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笛:不断创新湘绣题材 用双手传承民族技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2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芳)幸福源自劳动,劳动成就价值。劳动模范是一个时代的领跑者,也是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的楷模。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今日起推出“奋斗新时代 最美劳动者”专栏,报道一批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劳模的先进事迹,展示新时代劳动者的新风貌新作为,敬请关注。

不断创新湘绣的取材和题材,是黄笛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劭劼 摄

  人物名片

  黄笛,市劳动模范,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蝉翼绣创始人。

  人物故事

  走进长沙市沙坪金球湘绣公司的展厅,一幅名为《碧玉新妆》的湘绣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透明的镜芯内,镶嵌着蚕丝般绣线绣成的荷花,荷梗上的小刺若隐若现,它看似湘绣,又比传统湘绣更为空灵、飘逸。

  “这是我新创作的‘蝉翼绣’,选用轻薄如丝、通透柔软的锦纶蚕丝为底料,虚实相接,浑然一体。”湖南金球湘绣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黄笛说。

  不断创新湘绣的取材和题材,是黄笛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她的作品曾随“神六”“神十”遨游太空,三次获得全国“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银奖。

  为湘绣放弃“铁饭碗”

  1986年,黄笛的父亲艾玉奇创办了沙坪的第一家民营湘绣厂——长沙沙坪金球湘绣有限公司,黄笛成为26位参与者之一。“画稿、刻版、配色、刺绣这些活我都做。”黄笛说,在厂里,17岁的她身兼数职。

  正因为参与了湘绣的每一个环节,黄笛当时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线条勾勒、颜色搭配等全凭师傅们的经验,很少有创新。”

  为了学习更全面的知识,1987年,黄笛考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湖南羽绒制品厂从事设计工作,端上了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直到2000年,当父亲告诉黄笛“湘绣开始走下坡路”时,她毅然辞职回到了自己亲手参与创建的湘绣厂。

  为湘绣引入高科技

  看到湘绣总是一些山水花鸟的老题材,前期手工画稿和上缎描图费时费力,黄笛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2003年,她主持的《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在湘绣领域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创造性地将电脑喷绘技术引入湘绣,改变了湘绣千百年来单纯依靠手工绘稿的局面。

  为了更好地提升湘绣品质,黄笛还和厂家合作,研制出一种便于刺绣和喷绘的白画布,有效地解决了缎面晕染效果较差、容易泛黄的问题,现在这种画布成了湘绣的主要材料。

  创新并未就此打住,黄笛又把目光转向湘绣的表现内容和底料上。传统的湘绣,大多以绸缎为底布,绣品也多是一板一眼的工笔画。为此,黄笛经常去各地寻找可以作为底料的材料。“《碧玉新妆》的原料锦纶蚕丝就是我在一次丝绸博览会上发现的。为了找到绣线与底料完美结合的针法,绣了拆、拆了绣,一共花了两年时间。”

  以往湘绣的装裱总是沉重的镜框,不便于携带,黄笛对支架进行了改良,设计了可拆可调式手工刺绣绷架,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致力于保护湘绣品牌

  黄笛有意识地在弘扬民族手工艺时保护湘绣品牌。

  2005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全国展开,相关部门找到黄笛,希望由她准备材料,时间只有半个月。

  黄笛连夜把自己以前搜集、查阅、整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申请的要求重新整理和补充。“成功申遗使湘绣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湘绣,知道沙坪是湘绣的发源地。”黄笛在感慨之余满是感激。随着一批绣工的老去与离开,许多湘绣独有的针法正面临失传。为了挽救这一局面,从2013年开始,黄笛和湖南师范大学联手建立湘绣针法数据库。“湘绣有72种针法,常用的有近20种。我们希望以影视动画的形式把湘绣针法保存下来,这样湘绣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根据视频DIY。”黄笛说。

  同时,金球湘绣还成立了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面向社会招收爱好湘绣的学员,免费教学。“湘绣需要人才,我把自身的经验传授给她们,可以让她们少走弯路。”黄笛说。

  人物感言

  传承不息,创新不止,才能捏好这根绣花针。 ——黄笛

【作者:全媒体记者 肖芳】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湘绣 模范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