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南湖路发现古墓葬40余座 六朝墓室主人身份竟然是……

 昨日,南湖路一考古工地首次向公众开放,市民现场体验考古活动。  均为长沙晚报记者 黄启晴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9日讯(记者 任波  通讯员 廖薇)今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昨日,紧扣“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这一主题,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市考古所”)策划和组织了一场公众考古活动。在位于南湖路的一处古墓考古工地,15位面向社会招募的考古志愿者,手握洛阳铲兴奋地体验该工地的考古活动,并参与考古知识现场答题。


  据该考古工地项目负责人蒋德伟介绍,通过近3个月的文物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在南湖路这处面积约60000平方米的工地上,已发现古墓葬40余座,现已发掘墓葬30余座,出土遗物20余件,依据形制及出土遗物判断,墓葬年代分别为汉代、六朝、唐代、宋代、晚清至民国。

  六朝墓室“区”姓获关注

  在南湖路这处古代墓葬密布的考古工地,市考古所考古科科长何佳指点记者和志愿者仔细观察墓壁上的图案和文字,在稍往北面的一处六朝砖室墓墓壁上,记者果然看到墓砖上模印有大量繁体的“区”字。何佳介绍,这应当是该墓墓主人的姓氏,人们阅读陈寿的《三国志》会发现,孙权的父亲孙坚就是在长沙平定“区星之乱”而获得最初的声名。此外,在走马楼三国孙吴时期的简牍“户籍册”上,“区”姓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在“区”姓砖室墓稍往南的另一座六朝墓青砖墓壁上,何佳指点志愿者又发现了一处砖上模印的文字:“泰始六年立”。志愿者们现场纷纷查阅手机,他们查到“泰始六年”一为西晋武帝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这一年亦为东吴末帝建衡二年,其时长沙属于东吴辖地,直到10年后(即公元280年)长沙才随东吴投降晋朝并被纳入晋国版图之中;另一个“泰始六年”则是南朝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当时长江以南的长沙属于南朝诸帝管辖范围。蒋德伟现场告诉志愿者:“当然,这座标明了年号的古墓到底是属于晋朝还是南朝,应当根据后期墓葬出土的器物来确定。”考古的严谨让大家大呼过瘾。

一座六朝墓的墓砖上模印有大量繁体的“区”字。
  墓主身份引人猜想

  昨日首次面向公众开放的南湖路考古工地所发现的墓葬均为小型墓葬,经考古发掘,已能清晰判定年代和器物的计有:汉代墓葬1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有陶鼎、陶敦、陶罐等;六朝墓葬2座,均为砖室墓,破坏较严重,仅存部分排水沟及甬道,墓壁青砖侧面有几何形纹饰,北面墓葬墓砖留有多处“区”字,南面墓葬墓壁留有“泰始六年立”5个大字;唐墓1座,出土遗物有瓷碗、罍坛(又称魂瓶)、铜镜及开元通宝等;晚唐、五代及宋墓9座,出土遗物有金属挖耳勺、水盂、青瓷碗、青瓷罐、铁剑等。蒋德伟介绍,工地上其余墓葬应为明清及以后时期的墓葬,目前仍在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这些墓葬虽然均为小型墓,但丰富了长沙汉代至清代普通平民埋葬习俗的研究资料。

  参与公众考古活动的黄先生称,他是第一次蹲在竖穴土坑墓底使用手铲清理文物,他面前的那一个晚唐水盂使他在清理时忍不住浮想联翩:这位使用古代文具水盂的墓主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她)生前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而不远处的那个宋墓中,据说出土了一把铁剑,墓主人会不会是一位宋代武士呢?


  考古工地限时“考试”


  昨日恰逢高考第二天,当千千万万考生在考场奋笔疾书的时候,志愿者们在考古现场体验了紧张的考古知识计时答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限时“考试”。答题现场,组织方向每位志愿者发放了考古知识小试卷,10题限时1分钟。答题结束,收回试卷,专人评分。

  根据前期个人意愿报名,志愿者们被分成4组体验具体的考古环节,分别是调勘组、发掘组、测量组、绘图组。调勘组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体验如何使用洛阳铲;发掘组学习清理墓葬的具体方法;测量组学习考古测量的方法以及无人机的使用;绘图组则学习考古绘图的方法、技巧等。志愿者们现场体验如此丰富的考古环节,非常积极,纷纷问问题、记笔记。                                                

【作者:记者 任波 通讯员 廖薇】 【编辑:张炎炎】
关键词:考古 平民墓葬群 汉代 南湖路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