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浏阳沙市桃源村贫困发生率从14.3%降至0.67%

浏阳市沙市镇桃源村,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罗冬生(右)在柴房里聊脱贫计划。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通讯员 李晓 朱纯清

  柴房里的火烧得很旺,火光噼啪跳跃,悬挂在上方的十几条腊肉看上去色泽金黄,泛着诱人的油光。

  1月17日上午,腊月二十三,浏阳市沙市镇桃源村的罗冬生骑摩托来到距家20多公里的柴房薰腊肉。虽然在赤马集镇异地安置建了新房,但他习惯在这里处理一些杂事。何况,他的地还在这里,刚收完生姜,他得盘算下一季的收成。

  没过多久,长沙市交通局干部、桃源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马佛明和沙市镇扶贫办主任张永发也来了。

  山里温度低,柴房里却很暖和。大伙一边添着柴火,一边聊着。

沙市镇桃源村,小河进行了清淤修整,还建起了风光带。

  今年43岁的罗冬生以前一直住在偏远的梧桐片罗祠组,父母多病,孩子在赤马小学读书,早晚得接送。

  “从梧桐片到村部就有10多公里,再到赤马集镇还得10公里,来来回回路上得花两小时。”马佛明说,前几年,罗冬生夫妻俩被老老小小给“捆”住了手脚,根本没办法也没心思去找什么增收门路。

  正好,桃源村精准扶贫帮扶单位长沙市体育局在赤马湖有个训练基地,有一个夜间看护的公益性岗位可以提供给罗冬生的妻子江元,虽然每月收入不多,但可以免费住宿。这样子,孩子上学接送的问题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江元白天还在集镇上一家鞋厂打工,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她一年下来收入大约有3万元,还照顾了孩子。”罗冬生感激地说。

  罗冬生自己也放开了手脚,在镇、村两级的帮扶下,先后干起了小龙虾养殖和生姜种植。2019年,他试种了4亩山东菜姜。

  “姜种、肥料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生姜长势很好,可惜遇到干早减产了。”罗冬生告诉记者,年底挖了3000多公斤生姜,卖了12400元。

  马佛明觉得种生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全村9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共种植生姜80亩,总收入约49万元,他琢磨着得换种思路。

  “隔壁长春村71户贫困户种红薯,加工成红薯片、红薯粉皮,产值达到了78万元。桃源村也有种红薯的传统,只是没有当成产业来发展。”马佛明说,相比种生姜,种红薯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投入劳动力也要少。

  “我也觉得种红薯可能更有信心些。”罗冬生搭话说。

  张永发提出,种红薯关键是要在产品加工上加强“品控”,“同样是红薯粉皮,有的只能卖十二三元钱一斤,做得好的就可以卖十七八元。”

  ……

  你一言,我一语,火越烧越旺,话题也越聊越热乎。不觉间快到中午,张永发和马佛明起身告别,并叮嘱罗冬生说,春节后会召集贫困户一起开会,“听大家的意见,确定新一年的产业扶贫计划后报镇上和浏阳市。”

沙市镇桃源村,原本坑坑洼洼的山路都已经提质硬化。

  在回村部的沥青路上,记者看到一片片不时闪现而过的蔬菜地、水果林,在深冬的季节展示着勃勃生机。马佛明说,在生姜产业之外,桃源村还搞起了蔬菜基地、水果种植产业,“去年光桂花祠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就发放工资60多万元,其中很多务工者是当地贫困户。”

  当了15年村主任的陆彩求说,上世纪末的三次洪水使得村里大部分农田成了水冲沙压田,不适合种水稻,加上交通不便,很多青壮年迁出,导致贫困发生率极高。

  扶贫攻坚迎来决胜阶段。2017年,桃源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之前称为省定贫困村)“出列”,其集体经济收入早已超过10万元。此前,桃源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276人。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以及各种保障兜底措施,目前已实现脱贫95户、263人,贫困发生率由14.3%降至0.67%。

  “在此驻村扶贫5年多,很开心亲历、见证了桃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沙市体育局干部、扶贫工作队队员何继业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和大家一起全力以赴,让村民们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掉队。

【作者:颜开云】 【编辑:谭伟】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 浏阳 沙市 扶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