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金轶:保障房空置折射错误政绩观

  长沙晚报评论员 屈金轶

  日前,审计署公告了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近日,全国多地政府也披露了关于2015年保障性住房的审计结果。审计署和多地审计结果暴露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三大问题:19万套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空置”,数百亿元建设资金被闲置,数以万计的人员骗取保障房资格。(8月9日《京华时报》)

  19万套建成的保障房“空置”的消息一出,就立刻引发众多网友吐槽与不解。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困难群众对保障房可谓望眼欲穿,为何却上演大量保障房长期空置“大戏”?保障房空置,让民心工程沦为堵心工程,既造成资金、土地、物力人力等资源的巨大浪费,也让保障房丧失原有的保障意义,其背后原因,无疑值得审视与反思。

  表面上看,保障房空置的具体原因,在不同地方可能表现各异。比如,公共交通与服务设施配套严重滞后,远离中心城区,居民不愿住或不能住;与现行安居房政策不符,面积大大超过政策设定标准,无法配置;存在未按图施工、偷工减料、渗水开裂等质量问题……诸多问题,让一些民众对保障房避而远之。否则,即使有幸跻身为“有房一族”,但是后续的出行、就医、求学、购物等方面诸多不便与烦恼,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不过,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看本质,无论保障房位置偏远也罢,还是配套滞后也好,抑或是质量低劣,其实都是源于个别地方政府的错误政绩观。众所周知,在一些地方,对于保障房建设的考核往往“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规划、重楼盘建设轻产业配套”,其中,保障房的开建套数或开建面积,都是可以用具体数字进行量化的,因而最具可考核性,以致“以数量论英雄”成为最流行的考核办法,让“民生工程”的保障房渐渐沦为展示当地政府政绩的“面子工程”。

  可见,要想杜绝保障房空置,相关部门矫正错误的政绩观是根本。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认识到保障房是“民生大事”,切不可“以数量论英雄”,更不能片面追求统计数据报表的完美,而应将保障房的入住率和空置率纳入考核指标,并在选址、配套、分配等方面多多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提高决策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利用系统思维管理好保障房,既要选好址修好房,更要分好房,让保障房真正成为低收入群体的安居房,而不能沦为少数违规者的“福利房”。

【作者:屈金轶】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保障房 空置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