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满坡牛成群,脱贫日子有点甜丨驻村工作队的精准扶贫路系列报道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68岁的孔孟良住在浏阳市大围山镇同幸村太平安组。这是海拔400多米的一处深山,满目青翠,深呼吸一口,似乎满腔都是负氧离子。

  不过,从同幸村村部去他家并不容易,数公里蜿蜒狭窄的盘山路,外侧是深达百米的悬崖陡坡。司机小心翼翼地开车,记者心里却还是有些打鼓。

  “一般只有性能良好的越野车才敢开上去。” 同幸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刘新辉说,自己每次走访时,都把车停到半山腰,然后走上去。

  还好,尽管山路难行,孔孟良家的“脱贫致富路”却走上了正轨。在镇村两级和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如今他养了80多箱蜜蜂、6头肉牛,还有20多只黑山羊,曾经苦涩的穷日子正一点点“甜”起来。

  世代养蜂,但现在才真正挣了钱

  孔孟良夫妇年纪大了,没办法干重体力活,儿子几年前患重病去世,留下10多岁的孩子跟老人一起生活,2014年他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住在深山,交通不便,但孔孟良不愿意搬出去,因为30亩山林和2亩多农田都在山上。

  在低保、养老等各项兜底政策的基础上,如何帮助老孔进一步增收呢?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决定引导扶持其发展大围山的特色产业——养蜂。

  “山里人家很多世代养蜂,我家也一样,不过都只是养几箱自给自足,最多换点油盐钱。”孔孟良说,以前都是“土把式”养蜂,产量也不高。

  工作队给他送来了产业帮扶资金、优质蜂苗,还多次请专家上门上课或组织出去培训。“学了好多东西,比如奖励饲喂、育王等,现在养蜂更有信心了。”孔孟良说。

  从10多箱到30箱、60箱,再到今年的80多箱,孔孟良的蜂越养越多,收入也年年增长。“养蜂投入少、风险低,只要管理好,利润还是可以的。”刘新辉说,去年老孔收蜜差不多1000公斤,卖了三四万元,其中工作队员通过后盾单位帮着卖了一两百公斤。

  春夏时节,正是养蜂人最忙的时候。孔孟良的80多箱蜜蜂,除了房前屋后放了几箱,其余都在漫山遍野的乌桕林中,这是当地最主要的蜜源树。

  “再过10天左右,就是摇蜜的最好时期。”孔孟良依次打开蜂箱查看,蜂群生长旺盛,有些蜂巢中已经流蜜,空气中氤氲着香甜的味道。

  “我们现在的发展定位是 ‘幽山甜蜜村’,希望先农后旅、以旅促农。”同幸村党支部书记赵自明介绍,该村目前共有蜂农近百户,年产蜂蜜5万公斤,产值20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28户。为解决蜂蜜销路,村里引进了“蜂舞人间”等加工企业,实行保底价收购。同时,为丰富蜜源树结构,今年3月,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采购、种植拐枣、枇杷、蜜柚树苗共16800棵,“这样既能错开花期为蜂农提供优质蜜源,又能通过采摘水果为村民增收。”

  产业扶贫,引进省重点肉牛养殖项目

  2018年,孔孟良一家不仅脱了贫,还从住了几十年的土砖房搬出来,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子。因为材料运输成本比山下贵,建房共花了15万元,政府给了5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还欠了一点工程款,但很快就能还上。”孔孟良很有信心。

  日子确乎是越来越有奔头。孙子孔维今年17岁,正跟舅舅在外当学徒,找到工作后,就能自食其力了。

  同时,在镇村两级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孔孟良的养殖产业也慢慢多元化。他在山上散养了20多只黑山羊,一只羊养到三四十斤,能卖到1500元,“不愁销路,到了年底很多人要。”

  牛栏里有5头西门塔尔牛、1头安格斯肉牛,刚从平江回娘家的女儿正帮着喂草。刘新辉说,那头安格斯肉牛是9600元买回来的,产业帮扶资金6000元,后盾单位支持2000元,老孔自己只花了1600元。

  离孔孟良家不远有个肉牛基地,这是在镇政府的协调下,驻村工作队争取的省重点肉牛养殖项目。2018年落户后,基地肉牛存栏量已达110头,其中同幸村26户贫困户通过委托寄养、在家放养等方式养殖38头。

  基地负责人何荣说,西门塔尔牛体格大、长得快、肉质好,“两年能长到1600斤,可以卖到3万元,母牛产下小牛犊也能卖七八千元一头。”

  “通过肉牛养殖,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可达到8000元。”刘新辉介绍,肉牛养殖基地每年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如今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20万元。

  相关链接

  同幸村

  脱贫成效

  全村145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191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13%。近年来,在长沙市委办、长沙市工信局、长沙市交通集团等单位的帮扶支持下,通过聚焦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已脱贫58户178人。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不足4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2218元,2019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作者: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编辑:谭伟】
关键词:浏阳 脱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