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驿镇明德中心小学:让书带给孩子们“身未动、心已远”的期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14日讯(通讯员 谭童 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望城区桥驿镇明德中心小学始建于1990年9月,原名桥驿镇中心小学,2006年应捐赠方台湾台塑集团要求,更名为桥驿镇明德中心小学。台塑集团王永庆先生在全国投资捐建了多所小学,均以“明德”为校名。先生不仅捐资建校,还为学生配置台塑集团编印的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教材。先生重视读书,且要求育人在先。受恩于王先生,明德的老师们也在摸索着育人的美好方式。  
  迪金森说:“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却装载了人类灵魂全部的美丽。”早在2014年,明德校园就有一群老师想引领孩子们感受人类灵魂的美丽。他们很想给学生看课外书,可是当他们去翻阅学校图书室藏书时,发现大多数不适合小学生阅读。于是他们去镇上的书店找,而书店基本只卖教辅资料。于是老师开始了一场关于课外阅读的故事。有人说书是捧在手心里的阳光,这些老师也想在全校800多名学生的手心里洒满阳光,种下德与善的种子。


  在学校教导处的组织下,18位热爱课外阅读的老师组建了阅读组,他们从兴趣出发,想让书带给孩子们“身未动,心已远”的期待。这18位阅读老师一起设计了学校的阅读课,并给阅读活动定了一个甜蜜的主题:我和阅读是朋友。此外,学校利用每周一天的午自习时间来阅读,并根据低中高年段的不同特点设计了班级的阅读登记本、图书目录、阅读卡辅助阅读。四年来,当年的一年级学生现在已经是五年级了,通过统计个人的借阅登记数据,他们有的阅读了120多本书,完成阅读记录48次,他们已然和阅读成为了朋友。



  起初,老师们最焦急的问题是书从哪里来?经过审慎考虑,学校决定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来建立班级书柜。阅读组老师一个个班跟家长沟通,谈及阅读与育人的各种益处,并举办了专题家长会,让缺乏儿童阅读意识的家长也参与进来。各班由阅读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出学期书单,然后由家庭来共享图书。四个学年下来,现全校班级藏书量近9000本,各年级平均藏书为500本左右。2016年,学校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将班级1000多本藏书全部捐赠给学校。而这些书,学校也专门为它们做了开放式书吧,供学生下课时间自由阅读。这样的举动还在继续,学校的班级藏书以每学期100本递增,还让各班的书籍漂流起来,实现班级互助共享。
  学校的阅读自习是大面铺开,而读书周和寒暑假阅读活动则是点的聚焦。截至2018年上学期,学校共举办了七届读书周活动,每次主题不同,活动形式也不同。但共同的是,学生在阅读中改变,长大,升华。有个叫俊俊的学生,从外地转来,父母感情不和,导致他有打架等行为问题。但是孩子聪颖,很快被班上的书吸引了。他后来成了一个很爱看书的学生,作文还发表在《小学生导刊》上,不良的习惯也改正了。
 2018年9月,新学期伊始,学校专门拍摄了以阅读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短片这样结尾:“书是暖,书是爱,书是一树一树的花开,带着我们向着明亮那方前行!”书,将是明德学子毕业后最美好的念想,我们也准备建立完善的班级赠书机制,将毕业生班级赠书活动变成明德的传统,延续着“大学之道”的尽善尽美。
  “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是有限的,而阅读给予学生是无限的。课外阅读,于学生而言是无痕而长远的教育。”望城区桥驿镇明德中心小学校长熊庆表示,希望通过长沙市少年儿童诵读大赛,激发全体师生的读书兴趣,在诵读中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比赛是短暂的,但是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爱诵读,让每个人,每个少年儿童都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在诵读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使文明溢满校园。”





校长寄语

阅读让我们发生改变


望城区桥驿镇明德中心小学校长熊庆


  
阅读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记得2016年上学期,学校阅读组开展“携子之手,诗书有声”活动,吸引了50多组家庭参与,亲子共读一首诗。阅读已然成为明德校园的常态,影响着一个个孩子。五年级(3)班的文小小,自幼烧伤,手指残疾,下肢布满烧痕疙瘩,她不自信,不开心。可是,她从书中找到了心灵的光亮。在诗书有声活动中,她和阅读组老师一起朗诵了《伟大的太阳》,结尾那句:“给玫瑰着色,教儿童高兴,他——伟大宇宙的园丁。”正是书籍带给文小小成长路上的一束光,照着她勇敢地往前走。
 2015年,我校在区特色学校评选中,被评为“阅读特色学校”。学校阅读微课题《利用午自习开展课外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市级一等奖。去年12月,我校学生代表望城区参加长沙市第三届“爱阅读善表达”学生素养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
 成绩只是表面的,阅读活动给学校最实在的影响是:明德小学由一个没有一本班级课外书的学校变成了一个班班爱阅读、有书读的学校;明德学子由不喜欢读书变成了人人爱读书的阳光少年。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是有限的,而阅读给予学生是无限的。王永庆先生“大学之道”的美德同时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作者:】 【编辑:黄慧莹】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