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黄浦江“淘金”,湘阴底气何在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攀 通讯员 彭柳

  12月8日,湖南湘江新区临港产业开发区与岳阳虞公港入沪招商引智,从“一带一部”的内陆腹地湖南,来到“一带一路”的开放前沿上海,开启深度对接长三角的全新征程。当天,10个项目现场签约,涉及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港航物流和产业、科技创新校地合作等领域。

  在沪言商、在商言“乡”,一个县级行政区,从洞庭湖畔直抵黄浦江边“淘金”,湘阴底气何在?

  向北 虞公港一期主体年底完工

  2023年,虞公港工程列入“全省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当前,一期工程项目现场港区内,码头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现场塔机林立,施工车辆来回穿梭……

  湖南省虞公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倪惠宏告诉记者,项目预计在春节前完成码头主体结构施工,到2024年6月底,港口一期建设将全面完成,建成后将正式发挥货物集散功能。

  虞公港地处湖南“一湖四水”交汇的黄金节点,向北距岳阳城陵矶港87公里,公路距长沙货运北站、西站仅50多公里,可将长江水运向湖南经济腹地延伸近100公里,推动长株潭都市圈直接通江达海。可开发利用岸线4600米以上,航道维护水深4.5米以上,具有长江城陵矶港同等功能,常年通航能力5000吨级、丰水期可达1万吨级以上。

  湘阴靠岳邻长,滨江拥湖。近年来,该县“五纵三横三轨一港”立体融长交通体系无缝融入长沙“半小时经济圈”,“水陆空铁”多式联运网络辐射长三角出海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将开放发展的“跳板”递送到长株潭脚下。

  届时,预计可拉动湖南水运量年增加1亿吨以上,为湖南企业节省物流成本25%以上。力争到2030年,该港口年吞吐量达到3500万吨以上,园区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长株潭出海口、湘江第一港城”。

  “我们的底气来自历史渊源的延续传承,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的宽广平台,更来自于深水良港的资源!”湘阴县委书记李镇江信心满满。

  配套 多措并举助力新能源发展

  早在2021年3月,湘阴获批设立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以新能源为发展方向的省级特色园区。围绕电池材料、储能和装备三大板块,该县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上下游配套。

  统计显示,湘阴县新能源产业链上企业共计18家,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7家,2022年获评全省“五好”园区创建综合评价先进园区。

  “对新引进的新能源产业项目,自投产第二年开始,根据实缴税收和亩均效益,连续三年分年度给予经济贡献考核奖励,奖励标准相当于企业经济贡献的70%以上,重点优质企业项目可‘一事一议’。”湘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世奇介绍。

  “我们选择在湘阴片区建设二期项目,不仅仅是因为省级新能源产业园这块牌子,通过第一个项目建设,我们深深体会到湘阴片区的投资环境、营商环境和政策支持非常好,值得我们再次签约合作。”湖南鑫政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志军说。

  该县坚持“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全面实行重点产业项目“1+1+1”联手帮扶工作机制和“揭榜挂帅”行动,构建起了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做到墙内事帮办、墙外事包办,助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

虞公港产业园效果图。

  支撑 发力“学研产城”深度融合

  推介会上,湘阴县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校地合作项目、湘阴县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联合组建申请新型研发机构项目、同济大学国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湘阴中心项目、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可孚医疗合作项目等一批科技创新校地合作项目正式落地,科技成果不断“加仓”湘阴。

  近年来,湘阴县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1家,获评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以上。其中,31.8%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当地建起了研发机构。

  远大可建敢于“无中生有”,累计投入80多亿元成功研发全球首创不锈钢芯板技术;金为新材突破“瓶颈制约”,在精密钢复杂成型和光伏组件领域填补国内行业空白30多项……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湘阴为科技研发“建船造桨”。

  随着湖南县域第一个省级离岸科创港——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湘阴)中心运营,实现了“成果在院校孵化,产业在湘阴落地”。

  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链链相扣,“学研产城”开始在湘阴深度融合。

  “真诚期盼大家相信湘阴、创业湘阴,我们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高的礼遇,让各位朋友乐在湖南湘江新区、赢在湘阴片区!”当天,李镇江在黄浦江畔发出盛情邀约。


【作者:刘攀 通讯员 彭柳】 【编辑:易隽】
关键词:江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