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应林:孩子的营养餐岂能变现金发放

  长沙晚报评论员 肖应林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本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但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吐槽。鉴于以往配送食物的过程中,出现过“缩水”或食物变质的问题,不少学校领导怕担责任,于是把发放食物改为发放现金——让学生自己随意买,爱吃什么买什么。而一些基层农村学校为了省事,改为一个季度发一次。(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孩子的营养餐为何被家长吐槽?原来,一些地方的儿童营养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点儿“变了味”。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营养餐没好好地吃到孩子肚子里,营养着他们长身体过程中正在呼喊的“胃”;二是一些地方的学校在计划执行中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借营养餐计划执行“免费”吃饭。于是乎,一个新状况出现了,一些学校食堂,干脆把好好的政策执行,变成皮球踢回家长手中,有的是不吃营养餐直接领现金,有的甚至与扶贫款挂钩才能领取。

  按照国家计划,营养餐是各级政府、教育机构为解决农村、农民工子女中小学生在校(住校)期间的营养问题,专项拨款、特设专项资金,购买食物合理搭配制作的午餐。此项计划启动于2001年秋季,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160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3元钱伙食补助,财政拨款达到160亿元。如果是寄宿学生,包括“一补”在内,每天有8至9元,只要好好执行国家政策,孩子们应该不说吃好,总该能吃饱吧?

  遗憾的现实是,在一些地方的学校,国家给孩子的营养餐改善计划,在某种意义上说,简直已变成了一校一地的“谋利计划”。好政策的执行或许被变样,或许被异化。比如据媒体报道,近期有网络实名举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同初级中学老师们不交饭钱蹭吃初中学生的营养餐,学校负责人陪餐,变成了全校老师“蹭”营养餐。这实在令人汗颜,匪夷所思。

  孩子的营养餐之所以受国家高度重视,正如有营养专家所说,恐其前期发育不良,进而会影响后期的智力发展。无疑,国家已把这个事当作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在抓。可为何还有一些单位和人们,不断打着个中主意呢?从众多报道来看,不能不说,一些教书育人的单位,一些打着小算盘的教师,已在有意无意之中,把学生的“营养餐”当唐僧肉吃了。而且,一旦出现了问题,就把该担当的责任拼命推,或者干脆图省事,把营养餐变成现金发放。如此作为,且不说直接损害孩子们的切身利益,其教书育人的形象又何以树立?

  当媒体梳理出诸多矛盾,再直面现实,恐怕只有几个字让人真的吐槽解气:不配为师。基于此,有关部门是时候“亮剑”了,要把欠孩子们的,都一一还上,也别把皮球踢回来给家长添麻烦。

【作者:肖应林】 【编辑:彭应兵】
关键词:营养餐 配送食物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