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荣光 传承信念 ——访湖南抗美援朝老兵

  编者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这场保卫和平、抵抗侵略的正义战争中,英勇的志愿军面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奇迹。中国人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威名,打出了尊严,铸就了历史的丰碑。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

  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近日,本报记者寻访多名湖南籍或在湘的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回忆亲历的战斗故事,重温铁血荣光。20岁出头的他冒着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带队突击攻向碉堡;木匠出身的他在战火淬炼之下,迅速成长为“拆弹专家”,并为保护战友被炸伤;长途奔袭的他因严寒十个脚指甲全被冻掉,为不拖后腿忍着剧痛跟上大部队。

  如今,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志愿军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不畏艰难、勇往前行、敢于牺牲的精神将代代相传。70年后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依然可以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巨大力量。

王学智

  王学智

  冒着轰炸和扫射带队攻碉堡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聂映荣

  他20岁时就获得“全国战斗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曾和战友抱着必死的决心在战前吃过一顿刻骨铭心的“大餐”——一个牛肉罐头和两个白馒头;他作为突击排排长,带领战士进攻山头碉堡,英勇冲锋之后,全排战士大多牺牲,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在死人堆里硬撑两天两夜后才得救。

  如今,这名已有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学智在观看电影《上甘岭》时,仍不禁潸然落泪。日前,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及战友们的战斗故事。战争的伤痛和腿中的钢板跟随他大半辈子,但他没有任何怨言。他总谈起他心中真正的英雄——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当时他们才十八九岁,他们牺牲了,我还活着,还活到了90岁,满足了。”

  “吃完这顿饭后,可能就要牺牲了”

  1930年,王学智出生于安徽省涡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就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西南战役等众多战役。

  “军人的脑子里不能有‘退却’二字。”王学智先后多次负伤,却未下火线,坚持战斗并接连立下战功。1950年,在第一届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上,20岁的王学智作为“全国战斗英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王学智所在的西南军区15军属于第二批入朝作战部队,于1951年入朝。

  “我在国内参加过那么多次战斗,但从没有打过这样的仗。”王学智说,当时,志愿军和美军装备差距极大,美军巡逻、轰炸的飞机多,为躲避飞机,每天白天,他们都藏进路两边的山里,只能晚上赶路,背着近二十公斤的装备,一晚要赶上百里路。夜晚的路上,志愿军、朝鲜人民军人山人海,这边是奔赴战场的和运送军粮、弹药的,那边是拖运伤兵往回走的。而每次晚上的战斗打响之时,炮弹、照明弹纷飞,“战争激烈到什么程度?打到夜里亮得跟白天一样。”

  那时,他们经常吃的是大米磨成的粉,随便捧几口水吞下去。有一天,他们接到指令,白天也要照常赶路,一直赶到晚上时,大家吃到了一份“大餐”——每人一个牛肉罐头和两个白馒头。

  “吃这顿‘大餐’,就意味着接下来会有一场硬仗要打。”当时已是排长的王学智才21岁,而排里大多数的战士才十八九岁,“大家其实心里头都清楚,吃完这顿饭后,可能就要牺牲在这里了,但大家不讲出来,都一副吃得很开心的样子。”

  战斗打响,王学智带着50多名战士在前方突击。经过一番硬拼,志愿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还俘虏了一批南朝鲜士兵。然而,排里牺牲了30多名战友。来不及悲伤,在补充兵力后,他们又奔赴其他战场。

  腿被击穿,在坑里扛了两天两晚

  王学智印象最深的一场战斗发生在上甘岭附近的沙乌狼市山,美军在周边占据了七八个山头,而王学智所在营的任务就是要与其他营配合攻下其中一个山头。王学智率领的一排再次担任突击排,兵力也已补充到55人,他们的任务是在这一晚攻下山头的一个碉堡。

  “我们冲锋时,美军一打照明弹,所有人都被照亮了。”碉堡内的机关枪不断扫射,上空的美军飞机也趁机轰炸,第一次冲锋,副排长牺牲了,全排只剩下20多人。

  “牺牲大,但不能退!”王学智着手准备第二次冲锋。此时,他听到营长在下面大声喊:“王学智!王学智!”他答应道:“我在这里!”

  “你还活着?”营长欣喜喊道。王学智在战火中回答:“我还没死咧!”营长问了他全排所剩的人数后,很快又补充30人给他。

  第二次冲锋展开,与他们一起冲锋的,右边有一个营,左边还有一个连。“这次冲锋更难,不知道持续了多久,炮声把脑壳都震晕了,但心里只想着要把任务完成。”

  然而,当距离碉堡只有数十米远时,王学智突然觉得腿一麻,低头一看才发现左大腿已被子弹击穿,血流如注。他撕烂衣服包扎伤口止血,随即意识开始模糊。

  隐约之中,躺在地上的王学智意识到战友们最终攻下了山头。很快天就亮了,为躲避敌方飞机轰炸,战友们很快撤离了战场。恢复意识之后,王学智已无法行走,只能爬着躲进一个坑里,后来他才发现,自己的营长也牺牲了。随后的两天两晚,他靠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找水和干粮充饥。

  “本以为没希望了,但后来还是得救了。”第三天,志愿军大举反攻,王学智被其他部队的战友发现并救了上来。几名战友用担架将他抬到了马路上的车上,然而,美军的飞机再次飞来轰炸,他眼看着刚刚抬过自己的战友被炸死。

  “我只跟那些抗美援朝牺牲的战友比”

  “太多年纪轻轻的战友牺牲在了朝鲜,但那时大家心中的信念都很强,在朝鲜奋战同样是保卫咱们的国家。”王学智至今还记得,当时,他们的军长在战前表达永不退却的决心:“如果打得只剩下一个团,我就当团长;如果打得只剩下一个连,我就当连长。”

  受伤之下,王学智被送到长春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因腿伤严重,后来又被送到苏联的一所医院治疗。

  1954年,王学智转业到河北邯郸,几年后,举家来到妻子的家乡——长沙。此后几十年,王学智勤劳的身影,先后出现在长沙市公安局通泰街派出所、市第十六中学、市财贸委员会、市饮食公司、市二商业局……每到一个单位,这位“战斗英雄”都深藏功名,直到1991年离休。

  如今,虽然经济条件改善很多,王学智仍住在不到70平方米的老宿舍房内。别人家的房子早已翻新过了,他家的墙面、家具都还是老模样。

  “我从不跟任何人去比,如果要比,我只跟那些抗美援朝牺牲的战友比,当时他们才十八九岁,他们牺牲了,我还活着,还活到了90岁,满足了。”王学智动情地说这些话时,不禁拍了拍自己的胸口。

钱俊明

  钱俊明

  “拆弹专家”死守交通运输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艳红

  “毛主席,我又来看您了!10月2日,抗美援朝老兵钱俊明时隔5年再次从株洲前往韶山瞻仰毛泽东铜像,一家老小在铜像下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全家福的照片,摆放在钱俊明的卧室里。照片里,95岁的钱俊明精神矍铄,衣服整洁,胸襟上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几枚被珍藏了几十年的军功章,凝聚了钱俊明在朝鲜战场上光辉的战斗经历。70年前,20多岁的钱俊明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名工兵,埋地雷、送弹药、挖防空洞、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当记者提出来要给他拍一张照片时,钱俊明从坐椅上站立起来,对着镜头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老人严肃的表情,仿佛回到了70年前炮火纷飞的战场上。

  入朝作战,成为排里埋地雷最快的兵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当年25岁的钱俊明是株洲农村的一名木匠,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和我一起去朝鲜的还有几个同村人,他们中有的就牺牲在朝鲜。”钱俊明回忆起战友时,神情肃穆。

  1951年,钱俊明跨过鸭绿江,正式入朝作战。他是16军工兵独立团的首批战士。

  “我刚到朝鲜时,也怕啊,敌人的飞机天天在头顶上飞,我又有点水土不服,身体疲惫,歼击机和大炮的轰鸣声时常在耳边回响,真有些不适应。”钱俊明说,他第一次拿到地雷时,双手禁不住颤抖,根本握不住。

  但木匠出身的钱俊明很快适应了工兵的作战环境。“工兵和木匠一样,制造物品既要速度,也要质量。”他告诉记者,作为工兵,一要胆大心细,随时随地就地取材;二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既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又要警惕敌人伏击。正因如此,心理素质过硬、学习能力强的钱俊明很快成长为排里埋地雷最快的兵,经常被排长第一个叫去执行任务,以“排头兵”身份为其他战士做出榜样。

  偶像是黄继光,为救副班长被炸伤

  “当年打仗那是真的很艰苦。敌人的飞机天天轰炸,很多战友在我们身边倒下。”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很快就锤炼了钱俊明。“作战不怕死,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这句话成为当时很多志愿军战士的信念。

  “我尤其佩服黄继光,想向他学习,把生命交给党和人民。”钱俊明说。1952年,他被派往朝鲜北部交通运输线,守护这一保障前线补给的交通命脉。当时,为切断我军补给,美军飞机不断飞来投掷航空定时炸弹,炸弹的引信故意设置成延时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对我军后方补给线造成了严重威胁。拆除定时炸弹,保护补给线正常运转,成为头等大事。

  谁去拆弹?钱俊明自告奋勇。“我要向黄继光同志学习。”钱俊明动情地回忆道,在战场上,他始终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守护补给线,从白天守到黑夜。如何拆弹?他比划道,用铁丝把炸弹捆住,再用木棍拖拽到安全的地方进行拆卸,真正保证“争分夺秒”。

  钱俊明的右手在战场上受过伤,至今还有深深的伤痕。他自豪地回忆说:“那是为了救副班长受的伤。在一场战斗中,敌人的飞机投下一个炸弹落在副班长身边,我赶紧冲过去把副班长抱住,其他战友则冲过来用身体把我们护住,我的右手被炸弹碎片炸伤了。”当时鲜血直流,但钱俊明顾不上手疼,随便用一些布带把手缠住,继续战斗。

  战斗过后,排长介绍他入了党

  由于学习能力强,钱俊明很快成为朝鲜战场上的“拆弹专家”。“我拆除的炸弹里,最多的装有二三十斤炸药。”他和战友们死守朝鲜北部交通运输线,彻底粉碎了美军试图在3个月内摧毁朝鲜北部铁路的狂妄计划。

  由于战斗英勇,钱俊明多次受到表扬,他期望着以自己在战场上的表现,向党组织靠拢。很快,机会来了。

  有一场战斗,需要5小时内在一条20多米宽的河上架一道桥,让物资顺利通过。时间紧任务重,当时接到任务的共有19人,其中18人全是党员,只有钱俊明一人不是。“排长就跟我说,你入党的机会来了。”钱俊明回忆说。于是,钱俊明迅速投入架桥的战斗,并得到朝鲜老百姓的帮助,他们只用5个小时就把桥架好了。“很多朝鲜的老百姓把自己家里的门板、木板拿来让我们架桥。”钱俊明说,“桥刚架完,我们赶紧组织老百姓疏散,这时敌机就来了。”

  由于出色地完成了架桥的任务,钱俊明荣立一等功。战斗过后,排长作为介绍人,介绍他入了党。“入党仪式非常简单,直接宣布,入党人钱俊明,然后再宣布介绍人。”说到这里,钱俊明一脸自豪。

张绍仁

  张绍仁

  脚指甲全被冻掉也决不掉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琦

  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军功章,一本本枯黄陈旧的立功证,一双略带霉渍的行军袜,打开了抗美援朝老兵张绍仁尘封的记忆。10月15日,在湘潭市雨湖区姜畲镇的家中,91岁的张绍仁翻着这些拿命换来的“宝贝”,向记者娓娓道出他的战斗故事。战场上,他四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多次获得参加战役纪念勋章。

  19岁参军入伍,出生入死为解放

  张绍仁出生在湘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家中孩子里最小的一个。19岁时,张绍仁和同伴从长沙辗转来到江苏沿海的一家盐场打工,遇到了党的地方武装。“愿不愿意当兵?”“愿意!”张绍仁一跺脚参军入伍,从此书写了一段不凡的革命历程。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场上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

  1950年5月,张绍仁接受组织上培养,调入26军文化教导团,学习文化。“没学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了。党中央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年10月,张绍仁所在的部队被调到山东,为赴朝作战做准备。队伍短暂休整后,又行军至辽宁。11月底,张绍仁随队伍乘火车到丹东,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脚指甲被冻掉,穿上大号鞋再行军

  “进入朝鲜那天晚上的情景,现在仍记忆犹新。”张绍仁回忆,当晚下了好大的雪,看不见人;气温达到零下30℃,作为南方人,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战士们满身都是雪,脸上是霜,脚都冻木了。

  “美军飞机不断扫射、搞侦查,人在雪地里,目标会更明显,志愿军行动都是在晚上。”张绍仁回忆,那时正值隆冬,为了尽早赶赴战场,每天部队冒着严寒急行军几十公里。在一次行军途中,敌机突然飞来,一枚炮弹在离张绍仁很近的地方爆炸。卧倒在地的张绍仁全身都是泥土,幸亏没有受伤。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张绍仁借宿在朝鲜一户有热炕的百姓家中,淳朴的朝鲜百姓见张绍仁被冻得够呛,拿出家中仅有的一床棉被给他焐脚。但由于气温反差大,双脚开始肿胀发麻,张绍仁一觉醒来时,十个脚指甲全部发紫掉落。第二天,张绍仁发现,自己的脚趾“肿得像红萝卜”。集合号令已经吹响,没有脚指甲保护的双脚势必会感染。“军队不等人,再苦也要撑下去。我不能掉队,不能给队伍拖后腿。”张绍仁急中生智,找战友借了一双大号鞋子套上,忍着剧痛跟上了大部队。

  冒死送弹药,坚信正义之师必胜

  那时,中国部队武器相对落后,而美军却拥有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双方装备差距悬殊。尽管如此,张绍仁依然坚信正义之师必胜。

  张绍仁回忆,战场上的生活异常艰苦——米饭蔬菜吃不上,就把炒米磨成粉,放点盐、加点水搅拌一下喝下去;有时候水都没有,就抓点雪化成水拌一下吃。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最苦的时候,部队16天没见过米饭和蔬菜、油、盐,大家靠发放的压缩饼干、百姓家中的马铃薯充饥。

  1951年春,张绍仁回吉林长春、辽宁本溪等地接新兵,当年5月再次入朝后,他被安排到26军特务团担任司务长。“部队供应紧缺,但是我们要想办法改善生活。”张绍仁的意见被领导采纳,他主动带炊事员、翻译到大后方买菜。“我们带着扁担、绳子,一次走几十公里,听到敌机来了就躲起来,一来一回要四天时间。”

  尽管没有在一线作战,张绍仁积极组织团部炊事员、通信员、勤务员为前方战场运送弹药。“战斗激烈,敌人的炮火满天飞。只要炮火一停,我们就往山上高地送弹药。我当时没有爱人、儿女,没有顾虑。上面交代任何事情,都必须完成。”

  “原来一起打过仗的班里12名同志,都牺牲了,我的入党介绍人、排长陈金玉也牺牲了。他们当时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都没有享受过如今的幸福生活。”回忆起当初的老战友,张绍仁眼含热泪,颇为感慨——志愿军付出惨重代价,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如果没有离开原来的班,自己也极有可能牺牲在朝鲜;如果战友们还活着,这盛世应如他们所愿。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抗美援朝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