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地面气象观测人工时代!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 通讯员 王向 罗丹)4月1日起,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正式运行后,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和雨、雪、雨夹雪、冰雹、大风、雾等天气现象,将全部实现自动化观测,观测数据传输用时将由分钟级逐步优化至秒级。

3月31日晚,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大气探测中心的地面观测工作人员正在积极为明天的业务转型做好准备工作。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 摄

  “人工眼”进化为“电子眼”

  3月31日20时,湖南省气象信息中心顺利完成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业务运行省级传输流程切换工作,这标志着湖南省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全面自动化,观测资料传输流程全面优化,极大提升传输效率和传输时效。

  记者获悉,切换完成后,省内各观测台站的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等观测任务取消,仅保留人工应急观测能力,在应急或特别工作状态下按要求开展应急观测。“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观测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提高4至8倍,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省气象信息中心主任尹新怀表示,这也将推进市县级观测业务重心向观测装备维护维修和现场核查、标校或检测、质量管理等转变。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老三样”启动了中国气象事业,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起步,至2008年全国分批次完成了自动气象站推广建设和应用。2014年,中国气象局对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调整拉开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大幕。如今,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迈入全自动化时代。以此为新起点,中国气象事业瞄准监测精密,将着力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

  据悉,此次业务切换工作完成后,观测瓶颈的解决,使得采用了全新消息和数据流传输方式的CTS2.0系统性能得到全面释放,极大地提升了气象资料传输能力,观测资料从台站经省级到达国家级全程用时由分钟级提高至秒级,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增加。“告别不是结束,人工观测时代的精神将延续到未来。”

  “观天者”转型为“读天人”

  “再见了,地面气象观测人工时代!”对于这历史性的一刻,长沙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大气探测中心里,干了24年的气象人宋伟尤为感慨,他说闻雷惧怕、暴雨惊醒、烈日寒冬逆行去观测场的日子正式画上了句号,这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大飞跃,而对地面观测人员而言,也意味着一次业务转型,“我们都准备好了。”

  1996年,宋伟加入位于望城坡的长沙观测站,成为一名地面观测员,那时的观测站设备简陋,没有电脑,所有的气象数据需要经过人工观测后,再通过电码翻译,最后通过打电报的方式报送到省台,“绘图报、补绘报、危险报、航空报、重要天气报,有时做梦都是‘忘记发报’的情景……”

  自动化时代来临后,气象人不用在风吹雨淋中记录观测,动动鼠标便能查到几十公里外的观测数据。4月1日起,长沙各观测站的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增加4倍至8倍,观测数据传输速度用时由分钟级优化至秒级;观测员们的观测业务工作量减少了,但技能需要“进化”,把更多时间用于数据分析、气象服务和各类“高精尖”的设备维护保障。“懂电脑,会数据分析,能利用声光电技术读取自然界的气象要素,这些都更考验观测员的综合能力。”宋伟说。

  “我国气象建设发展越来越迅速,一个个以前从未见过的气象设备接踵而来,冬季降水、能见度、天气现象,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气象观测员冉峰在观测岗位上已有10年。近3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齐装上阵,这些“观云识天”的科技迅速打开了气象认知新格局,这不是人工观测的终结,而是智慧融入气象科技发展新时代的开始,“能够见证,我们是幸运的一代。”


【作者:全媒体记者 张洋子 通讯员 王向 罗丹】 【编辑:易隽】
关键词:气象观测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