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选:从“工农兵学员”到“银河”副总设计师(视频)丨长沙见证·改革开放40年

  长沙晚报记者 黎铁桥 实习生 李林俊 通讯员 刘于蓝

  从“银河—Ⅰ”研发团队中的“小字辈”,到全程参与、见证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事业,张民选也由一般设计师逐渐成长为主管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兼总质量师。他说:“是时代和国家给了我发挥个人才干的机会与平台。”

  重温记忆

  作为“银河”研发团队中的一员,说起“银河—Ⅰ”,国防科大教授张民选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激动地回忆起那一幕幕从未褪色的往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这个古老的“算盘王国”还没有巨型电子计算机。国家进行石油勘探等,待计算的成车的数据材料只能空运到国外完成计算,人家还不许中国人靠近他们的巨型机。

  当时,国防科大等4家单位都想搞巨型计算机,另外3家单位分别提出了“用时10年、国家投入12亿元”的研制方案,但国防科技大学提出:我们只需要5年时间、两亿元,保证研制出巨型机。出于综合实力、保密需要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最后由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由国防科大来做巨型机。慈云桂教授赶到北京签下“军令状”:保证研制的巨型机每秒计算次数达亿次,1次不少;钱,一分不多花;时间,1天不拖。

  从1978年到1983年,国防科大的科研人员为了国家的巨型计算机事业焚膏继晷、殚精竭虑。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在国防科大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

  1983年12月22日,《长沙晚报》头版报道:“国防科大为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每秒运算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鉴定。”

  回访见证

  近日,记者采访了国防科大“银河”副总设计师张民选教授。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准时敲响了国防科技大学“天河楼”某一间“教授工作室”的门。开门的正是笑容满面、今年已64岁的张民选。他一见面就说:“‘银河’的开山鼻祖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老师,他是‘银河’总设计师,第一代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第二代领军人物是陈福接、周兴铭老师。我是周兴铭老师的学生,算是第三代‘银河’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之一。”张民选谦虚地说道。

  选择“银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联

  张民选1954年出生,湖南邵东人,1975年成为长沙工学院的“工农兵学员”。1978年毕业后,他留校参加科研,同时在本校助教班进行“回炉”学习。当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哈军工”主体部分南迁长沙后成立的“长沙工学院”重归军队序列、定名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从这时起,张民选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防科大、与“银河”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再回首,当年的小伙已是青丝染白霜。当日,记者随张民选来到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院史室。展厅内醒目的地方,矗立着一台由7个机柜组成的圆柱形机器,这就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中国科技发展一飞冲天的“银河—Ⅰ”。从启动“银河”研制时的24岁小伙子,到成长为一名少将(现为二级文职干部)、国防科技大学技术三级教授,张民选扎根国防科大、献身“银河”事业40年。

  当时的“银河”研制团队,成员来自国防科大和校外几个单位,有的外单位抽调人员还是学无线电专业的,对研制巨型机是边干边学,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张民选也有一个“难言之痛”:他戴着“工农兵学员”的“帽子”,社会上对这一群体普遍抱有“学历歧视”,于是他想通过报考研究生或者留学来提升学历层次。到底是去考研或者出国,还是留下来做“银河”项目?他内心其实是有斗争的。有人离开了,张民选最终选择了“银河”。

  为了兑现对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国防科大的科研人员迎着困难上,吃在工厂、睡在机房,没日没夜地投身到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研制中期,有人受社会上“下海”思潮的影响,离开研制团队经商赚钱去了。也有朋友劝张民选“下海”,但张民选不为所动。他说:“选择‘银河’,因为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联。”

  5年夜以继日的顽强攻关,科研人员闯过了一个个理论、技术和工艺难关,攻克了无数个大小难题。终于,“银河—Ⅰ”在国防科大诞生了!其运算速度、稳定性等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而所花费的资金和时间都比“军令状”的指标要大大节省。新华社1983年12月21日从长沙向世界发布消息: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1984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上,“银河—Ⅰ”模型于万众瞩目中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奉献“银河”,时代给予个人成长舞台

  如今,虽已年过60岁,他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担任“天河”研制团队顾问。“明年上半年我就要退休了,现在我还在指导博士研究生,每天仍然很忙碌、很充实。”张民选笑眯眯地说道。

  “银河—Ⅰ”之后,张民选个人发展与国防科大“天河”事业越来越精彩。研制“银河—II”10亿次巨型机时,他从一般设计师升任主管设计师,到“银河—III”时担任副总设计师,后来还担任副总设计师兼总质量师。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的“天河一号”是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2013年5月,国防科大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5亿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先后6次站上“世界超算500强”榜首。 目前,“天河一号”“天河二号”作为中心主机先后部署于天津、长沙、广州超算中心,已为国内外1000多家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

  2018年7月,神州大地再传喜讯:由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天河三号”E级原型机系统部署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这预示着中国E级计算机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研发阶段,百亿亿次计算即将来临。

  如今,参与过研制“银河—Ⅰ”的科研人员基本上都已退休,张民选担任了“天河”研发团队顾问,仍在为“天河”事业奋斗和奉献。如今,张民选已做了爷爷,他充满感慨地对记者说:“献身‘银河’事业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也是我最大的财富。一生中有幸与‘银河’结缘,时代给了我个人成长的舞台,我这一辈子没有虚度!”

  时代感悟

  “银河—Ⅰ”的研制成功,是国家科技发展上里程碑式的成就。接到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任务,大家感到终于有机会为国家作贡献了,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真的就是群情激奋,觉得人生难得几回搏,个个都非常激动与自豪!

  我觉得自己赶上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为国家奉献智慧与力量的好机会和好时代。从事“银河”研制攻关的每一天,我都觉得自己很充实、没白活。我有过付出,同时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和较高待遇,多次立功受奖,我已经很满足、很感激了。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不完全是靠个人奋斗来实现的,是时代和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和平台,让我一辈子没有虚度!

  专题 >>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

  他们,是长沙晚报四十年来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弄潮儿;他们,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长沙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

  一纸一春秋,一人一见证。

  请跟随“长沙晚报新闻人物见证录”,回望新闻当事人40年来的风云岁月,听听他们讲述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记者 黎铁桥 实习生 李林俊 通讯员 刘于蓝】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张民选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