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衣天使”爱洒非洲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荣誉档案

  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当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受到表彰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中国(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副主任肖湘成,作为当年湖南省唯一获得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医务人员受到表彰。

  荣誉故事

  疾病没有国界,健康是全人类的追求。

  今年是湖南省开展援外医疗工作46周年。46年来,湖南先后派出长期援外医疗队员36批468人次、短期援外医疗队员13批157人次,救治病人83万人次,完成手术20余万台。

  中国(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肖湘成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2011年1月到2013年5月,肖湘成带领10名援外医疗队队员远赴津巴布韦开展医疗援助工作,以辛劳和付出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重和赞誉,赢得了在津华人华侨的信任和感谢。

  “援非是一段特殊经历,也是一笔宝贵财富。两年的援非医疗工作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阅历更丰富、友情更可贵。”近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肾内科,肖湘成翻阅着援津期间留下的珍贵照片,几年前那段峥嵘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攻坚克难,医者大爱救治非洲患者

  2011年1月8日,肖湘成带领中国(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启了长达两年的援非征程。

  医疗队的医生分别在帕里雷尼亚图瓦医院和哈拉雷中心医院工作。尽管是津巴布韦的大型公立医院,但条件艰苦、设施简陋,病房里没有医生办公室,医生的工作台就是护士站或患者病床前的一块小桌板,医生的白大褂和办公用具没有存放点,每天需随身携带,全部病案资料均需手工书写。当地医生和现代化医疗设备都很缺乏,放射科最先进的仪器是一台已使用10余年的CT机,由于没有放射科医生发报告,CT室已处于休业状态。肾内科医生更是奇缺,一名主任医师级别的医生带领一名古巴援津的医生,管理着哈拉雷3所大型公立医院的肾科患者。肖湘成带领队员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投入繁忙的工作。

  津巴布韦疟疾流行,一些重症患者合并急性肾衰竭,随时可能致命。肖湘成带领当地医生救治患者,并指导他们学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有一次,一名50多岁的男子因重症疟疾在一家小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引起急性肾衰竭、严重感染,他听说哈拉雷的大型公立医院有中国专家,便辗转来到哈拉雷中心医院。入院时,该男子已经连续一周没有小便,高烧40℃,情况十分危急。肖湘成立即将他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经过一周的血液透析、抗疟、抗感染治疗,该男子终于转危为安。康复出院那天,患者握着肖湘成的手,用英文反复说着“感谢”“中国医生好样的”。

  最令中国医疗队员担心的是,津巴布韦是艾滋病高发国家,普通人群感染率在16%左右;住院患者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占比为30%至40%,医生随时面临职业暴露的风险。中国医疗队先后有4名医生在工作中遭遇锐器刺伤,肖湘成就曾在接诊一名糖尿病患者时不慎被其打胰岛素的针头扎破手指。

  最为惊险的是,一名骨科医生被带有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血液的锐器划伤,必须连续服用一个月的抗艾滋病药物。

  “服药期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药物副作用明显,虽然一个月后检查结果为阴性,但要完全排除艾滋病必须观察6个月。我们的队员瞒着家人,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药物带来的身体不适,坚守在援外医疗岗位上。”肖湘成表示,医生也是凡人,面对如此大的职业风险,也曾在心头蒙上一层阴影,“但救死扶伤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我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传递医学无国界的大爱精神。”

  医疗队员克服诸多困难,认真对待每一名患者、每一台手术、每一张放射片。援津两年,医疗队未发生一例医疗差错报告,共完成手术2635例、麻醉2478例,门诊接诊患者17660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66人次,开展新技术11项,培训当地医务人员400余人次,举办学术讲座30余场。

  心系同胞,随时响应传递祖国温暖

  “身在异乡又缺医少药,最担心的就是生病,有了来自祖国的医疗队,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我国援津工作人员成新河,永远忘不了医疗队的救命之恩。2011年6月底,成新河因工作劳累诱发急性左心衰,被送入当地一家私立医院,援津医疗队立即成立救援小组,配合当地医生检查,发现他出现了广泛的主动脉夹层,随时有生命危险。援津医疗队协助当地医生稳定患者的病情,护送他上了当地飞往南非的救援飞机,为其成功接受手术治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医疗队来津不久,肖湘成便带领大家建立了处理医疗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和相关细则,凡遇到我国驻津外交人员、中资企业员工、在津华人华侨发生重大疾病、外伤或疫情等情况,医疗队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保证事件处理及时、有效、稳妥。

  2011年3月18日晚,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工作人员向援津医疗队反映,该使馆4天前开始有两名工作人员出现小腿长皮疹,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并伴有低热、头痛等症状。肖湘成带领医疗队员迅速赶赴现场,初步判断为昆虫叮咬导致的感染性疾病。由于在非洲大陆常见的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疾病异常凶险,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医疗队员随即为两名患者实施抗感染、抗过敏及外用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采集皮疹图像请国内的皮肤科专家协助诊治。

  3月20日上午,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传来消息:又有4名工作人员出现类似症状。在询问病史时,医疗队员掌握了一条重要信息:前不久,所有患者都曾参加了野外考察。因此,这很可能是一起由虫媒传播的群发性感染疾病。5天之内出现6名患者,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即将率团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

  肖湘成将这一情况向中国卫生部、湖南省卫生厅以及津巴布韦卫生部、津巴布韦疾病控制中心等有关部门进行了详细汇报。同时,他们与中国急救中心总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紧急联络,请求相关专家远程会诊。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对于传染病的诸多检验项目无法实施。援津医疗队员只能凭借几项常规检查结果,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并结合临床经验来判断病因。通过一番努力,队员们一致判断立克次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肖湘成果断提出了诊断性治疗策略,通过两天的抗感染治疗,6名患者发热、头痛、淋巴结肿痛等症状逐渐消退。

  通过一周的巩固治疗,所有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未出现新发病例。肖湘成又组织医疗队员为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开展学术专题讲座,给大家普及非洲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哈拉雷市郊多个区域暴发伤寒,援津医疗队在这场阻击伤寒的战斗中主动出击、积极应对,为成功遏制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肖湘成回忆,2011年10月中旬,哈拉雷郊区报告了第1例伤寒患者。由于水源污染,发病例数迅速攀升,2012年初达到最高峰,每日发病上百例,造成传染病医院人满为患。

  疫情发生后,肖湘成组织医疗队制订了《防控伤寒应急预案》,成立伤寒防控小组,做好药物、急救设备准备工作;与津巴布韦卫生部传染病控制中心保持密切联系,监测当地疫情的变化,对于伤寒病例或疑似病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抑制传染病流行重在预防,援津医疗队通过编印、分发宣传资料,在媒体刊发健康科普知识,向中国驻外外交人员、中资机构员工、在津华侨华人和当地民众宣传有关伤寒及其他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医疗队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12年5月中旬,津巴布韦伤寒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包括中国外交人员、中资企业员工、旅津华人华侨在内的1万余名在津中国人,未发生一例伤寒确诊病例。

  授人以渔,留下永不撤离的医疗队

  医疗队在津巴布韦开展援外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促成津巴布韦医疗技术发展,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医疗队。肖湘成带领队员大力开展新技术,向当地医务人员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

  乳腺癌是女性第二大恶性肿瘤,在非洲发病率较高。受到医疗条件的限制,津巴布韦的乳腺癌病人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丧失了最佳治疗机会。2011年11月4日,在中国医疗队的指导下,津巴布韦第一个乳腺联合诊疗中心在帕里雷尼亚图瓦医院成立,为当地群众开展乳腺钼靶等乳腺癌筛查。

  医疗队还开展了新生儿急救、低流量吸入麻醉、CT扫描技术改良、膀胱穿刺造瘘术、经皮肾脏穿刺造瘘术、放射科阅片红点系统研究等11项新技术。其中,腔镜技术的开展为津巴布韦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医疗队专家注重临床带教,把国内大型教学医院良好的带教模式引入津巴布韦,他们组织的各种小型讲课、临床讨论、手术示范等大大提高了津巴布韦医务人员的临床技能。两年内,医疗队还协助使馆经商处输送10余批、近40名津巴布韦医疗管理和技术人员赴中国参加培训。

  为艾滋病儿童组织义捐,为孤儿院的孩子送医药、送文具,携手中资企业开展“走遍津巴布韦巡回义诊”……工作之余,中国医疗队把大爱传递给最需要的人。

  “援非的经历终身难忘,而我不想让它仅仅停留在记忆中。”回国后,肖湘成在工作之余一直致力于为援外医疗工作发光发热,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肾脏病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探索远程医疗,为“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荣誉新篇

  中国(湖南)第1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回国后不久,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塞拉利昂病死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当地4名处置疫情的医务人员,有3人不幸身亡。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危难之时,2014年8月11日,湖南派出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徐道妙、沙新平及长沙市疾控中心张恒等组成的湖南赴塞国际医疗救援首批专家组,启程实施援助。2015年5月,由4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湖南)第5批援塞抗疫医疗队,远赴塞拉利昂。

  “跨国航班停飞,国外人员撤离,边境贸易停止,我们毅然选择坚守。”中国(湖南)第5批援塞抗疫医疗队队员胡金伟记忆犹新,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医护人员必须穿着厚厚的4层防护服,戴3层手套,套4层鞋套,每完成一次任务走出隔离区,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最终取得援塞抗疫“打胜仗、零感染”的战果。

  2017年8月14日凌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发生大规模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导致500余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中国(湖南)第19批援塞医疗队施行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走在最前列;2018年9月,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出现严重霍乱疫情,造成当地7000多人感染、32人死亡,中国(湖南)第16批援津医疗队积极投身当地疫情的防治……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湖南援外医疗队临危受命、舍生忘死,始终与受援国人民风雨同舟,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次次带着使命出发,一次次满载荣誉归来,在46年的漫漫征程中,湖南援非医疗队员远涉重洋,以赤诚之心服务当地人民,以无私奉献获得了受援国政府、人民、媒体的高度称赞,在国际国内产生巨大反响,为祖国、为湖南赢得了荣誉。

【作者:全媒体记者 彭放】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医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