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如何避免“裸奔”?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树源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全部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做成了一场真人秀,毫无隐私可言。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信息的泄露则造成了更多麻烦:买房者会被售楼部拍摄面部信息,用于分析潜在购买欲望;点外卖会被大数据杀熟,点得越多反而越贵;推销电话能准确说出人们的姓名和其他信息,让人不堪其扰……

  个人信息保护如今已成为不少市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如果个人信息再遭泄露,当事人又将多一件维权的法律武器。连日来,记者围绕个人信息泄露之事进行了调查,并邀请法学专家、律师等提出专业分析。

  唱歌、聊天被偷听?

  手机APP疑暗中收集个人信息

  “朋友之间唱了两首粤语歌,没想到竟然被自己的手机APP‘偷听’了。”长沙市民郑先生近日向记者反映,自己和朋友在一次饭局过程中一时兴起,哼唱了两首粤语歌。第二天开车时,郑先生发现在手机音乐APP中,这两首歌成了“今日推荐”的曲目。郑先生对此感到很惊奇,自己近日并没有用手机搜索过这两首歌,而且这两首歌也与郑先生平日听歌曲风完全不同,他有点怀疑自己和朋友唱歌的时候被手机APP“监听”了。“随便唱首歌都能被手机软件‘拿走’,那我们聊的个人隐私信息岂不是都被监听了?”

  无独有偶,天心区某高校研究生小李最近也怀疑自己说的话被手机APP“偷听”了。她和同学聊天时随口提到想打乒乓球,没想到第二天,她手机里某搜索引擎的弹窗广告全部都是乒乓球拍的推销信息。“我怀疑这款搜索引擎一直在监听我的聊天,从而判断我的爱好。我不知道中间过程发生了什么,太有技术含量了。”

  “手机APP偷偷收集信息,实则违反了合目的性原则、最小损害原则、平等对待原则与知情同意原则。”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蒋海松表示,今年11月1日将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而且,收集个人信息应当获得其明确的知情与同意。

  面对这些APP“偷听”的行为,蒋海松建议,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对手机APP的个人信息收集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为治理APP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强化执法力度,让相关的法律、法规“长出牙齿”,完善惩戒机制,对不顾用户正当权益的APP运营商予以严惩,使其付出高昂的代价。

  “普通公民应当提升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蒋海松表示,网民在APP注册时,应当养成浏览用户协议、隐私保护协议等内容的习惯,大致了解可能收集的个人信息范围,谨慎填写个人信息;同时也要敢于维护个人信息权益,通过投诉、举报和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买房引来装修公司、炒股引来证券公司

  信息泄露引发企业“精准”骚扰

  市民蔡女士最近频繁收到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有时候一天收到五六个电话,她对此感到很烦恼。蔡女士回忆,自己刚买房不久,当时填写了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知道我购房信息的除了房屋交易管理中心,就是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了,但我不知道信息在哪个环节泄露出去了。”

  股民刘先生最近也频繁收到骚扰电话。“最开始是收到我开户的那家证券公司的荐股信息,后来是同一家证券公司不同营业部的荐股电话,再后来就是其他公司的骚扰电话了。”刘先生表示,自己的账户此前有几年没有动了,最近才有一些交易。“没想到账户一动,骚扰电话也跟着动起来了,很明显是因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泄露,以某种方式被交易贩卖。”

  刘先生补充道,这家证券公司除了要求填写手机号码和身份证号码之外,还引导客户填写年收入水平、工作单位、学历信息和婚姻状况。“炒股和学历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这有点过度收集信息。”

  “平常状态下的个人信息不当披露应受到法律规制。”蒋海松建议,广大企业不仅要加强管理、实行数据加密,确保收集到的客户信息被妥善保管且不被非法利用,更要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网站或平台是安全可靠的,是值得信任的,不必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

  蒋海松特别提到,对于在大数据应用中获益的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其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问责。这种问责不仅可以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本身来追究,还可以通过合同机制进行传导,因为在大数据应用产业链上,收集、处理数据的企业主体会更加繁多,数据的市场化交易也更加频繁,更需要通过合同来约束相关方的数据处理行为。

  个人信息具有私密性

  哪些个人信息可以公开?

  个人信息是隐私权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职业、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与个人及家庭密切相关的信息。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决定了只要有未经许可向第三人披露他人个人信息的事实存在,即可构成侵害。

  “个人信息如今越来越重要。代理案件时,律师对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保护尤为严格。”湖南弘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晓表示,律师在代理案件时,会向当事人作出严格保密的承诺,并且不随意谈论案件情况。否则,因律师泄露当事人个人信息,造成不利后果,律师要承担相应责任。

  “如果是要进行非常细致的案例分享时,也会先征求当事人的同意,比如公开的采访报道等。而且分享案情时也会做适当调整,人物全为化名,保证基本的人物关系或者法律关系不变就行。”张晓晓说。

  个人信息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公开?蒋海松认为,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一般应受到法律保护,但个人隐私信息须让步于重要的公共利益。

  数月前,市民向某某致电本报热线反映,自己有笔数千元的欠款没还,被法院列为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遭到曝光后,周围的亲戚朋友都知道了,向某某觉得很没面子,想方设法还上了钱。钱虽然还了,但是这条新闻已经被多家媒体抓取转载了,向某某的姓名、照片、住址等个人信息仍然没办法删除。“我已经还了钱,‘老赖’信息却被传开了,怎么办?”

  “失信被执行人被公开后,其他机构援引,我认为并不违法。”开福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法官邱巍表示,只要成为了被执行人,他的个人信息就必须公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

  “在案子执行完毕以后,或者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以后,老赖信息会被撤销掉,在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是查不到的。但这个老赖的信息如果曾经被其他媒体网站抓取过,法院也没有强制要求他们及时撤掉。”邱巍表示,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法院的生效判决,及时履行义务,不要成为“老赖”。

  律师观点

  个人信息泄露诉讼不多 目前维权尚存若干困难

  2020年7月,长沙男子符某接到某婚纱公司营销电话,又被添加微信好友。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符某一纸诉状将婚纱公司告上法庭。符某认为,婚纱公司未经自己同意,收集保存了自己的姓名、个人电话、微信号等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个人信息进行广告营销,侵犯了符某的个人信息权,对其私生活安宁和隐私造成侵害。

  最后,在开福区人民法院法官组织调解下,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婚纱公司删除原告的电话号码、微信号等个人信息,当庭向符某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1.1万元。

  “生活中侵害公民信息的情形时有发生,有不少当事人来咨询过这类问题。”湖南万和联合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健表示,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维权,目前存在一些困难,实际诉诸法庭的不算多。

  究其原因,李健表示,首先是取证困难,受害人很难通过有限的能力,去追根溯源举证最初的侵权人。其次,相应侵权行为往往没有直接的损害后果,有时候是一些名誉之争,当事人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忍一忍也就算了,因此当事人维权意愿不大。最后,个人信息泄露有时候没有多少实际损失,反而产生的维权成本如律师费、公证费不是一笔小数目,维权收益非常小。“当事人除非是万不得已,比如个人信息泄露对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否则进行诉讼维权的人非常少。”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之后,各方面的情况或将迎来新的变化。

【作者:刘树源】 【编辑:张日】
关键词:法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