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土地】炭子冲,一代伟人刘少奇从这里诞生!

  群山环绕拥碧波

  浓绿掩映道路

  放眼远眺

  3月的少奇故里花明楼镇炭子冲

  可谓别有洞天

炭子冲。罗雄 摄

  满眼葱翠,巧工点缀;湖塘如镜,树映人往;流溪鱼欢,野花滨溪;绿林遍山,百鸟栖鸣;房舍傍路,家禽嬉野,好一派江南田园风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新中国缔造者之一刘少奇生于斯,长于斯,为人民幸福而奋战,为祖国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其丰功伟绩光照千秋,彪炳后世,永载史册。

  巍峨丰碑用热血铸就,前赴后继靠信念支撑。艰苦的岁月,少奇风范的传承,造就了炭子冲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今天,从炭子冲人的身上,又看到了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依然焕发着璀璨光芒。从娃娃抓起、从农业产业化发展抓起,让炭子冲旧貌换新颜,红色记忆中透出深化改革的生态新面貌,渗透出炭子冲发展的新格局。

  如今在少奇主席的“五个光辉榜样”的引领下花明楼镇炭子冲这片革命热土地上的人们正携手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山冲茅屋,启航开新篇

  一栋茅屋,干净整洁,古色古香,掩映在绿树丛中。浓绿的树叶间,流动着一层暗香。微风吹来,树叶轻轻摆动,沙沙作响,仿佛恋人在呢喃细语。有鸟在枝间鸣唱,她们轻快地在枝间跳来跳去,呼朋引伴,清脆地落在耳际,鸟声清幽,珠圆玉润,悦耳动听。门前一塘好水,清澈见底,水波不兴,如宁静的淑女,又温柔如太阳底下铺开的油画。鸟是天空中的明信片,天空瓦蓝瓦蓝,白云朵朵流动。天光云影,倒浸池塘,虚无飘渺,若有若无……这是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故居,就静静地立在那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1898年11月24日,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刘少奇在这里呱呱坠地,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刘少奇故居是一座盖有茅草的栅栏门内的四合院,为土木结构,泥砖墙上粉饰着糠壳泥,屋面是一半小青瓦、一半茅草。门前有清澈的池塘,屋后是山峦。整栋建筑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中间有3个天井,有茅瓦房30多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所环抱。

  故居正门悬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刘少奇1961年5月回故乡时曾在此住宿办公。出此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值得一说的是,刘少奇的故居专设有书房,足见刘家对子女读书的重视。据说,刘少奇少时便展现对读书的热爱。一个冬天,因看书入迷,刘少奇竟未发觉被炭火烤着的棉鞋,被笑称为“小书柜”。很快,他“读书狂”的名声就远近闻名,由于在家中排行第九,被同学和乡人称作“刘九书柜”。

  参加革命后,尽管环境险恶,但只要有时间,刘少奇总是手不释卷。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正是以一生都秉持的“学习、学习、再学习”精神,刘少奇从农民家庭出身的学子,成长为贡献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其间从未停止对知识的探求。

  1959年,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旧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颁发“刘少奇同志旧居”木质红底金字匾额悬于槽门门楣。同年,炭子冲屋场旧居对外开放。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炭子冲刘少奇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民公仆,伟绩传千秋

  肃穆故居前,任微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春阳投射下来,树影斑斑驳驳。恍惚看到少年刘少奇着一袭长衫,夹一雨伞,浓眉俊目,闪闪似电,匆匆而去。留下一串串脚印,深深浅浅,重重叠叠。也许那就是历史的印痕,那是时代的鼓点。

  一汪靳水,把花明楼装点成奔放的银河星海。一躯身影,藏匿着丰盈厚实的灵魂。痴痴地想,是怎样的信仰,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楚沩大地,乃至中华大地,有了挺拔的风骨,构建了生生不息的红色精神呢?

  刘少奇少年时期在炭子冲上过私塾,1919年中学毕业,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艰难困苦的时代,刘少奇始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自己的信念支撑,以实现党的持续发展、国家的富强民主、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为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

  1921年,刘少奇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他在长期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应该实行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方针,并曾对当时中共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进行过某些抵制。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错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少奇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及时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1939年至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刘少奇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利用自身的力量修正错误、克服困难,它不仅是刘少奇同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根基,更是带领人民群众从食不果腹走向衣食无忧、从落后走向富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刘少奇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立场,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做人民群众之想做,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甘做人民的公仆。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少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这个正在埋头吃东西的人就是我,我旁边右二坐的就是刘少奇主席。”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民刘庄宪是刘少奇主席的侄曾孙,忆起1961年少奇主席回故里的情景,神釆飞扬。他指着墙上一张黑白照片告诉记者,当时,他才7岁,但这次见面,让如今已67岁的刘庄宪终生难忘。

  当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刘庄宪母子站在简家巷子临时医院前面,看着少奇主席身着白衬衣,从安湖塘堤上走来。见面第一句就问刘庄宪母亲(曾在少奇主席身边生活过数年):“你怎么瘦了?”然后摸摸刘庄宪的额头,一脸怜惜地问:“这孩子这么瘦?没什么病吧?”晚上,母亲带刘庄宪兄弟来访时,少奇主席询问:“吃了晚饭没?”比刘庄宪大五岁的哥哥刘庄平正张囗要说时,母亲偷偷踢了刘庄平一下,阻止其说话,并抢先回答:“恰了,恰了!”少奇主席看到这一幕细微情景,什么都明白了。拿出了一盒饼干给刘庄宪兄弟吃,于是便有了照片中那一幕。

  为了听到真话,刘少奇轻车简从,到群众中间去,睡门板,铺稻草,和乡亲们吃住在一起。由此,刘少奇深入调研,践行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精神则在楚沩落地生了根。

  时光如梭,岁月轮回。转眼60年过去,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由昔日落后山村变成了美丽红色景区,四面八方的游客接踵而来。农家乐、土特产生意火爆,红色旅游的兴旺有力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

  历史赋予了红色文化丰富的革命内涵,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刘少奇同志铜像。罗雄 摄

  3月14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纪念广场活动不断,游人如织,农家乐顾客满堂。在刘少奇纪念广场上,记者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说着不同方言一茬又一茬、一批又一批的游客,缅怀伟人风范,接受红色教育。

  千年太久,只争朝夕。红色旅游的兴旺,让许多村民嗅到商机,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游客来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就更广了。”该村村干部邓小明说,以前村民增收只有出去打工或外卖小菜,现在却大不一样,村民把农产品摆在自家门口就有人询问购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炭子冲人开起了农家乐、土菜馆、 小商店,当服务员、做保安,当讲解员、做导游,实现了“家门口销售,家门口就业”。村里多次组织村民参加厨师培训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乡村旅游培训班等,并组织有创业意向的贫困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农家乐等民俗旅游产业……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培训,让村民学得一技之长,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村里通过盘活村民老房子,引进红色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音像制品、茶艺文化4家实体业主入驻,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这些举措带动了全村的蔬菜种植和土特产销售,让村民既得了租金又卖了产品,有效促进了增收。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起码有3万多元了。有些人家还可以赚到几十甚至上百万元的收入。”邓小明告诉记者,每年,该村党总支都带领党员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刘少奇同志故居参观学习,请纪念馆的馆长、讲解员上党课,而且每年都有1~2堂学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课。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党员变化很大,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大有提升,具体体现在奉献精神,该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参加义务劳动、修路、修水利、搞环境卫生。

  “父亲常常教导我,游客来这里瞻仰少奇主席,我们有义务接待好,做好衣食住行服务,不能让他们失望而归。这也是作为少奇主席后代应尽的责任。于是,在1997年我们两兄弟合伙开这家饭店。”刘庄宪告诉记者,开饭店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游客。刘庄宪乐呵呵说,当然,现在餐饮行业在花明楼也形成了主体产业。从最初的4家餐厅变成了现在的40多家。从原来的租房做生意,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场地。现在,刘庄宪的两个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年收入近30万元。

  如今的炭子冲村,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游客多了,市场火了,收入高了,村民笑了,同时还带动了周边许多村庄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村里能有今天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刘庄宪感慨道,他相信,今后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此刻,炭子冲里芳草红花,游人如织。或辗转而来,或相约相邀。来了,少不了吟诗作斌,抒千古豪情;少不了照相留影,作永久纪念。于是,炭子冲有了新的精神传承,注入了新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炭子冲不只是伟人故里,更是演绎历史的舞台,是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圣地。

刘少奇故里风景如画。罗雄 摄

【作者:】 【编辑:彭雨纯】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