中小学生;有时,他是一个个在岗位上践行“两学一做”的党员;有时,他在搀扶盲人过马路;有时,他在为贫困孩子送去哪怕是几块钱的温暖;有时,他叫“志愿者”“义工”。在这里,一辈子的坚守令人敬仰,一年的善举、一瞬间的善行也同样可贵。

  茶亭无处不在的雷锋文化,得益于该镇创新了“学雷锋创新关爱机制”,形成了正向效应。在茶亭,一直传递着“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的正能量!镇政府定期回访,关心帮扶,着力解决先进典型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切实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正是茶亭镇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坚持不懈地关爱好人、善待好人,推动形成了“出了雷锋学雷锋,学了雷锋出雷锋”的道德循环。

  周美玲这位曾在车轮下勇救儿童而不幸重伤的小姑娘,之前一直和父母住在路边临时搭建的小平房里,在茶亭镇政府的帮助下,她家建起了三层高的楼房,今年春节前搬入了新家。无业的父母利用楼下门面开起了茶室,家里从此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几年来,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感谢大家。”周美玲受伤后,当地政府就安排老师给她补课。周美玲回归校园后,考虑到她行动不便,学校提供了一间房供她和妈妈住宿,并安排她的妈妈在校园里打工。

  “这么多年,我要照顾他,也不能出去打工,都是一分钱当两分钱花。”9年前,“中国好人”郭德高冲进废墟中营救被困妇女,被掉落的水泥块砸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家庭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妻子焦群芝身上,一点赔偿款也在四处求医中所剩无几。焦群芝还记得,当时住院第一批款1万元还是当地政府垫付的。前年,茶亭镇党委书记郑波再次走访慰问郭德高,鼓励夫妇俩在家里开起了办公用品店。更让人高兴的是,当地政府对郭德高的女儿和周美玲都有教育帮扶计划,焦群芝擦着眼睛说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只要女儿有出息,我们就满足了。”

  为了让雷锋精神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形成满园春色。望城区从把精神源挖掘好、把好人“基因”传承好、把光荣使命担当好,坚持不懈地打造好人之乡、首善之区、名望之城,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永放光彩。望城区将每年3月确定为社会慈善捐赠活动月,3月5日为“望城慈善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多方筹募爱心资金,并由望城区财政统筹安排补充,保障雷锋慈善基金以1亿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开发,实现对生活困难群众的长效帮扶……今年3月5日,《长沙市望城区学雷锋鼓励保护暂时办法》在全国率先出台,《办法》“突出了对学雷锋的兜底保障;强化了对学雷锋人员的权益保障;规范了对学雷锋人员荣誉的评定和表彰;给予了学雷锋标兵的重点优抚;提高了学雷锋先进人员的政治待遇;明确了学雷锋鼓励保护的工作机构;细化了违反办法的相关法律责任。”

  “作为雷锋家乡,望城区有很多用实际行动乃至用生命默默传承雷锋精神的好人,我们不能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办法》的出台促进了望城学雷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营造了崇尚雷锋式人物、崇尚好人好事的良好氛围。”望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建刚说。

  “每一个学雷锋的人就是‘钉子’,而《办法》就是背后的锤子,能让‘钉子’扎得更深更牢。”《办法》的出台得到了众多“雷锋”的一致赞扬。“中国好人”胡丙炎认为,有了好的社会土壤和制度保障兜底,再给人一个向善向上的梯子,就能最大程度激励人们攀登人性的高峰。

  淳朴民风铺就生态底色

  文明乡风造就发展亮色

  茶亭之美,美在淳朴的民风。原中国外交部部长、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李肇星先生2013年作客茶亭时,感慨于这里朴实的乡情,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第一次来到雷锋家乡,

  路上人都是熟悉的模样。

  多么淳朴,陌生人见面也微笑相向。

  窄巷子来了步行女士,赶快侧身礼让;

  对面来了拉车挑担的,轻轻问是否需要帮忙……

  茶亭之美,美在绿色的发展。来茶亭,当地人会热情地带您赏九峰夕阳、看飞凤朝阳、讲惜字儒风、解古道茶亭、观白鹭天堂、拍三湘镜月、弄梅花雪影……一位游客2015年在茶亭见到了九峰山下的万亩油菜花开,欣然命笔:

  到得茶亭人已醉,

  今生有幸不虚行。

  九峰山下花如海,

  更喜村姑一片情。

  这位游客2017年春再访茶亭后,又欣然留下《渔家傲》:

  一阵惊雷山水翠,

  天堂肯向茶亭缀。

  胜景不游将后悔,

  来相会,

  村民好客您为贵。

  花海花香人更美,

  春光舞得秋波媚。

  老少阿哥都已醉,

  谁言累?

  如斯快活神仙味!

  茶亭的发展是绿色的。茶亭的绿色既长叶子、又长票子。记者来到东城社区。走在这个如画的美丽村落里,掩映在山水之间的乡村别墅,让人如同走进了梦境中富饶小镇。干了10年的村支部书记姚罗华,十年前放弃自己在城里的生意,开着小车回乡当支书,不要村里一分钱补助,只求为乡亲们做点实事,硬是把一个全县最落后的贫困村带上了富裕路,2017年,再次高票当选为合并后的大村党总支书记。姚罗华介绍:东城社区处于望城最北边,与岳阳市湘阴县的6个村交界,边界线达11.8公里,这里没有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更没有名人效应。到2006年,才有了一条县道,至今都没有县道以上的主干道。2009年,他提出根据当地“绿色优势”和“淳朴民风”建设花园式村庄,通过美化环境抓庭院经济,通过庭院经济促特色产业,让所有的荒山荒田绿起来。2010年,村里提出了全村“无荒山、无荒田”的目标,2011年,又提出了“无白色垃圾”的目标,如今,村里实现了从“三无”到每一户“有精致的小菜园,有漂亮的小花园,有景观的小鱼塘”的“三有”目标。村里修建、硬化道路66.7公里、修建水塘163口、水渠49000米,2017年,全村10个自然村落实现提质改造,投入资金达800万元,村里实现了雨水和生活污水的“雨污分离”,生活用水没有进入池塘;垃圾实现干湿分离,干垃圾当时分类,湿垃圾进入堆化池发酵后分离。

  “钱从哪里来?事由何人干?”面对记者的提问,姚罗华笑着拿着一叠《茶亭镇东城区美丽乡村建设筹资明细汇总表》和《茶亭镇东城社区乡贤榜》;厉害了,东村社区!一张表上就是160多万元,个人多者捐款三、五万,少则三、五千。

  “望城出了个雷锋,我们就要学雷锋。怎么学?当地民风淳朴,我们就争当乡贤。只要思想好、讲奉献、能带头的都可以当乡贤。乡贤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在家庭里、父子、兄妹、夫妻争当乡贤,人人争当乡贤,个个争做奉献。”2016年,村里推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思路出思路”的“乡贤治村”模式。把雷锋精神细化到乡贤文化中,做活了《乡贤文化之村规民约篇》、《乡贤文化之老人言篇》、《乡贤文化之励志篇》、《乡贤文化之创业篇》、《乡贤文化之公益篇》、《乡贤文化之环保篇》、《乡贤文化之和谐篇》等八篇“乡贤引导社会治理”文章。记者走在东城社区里,处处可以看到乡贤的印迹:“乡贤塘”上架着“乡贤桥”,旁边是郁郁葱葱的“乡贤林”、崭新笔直的“乡贤路”;干净整洁的“乡贤文化广场”上竖着一排“乡贤榜”,人们在“乡贤阁”下聊天散步、跳舞健身。姚罗华介绍:近几年来,村里修塘修路搞公益,占用了村民的地,村民不仅没有要过任何补偿,每年还投1万多个义务工搞公益,村里的60多名党员和村组干部成立了义工队,11个义务保洁员保证了全村9.2平方公里的地方的整洁。

茶亭乡贤广场

  哪个自然村落要搞公益,先是群众自发捐款,再向村里申请。村民自发捐款做公益在这里已蔚然成风,为什么会这样,群众自发捐建的“乡贤广场”中的一副对联这样说:“乡情重若山,顶雨扛风肩日月;贤士高如水,团花簇锦吐烟霞。”

  姚罗华讲了几个故事来说明东城社区以雷锋为引领,将乡贤概念引入社会治理,使得社区群众的幸福感提升,社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东城社区山多旱土多,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当地有种植红薯、辣椒等传统习惯。社区党支部一班人根据本地的具体实际,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典型,并将这些典型作为乡贤来树立,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大学生姚栋和文莎夫妇,回乡流转土地1000亩,注册“薯夫妻”品牌,实现红薯产业年产值1000多万元。姚栋致富后不忘乡邻,村民余文雄年老多病,家里还有一个90岁的老母亲,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都是智力残疾,两个孙子读书,家里除种了几亩水稻之外再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家庭十分困难。姚栋主动帮助他家制定生产计划,让他们家每年种植20亩红薯,给他家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和红薯产品销路,现在余文雄的家庭每年收入达到了8万元。

  东城社区是望城区东北角一个最边远的农村社区,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并不优越,很多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有开阔的视野,有发展的决心,有创业的经验,成为了新一代乡贤。村民姚文斌在外搞企业,自己致富后,带领当地人外出打工,解决了劳动力就业问题。2015年回乡后,捐资助学,扶贫帮困,兴办公益事业。他看到当地人文化生活不丰富,建议搞个农民文化广场,也就是现在的乡贤广场,他投资7万元,平时助学扶贫每年也不少于3万元;社区党员姚新明,创办了一个生态农业发展公司,将当地的劳动力组织起来种植生态辣椒、生态红薯等产品,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问题,也为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村民余辉,自己患有严重的肺病,妻子双肾衰竭靠血透维持生命,一个小孩读书,家庭生活非常困难,房屋倒塌之后租住房屋。社区乡贤理事会捐资10多万元、姚新明出资1万元帮他建起了一栋100平方米的房子,并配置了日常生活用品,让他家住进了新房。社区青年党员姚舸充满爱心,近年来自己每年的工资收入全部用来做慈善,每年为困难家庭学子等捐助10万元以上。苏蓼村特困户余桂龙,是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妻子余小平患肾结石多年,一子一女面临失学。姚舸了解这个情况后,给余桂龙家庭送去慰问金5000元,并承诺对两个学生给予资助,一直到他们完成学业。对余小平的病情,姚舸主动帮她联系医院做手术治疗,医药费中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之后的不足部分,由姚舸全部负担。2017年的抗洪救灾中,姚舸出资两万多元,坚持每天送水送药到抗洪一线。

  姚罗华介绍,东城社区成立了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乡贤理事会,建立了乡贤群,目前已经有各类乡贤捐赠的资金200多万元。乡贤理事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这些基金用来搞好社区的道路亮化、庭院提质、水利设施改造等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淳朴的民风让东城的山水优势变成了环境优势,东城的生态底色不仅长叶子,而且还长票子,全村没有一处工业企业,却形成了拥有国家绿色认证的“东城生态椒”、“薯夫妻红薯粉”、“隆品香米业”、“花圃苗木”四大绿色产业优势,实现了“民风同步淳化、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的目标,城里的大学生纷纷回村来发展,全县2008年前最落后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7年,我们又成了长沙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试点村,村民都踊跃报名参加,集中居住能让原来每户2.33亩的宅基地变成0.77亩,每户可节约土地1.5亩以上,这样,村里绿色发展的土地会变成更多。”姚罗华一边介绍着村里“乡贤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环境卫生理事会”的工作,一边憧憬着绿色发展的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一个乡风民风更淳朴、生态环境更美好、绿色产业更强大的美丽乡村。”

  东城的案例,是茶亭镇“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让经济硬实力强起来”的一个缩影。郑波介绍,茶亭的美丽乡村建设采取的都是“不千篇一律、不大拆大建、不大包大揽、不贪大求洋、不重复建设”五不原则,群众自发、村组规划、乡镇引导、以奖代补。镇里根据全村“山水相融”的特色,在1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推出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2018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比2017年增长10%。

茶亭惜字塔

  走在茶亭的春天里,满目的绿色,满腔的希望:“菜玖哥”的蔬菜不施化肥和农药;海拔380米、森林覆盖率达80%的安东生态农业公司的农作物天天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最清新的空气、沐浴的是最自然的阳光;兴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惜乡米、惜乡油”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国家绿色认证的“薯夫妻”红薯粉;粉丝过万的“小米生态”经济林下土鸡散养,自然景观与农业生产加工相融的灯文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党委委员、政协联络工作负责人、副镇长彭阳介绍:全镇家庭承包耕地面积43385亩,已流转土地面积31600亩,其中流转入专业合作社的面积达20800亩,流入企业的面积5600亩;全镇共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4个、农业企业12个;已在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共63个。

  民风淳朴带来的是生态纯化,良好的生态给茶亭带来了“生态涵养保护区”的绿色发展定位,绿色发展带给群众美好的生活:2017年,茶亭镇的财政收入由2015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71亿元,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19349元增加到2401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55亿元,两年之内翻了番。郑波自豪的说:“茶亭将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居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的目标。”从郑波坚定的目光中,记者似乎看到:一个绿色产业集聚、美丽乡村魅力彰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态茶亭,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乡贤广场宣传墙

【作者:记者 刘 麟】 【编辑:谭伟】
关键词:望城 雷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