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能源与公用事业领域物联网连接 它在“碳中和”时代再建新功

  总书记原声

  “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你们是一家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企业,希望你们继续抓住机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将国家需要、人民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场景重现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威胜控股有限公司,从观看产品展示,到前往车间了解生产和工艺流程,再到与员工代表亲切交流……威胜控股执行董事,威胜信息执行董事、总裁李鸿告诉记者:原计划20分钟的参观时间被临时增加至近一小时。

  “你手上戴着的这个手环是干什么的?”在威胜一号厂房三楼的电装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指着车间工人张石容手上的防静电手环,饶有兴趣地问道。

  “尽管已经过去七年多了,但当时总书记的关心和嘱托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张石容告诉记者,而今,曾经的一线工人张石容已成为威胜无铅车间的区域负责人。

  “‘加强研发,不断创新’,这是当时总书记视察最后对威胜的叮嘱。”李鸿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在总书记视察后七年多的日子里,威胜不忘嘱托、锐意进取,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

威胜引入机械臂等智能化设备后,仅需配备一名工人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完成整条组装线的工作任务。 企业供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作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服务商,威胜的技术与业务已覆盖电力、水务、燃气、消防、通信、交通等多个领域。先后提供了60多个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打造了70款行业主流产品,并成功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多功能电能表和第一台0.2S级高精度电能表,成为行业的先驱者和集大成者。

  记者近日在威胜了解到,截至目前,威胜产品与服务已遍及中国600多个城市,出口至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内外3亿用户实现能源与公用事业领域物联网连接。公司累计产值超过500亿元,累计纳税超过40亿元,总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不忘嘱托,以创新驱动发展

  “2013年总书记的视察,正值威胜‘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期内。”李鸿告诉记者,原本要在2015年才结束的“三五规划”也因总书记的嘱托而临时修改发展战略,“正因为临时的修改,将‘创新’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地位,才奠定了威胜进一步腾飞的基石。”

  2014年初,威胜制定了“以企业文化引领并系统地推进技术与产品、市场与销售、运营与服务、管理与机制四个方面创新”的发展路线,走上了创新引领发展之路;

  2015年,位于湘潭的威胜电气产业园开园,走上了产业升级发展之路;

  2016年,威胜荣获“全国质量标杆”称号,走上了质量兴企的发展之路;

  2017年,威胜获评行业首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并获得国家重大专项支持,走上了智能制造发展之路;

  2018年,威胜集团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走上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发展之路;

  2019年,威胜信息成功推出Wi-SUN及G3-PLC通信模块,加入Wi-SUN联盟及G3-PLC联盟,走上了技术引领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2020年1月21日,威胜信息成为湖南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科创企业。

  至此,威胜由电力计量不断裂变,到智能配用电,再到能源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的战略格局与跨沪港两地上市的资本与产业结合的战略布局,已经徐徐展开并初具规模。

  “为了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路线,我们每年都将营业收入的8%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以确保领先一步的技术与产品。”李鸿告诉记者。

  持续高投入的背后,是威胜人才团队的蓬勃发展与创新成果的厚积薄发。

  人才团队方面,威胜打造了国内实力强大的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占36%,拥有全国电工仪器仪表标准化等技术委员会委员12名,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同时,湖南省电测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科协等多个创新平台也在威胜落地。

  创新成果方面,截至2020年底,威胜拥有1326件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6件、实用新型668件、外观设计542件、软件著作权1195件,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订66 项,团体标准制订1项,其中49 项标准已经发布;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 项等。

  “如果说2013年之前的威胜还存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标签,那么今天的威胜则是不折不扣的技术密集型的科创企业。”李鸿说。

  智能加持,迈向高端制造

  在威胜1号厂房的无铅车间,记者看到,一块33厘米长、19厘米宽,约半张A4纸大小的电表主板上,密密麻麻地装配了1200多个元器件。

  “过去,对于这些元器件的焊接,需要人工检查,费时、费力且效果得不到保障。”车间区域负责人张石容告诉记者,引入自动化检测设备后,最快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可完成对主板元器件焊接的检测,且成功率高达99%以上。

  “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少,产能却越来越多。”作为在威胜工作了14年之久的一线工人,张石容向记者道出了她近几年的感受。“我曾经干过的许多工作,现在完全可由机器替代。”

  一块主板在无铅车间里经过印刷、贴片、插件、焊接与版集功能检测等十余道工序后,就可制成电表的“半成品”,被送往后加工车间。

  在成品自动化车间里,记者看到偌大的车间内仅有不到二十余名工人在产线上作业,一块块电表在产线运输带上“摩肩接踵”地向前“走”。

  车间主任李伟指着产线一段的十余名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启动自动装配项目,实现产品自动组装,“一年后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无人组装。”

  经过组装工序,沿着产线往下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台台校表设备。“由于制成的电表尚处于初始状态,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对电表进行调校。”李伟表示,目前校表工序已实现无人化自动调校,“仅3分钟就可同时完成对24台电表的调校。”

  自动校表工序后,李伟指着几台设备告诉记者,这是自动检测装置,每一台电表会在这进行精准度与多功能的检测。“在这套自动化设备引入前,这道工序需要12名工人配合才能完成,而现在仅需1名工人即可达到12人的产能。”

  记者了解到,成品车间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已经提上威胜的议事日程。李伟对记者说:“如果你在今年底再来这个车间,将什么也看不见,彻底实现智能化‘黑灯工厂’。”

  除了产线的智能化,产品的智慧化也是威胜屹立行业前列多年的秘诀。

  “我们0.2S级的高端电表,准确度为万分之二,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李伟说,高端表除计量功能外还具备测量功能、智能通讯功能、事件记录功能、负荷曲线记录功能、声光报警功能、停电抄表功能等,实现能源计量与能效管理,让电表更‘聪明’。”

  在“碳中和”时代贡献威胜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碳中和”作为热门词之一,备受关注。

  “碳中和”绿色发展战略,为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提出全新命题与挑战,也为深耕智能电网和能源物联网的威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李鸿告诉记者,从未来发展来看,能源行业发展“六化”趋势明显,即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市场化、一体化、国际化。

  “十四五”期间,能源发展进入全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能源建设成就的生动写照,也是能源发展的显著趋势和客观要求,必将对产业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带来机遇。

  作为国内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与国内第一台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0.2S级高精度关口电能表的研发者,威胜始终位于行业的先头部队,带头创新、先驱践行。

  “回望过去,一方面我们生产的智能电表完全替代了传统的机械电表;另一方面,我们打造的物联网系统也实现了对过去‘抄表工’的劳动力解放。”李鸿说,“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下,国家电网约减少了至少1万名‘抄表工’。”

  谈及未来威胜的发展,李鸿眼神坚定地告诉记者:未来,威胜信息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项目需求,牢牢抓住物联网、新基建及“一带一路”发展等重大机遇。“我们将以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释放边云协同的计算力,让每座城市、每个社区、每家企业、每户家庭切实体验到‘服务随心而至、万物触手可及’。”

  在能源供应、能源需求与清洁能源三者完美结合的“碳中和”时代,威胜亦将大放异彩。

  长沙实践

  发展的出路在制造业,制造业的出路在中高端。

  近年来,长沙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智能制造为统领,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三智一芯”为主攻方向,全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2月20日发布的《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到2023年,长沙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将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届时长沙将会新增6家百亿元制造业企业和11家50亿元制造业企业。


【作者:全媒体记者 朱泽寰】 【编辑:易隽】
关键词:威胜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