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快评 | 把非遗资源变成非遗资产

  袁云才

  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浏阳市达浒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忠国重拾祖传技艺,从事油纸伞的制作销售,并被认定为长沙市非遗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几年来,他不仅摘掉贫困帽,而且将作坊变工厂,为贫困乡邻脱贫致富撑起一片晴空。昨日,李忠国喜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他的成功之路,为如何做好“非遗+扶贫”带来深刻启示。

  一说起非遗传承,很多人觉得这是很烧钱的事,难度不小,有的甚至把非遗保护当作一种包袱。其实只要换一种思路,做好“非遗+”这篇文章,把非遗资源变成非遗资产,就可能化被动为主动,变“包袱”为“聚宝盆”。

  何谓“非遗+”?就是把非遗资源与某个产业、项目、活动融为一体,激发潜在的市场活力。据掌上长沙10月10日报道,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运营下,以道官冲原宿为试验地,推出国庆 “住在非遗里” 特别活动,很受欢迎,原宿入住率超过90%。这样的“ 非遗+民宿”,不仅吸引了众多眼球,赚取了可观利润,而且让入住游客获得细腻的非遗体验,带动了系列手工艺产品的销售,可谓一举多得的创新之举。

  实践证明,“非遗+”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很多方面,比如“ 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都大有可为。李忠国几年来践行的“非遗+扶贫”,并非简单地将两者揉合在一起,其中经历了市场考察、工艺革新、借力电商等艰苦摸索阶段。只要敢于探索,善于整合资源,摸准市场脉搏,我们就可能将“非遗+”这项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作者:袁云才】 【编辑:彭雨纯】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