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如何走出心理亚健康?

相链区块链

       媒体人如何调节心理健康?作为用人单位,媒体又需要有哪些举措?

       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力受到冲击,经营压力增大,媒体从业者超负荷工作之下,发到手的工资越来越少,其社会地位、成就感、获得感也急剧下降。 与之相伴的是,生活成本和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 2018年6月19日,中国记协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持证记者231564人。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比9.75%,30至40岁的人占比38.41%,40至50岁的人占比34.34%,50岁以上的人占比17.5%。 可以说,30至50岁的人是媒体中的主力军。这个年龄段的媒体人,绝大多数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记者冯松龄告诉《传媒茶话会》,“媒体人收入低,工作压力、房贷和养家的压力、家庭关系的压力、孩子教育的压力……综合交织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积压,一旦遇到导火索就会爆发”。 在疑似赵世全儿子的朋友圈里也有“我的父亲赵世全,因为广告任务重,任务完不成,工资被扣,家庭生活极度困难,思想压力大,坠楼身亡”的相关表述。

       新京报视频报道部记者马骏告诉《传媒茶话会》,媒体从业人群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作为一线记者,尤其是参与调查突发新闻事件的记者,既面临着选题的压力,也面临着第一时间突破现场采访、报道独家新闻的压力。 而作为经营人员,背着广告营收的经营压力,尤其是收入与经营绩效挂钩,只有把经营任务完成了才能拿到额外的绩效,这就导致经营人员的压力也很大。 “面对这些压力时,大部分媒体人经常睡不好、熬夜,整个人处于焦虑状态。”马骏如是说。 在周口报业集团回应记者“因工资被扣”坠亡的情况说明中提到,赵世全的住院病历显示其患有中度焦虑病症。 某行业报新闻中心副主任也表示,长期兼顾写稿和签版工作带来了焦虑症、强迫症,黑白颠倒导致精神萎靡,枯坐到清晨无法入睡,心理上总觉得不踏实、不放心,担心期号、版号等错误没看出来,莫名焦虑。 “媒体人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经常出差、照顾不了家庭,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长期没有得到缓解或释放,最终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一名健康领域资深媒体人提到,“一些媒体人不当回事儿,觉得不是病,即使心情低落很长时间没有走出来,也觉得是工作繁忙导致的,实际上问题已经出现了”。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危急干预委员会委员刘庆东告诉《传媒茶话会》,长期处于压力下,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问题。 调查显示,媒体人普遍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01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新闻从业者感觉平时工作压力比较大,并伴有焦虑、压抑、躁动甚至是抑郁的心理行为活动,情绪不稳定,处于重度压力状态;还有40%的人处于中度压力状态,虽时常感到工作紧张、有压力,但能够处理所面对的压力;只 有10%左右的人处于压力轻松状态。

  二、哪些表现应该引起警惕?

  失眠、食欲下降、坐立不安、无精打采、注意力难以集中…… 日常生活中,你或者同事有这样的状况吗? “上述症状其实都是焦虑的表现。”刘庆东提到,抑郁发作的表现可以用“三低”概括,即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一旦出现这三种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情绪低落具体表现为长时间情绪低沉、苦恼忧伤、唉声叹气,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即便是以前爱好的事情也难以从中获得乐趣。 思维迟缓则表现为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出现困难、决断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意志活动减退则表现为不想出门、不想运动,工作效率低下等。

  刘庆东建议,焦虑和抑郁带来的不适感,会让人感到痛苦,但却很难为其他人理解。当自觉有1—2周出现上述表现时,就应该及时求助医生。同时,用人单位或者同事发现有员工出现上述表现时,需意识到这或许是抑郁症的表现,应主动关心,积极鼓励其就医。

  三、给媒体人和媒体的几点建议

  媒体人如何正确应对焦虑、抑郁,如何呵护心理健康? 上述健康领域资深媒体人提到,媒体人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释放情绪的出口和机会都不是很多,最好的方法还是多沟通、多交朋友,或者寻找一些娱乐方式。 作为一线记者,马骏和冯松龄都建议,调节压力需要多运动。 “我现在每周都会坚持去打篮球或者游泳,既可以缓解压力,同时也能增加跟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通过跟他们的沟通、交流,来帮助排解、释放压力。”马骏说道,“当然,报社也会经常组织活动,如工会组建不同的社团,大家可以参加篮球队、游泳队等。部门会组织郊游等团建,在团建过程中的互动、交流等,帮助大家调节释缓压力”。 “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媒体人来的说,最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如果症状很明显,去医院看心理科,甚至是精神科。”刘庆东还介绍了自我判断抑郁症严重程度的标准。 标准之一是有无明显的躯体化现象,比如头疼、食欲下降、食欲暴增、长期失眠或者嗜睡;标准之二是社会功能是否受到影响,对媒体工作者来说就是不能工作,只要看到报社大门就发抖,这种情况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很严重,必须去医院。 当然,关爱媒体人的心理健康也需要用人单位作出努力,刘庆东给媒体单位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邀请名校专家或心理医生做讲座,讲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同时传授一些方法;二是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媒体人,安排团体辅导,一般连续做一段时间,焦虑状况就会得到缓解;三是邀请专家,传授媒体人冥想、催眠的方法,通过“正念减压疗程”等缓解焦虑。

  作为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副会长、“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基金发起人,刘灿国表示,2022年“夜班媒体人援助项目”将把关爱媒体人心理健康纳入援助项目,援助因为工作产生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新闻工作者。 据了解,早在2010年,刘灿国发起的“首都记者援助项目”就关注到了媒体人的心理健康,明确提出向身心患有疾病的新闻工作者给予援助。 刘灿国同时建议,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员工因公产生的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重视,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灾难、战争等大事件采访报道后,要通过领导、同事关怀、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等方式加强对员工的心态修复,此外,各个单位的工青妇和后勤保障等部门要积极起到为职工纾压解困的作用,组织一些文体和团建活动,为员工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最后,有条件的大型新闻单位可以配置心理健康医生或顾问。



【作者:传媒茶话会编辑部】 【编辑:余燕婉】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