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证了长沙造船业飞速发展和蜕变丨全家福家国情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洪虹 实习生 江丽莎)我叫廖德顺,生于1949年10月,是长沙船舶厂退休工人。在船舶厂工作了几十年,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觉悟的工人,生产的船舶从木船到水泥船再到铁船,厂子从一个不知名的中小企业逐步兴盛为湖南省最大的重点船舶生产基地,我有幸见证了长沙造船业的飞速发展和蜕变,见证了湖南航运事业的华丽转身、逆势上扬。

2019年7月23日,廖德顺(右二)和老婆、女儿、女婿、外孙女一起拍摄的全家福。

  家国故事

  顶职进入船舶厂 从学徒成长为产业工人

  廖德顺出生于河东浦沅,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父亲是长沙船舶厂的一名电工,母亲是浦沅当地村委会主任,家里四姐弟,他排行老幺。廖德顺记得,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全家6口人就靠父亲每月40多元的工资养活。

  小学毕业后,廖德顺待业在家,帮父母做点家务活。“当时,父亲经常埋怨母亲只顾忙村里的事,家务活也顾不上。”廖德顺说,母亲时常很晚才回家,工作基本是没有回报的义务劳动,但她每天坚持去党校学习,修京广铁路复线的时候也积极组织村民去帮忙。因工作出色,廖母一度担任区人大代表。

  父母的勤勉与无私,在年幼的廖德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1966年,廖父不幸重病去世,两年后,廖德顺顶职进入长沙船舶厂,成为了一名锻工学徒。作为学徒,廖德顺每月只有20.8元工资,但他勤勤恳恳,总会提前到车间,早早备好工具,看图纸、算料、下料,自主学习。

  当时从浦沅到河西观沙岭片区的长沙船舶厂,过江只能靠轮渡。“从河东五一码头上船,到河西长沙纺织厂码头或三汊矶码头下船,一小时一班,坐船大约40分钟,从码头走到长沙船舶厂大约10分钟。”回忆起当年的轮渡时光,廖德顺感慨不已。1972年湘江一桥(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轮渡不再是长沙人过江的唯一交通工具,但他的人生却与船舶紧密相连。

1980年春节,廖德顺(后排右一)全家拍摄的大合影。

  50年见证湖南造船与航运事业转型

  长沙船舶厂1950年建厂,当时最高级的船型还是蒸汽机船,但蒸汽拖轮牵引速度慢,在国际上很快被柴油内燃动力拖轮所取代。1960年,身处内河的长沙船舶厂建造了湖南第一艘柴油动力拖轮,主要用于内河运输煤、沙、小麦、大米等。

  廖德顺说,他刚进厂那几年,民间流传“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导致船厂并不景气。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湖南航运事业出现了崭新局面,长沙船舶厂也兴盛起来。“船厂十几个工种总人数3000余人,车间由4个增加至16个,效益也飞速提升,原来三年才能建造一艘中型船,当时一年就能建造一艘中型船。”廖德顺回忆,1991年至2001年,船厂造船10艘,其中7艘为武警和部队船舶、2艘为民营油轮、1艘为港监艇。“长船人”为国防建设和沿海航运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年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促使船厂生产结构调整,锻工岗位撤销,正值壮年的廖德顺担任型铸车间班长。冬天天冷,廖德顺5时30分就起床,时常守到晚上七八时才回家;车间的卫生需要打扫,他经常周末自告奋勇加班加点。因为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好,自1982年起,廖德顺连续五年获得“长沙船舶厂劳动模范”称号。

  上世纪90年代末,船厂因产品积压、债务问题一度发不出工资,生产人员减少至400余人。2000年,长沙船舶厂转变思路,开始涉足旅游船。2013年,长沙船舶厂整体搬迁至望城靖港。湘江之滨,承载了60余年辉煌历史的长沙船舶厂破茧重生,开始走向技术创新、特色制造之路。

  如今,散步江边,看见自家船厂建造的游轮在湘江上缓缓行驶,廖德顺既感慨又骄傲。让他对船厂信心满满的是,通过自身技术实力与优势,长沙船舶厂近年大力发展钢结构,多次成功开发国家、省级重点工程钢结构桥梁建造的新项目,效益不断攀升。“小到长沙各城区的人行天桥,大到万家丽路立交桥、高速公路桥梁的钢结构,90%都出自我们厂呢。”目前,长沙船舶厂已实现钢结构和造船两项业务齐头并进的局面。

1980年元旦,廖德顺一家三口拍摄的全家福。图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老照片为翻拍)

  退休不忘党员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04年,廖德顺从长沙船舶厂退休,一家人搬进了银盆岭街道银桥社区的船舶厂职工小区。房子两室一厅,不大,但整洁干净。小孙女刚出生6个月,一家5口其乐融融。

  廖德顺“劳模”本性不改,不仅担任楼栋长,还揽下了小区5个楼栋1楼至3楼的小广告清除工作:贴在门上的,铲除;印在墙壁上的,为了不破坏墙体美观,廖德顺凭借在长沙船舶厂给船只除锈打磨的思维,特意买来稀释剂,一点一点慢慢处理。

  谁家要丢弃大件废旧物品,哪户周边的卫生环境要整治,廖德顺第一个站出来帮忙。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脏乱差”的船舶厂小区变得干净整洁,大伙儿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前不久,长沙连日暴雨,廖德顺连夜巡查,以防小区内涝。

  记者采访时,廖德顺特意换上白衬衣,一枚党徽端端正正地佩戴在胸前,桌上喝水用的搪瓷杯还是40年前长沙船舶厂发给员工的纪念品,上面赫然印着“新中国成立30周年纪念”。作为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廖德顺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党员的本色都不能变。”

  家国感悟

  几十年风云变幻,我有幸见证国家航运事业的壮大发展。现在的机器,我们老一辈工人可能已经不会操作,但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激励永远不会忘记。我感谢这个时代、享受这个时代。回报祖国的养育之恩是我的责任,是人生奋斗的目标。——廖德顺

【作者:全媒体记者 洪虹 实习生 江丽莎】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工人 造船业 航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