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建房是否安全?绘制山体“心电图”一测就知

在中南大学的一座楼顶上,戴吾蛟向记者介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技术”系统。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摄

  长沙晚报记者 詹春华 实习生 谭慧乔

  一场大雨,山体滑坡,冲垮了房屋,人们才知道家旁边的这座山并不安全。目前,长沙的灾后重建正在进行,不少居民区又开始依山而建。有没有科技手段可以精准预测这些山体有没有滑坡危险,适不适合建房子和居民区呢?带着疑问,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中南大学的湖南省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重点实验室。

  对上述问题,该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柳建新教授的答复非常肯定:“当然有,我们实验室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技术’系统就能精准预警。”

  绘制山体“心电图”,自动监测预判滑坡隐患

  在中南大学的一座楼顶上,记者见到了几根特别的水泥桩,每根水泥桩上都顶着一个白色的“小蘑菇”,一个太阳能发电板和一个铁箱子被这些“小蘑菇”围在中间。

  “这些‘小蘑菇’是天线,用来接收GPS和北斗导航卫星信号。”柳建新介绍说,“太阳能板用来供电,箱子里是一个接收器。这些设备一组合,便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技术’系统。”

  记者了解到,这套系统的使用原理和手机上的导航定位系统一样,但测量的精准度达到毫米级,可实时监测山体发生滑坡前的微小移动。“就像是在给山体做体检,几毫米的细微位移‘病变’都能知道,可预判一个居民区依傍的山体是否会发生滑坡。”柳建新说。

  在他的眼中,山体滑坡就像一个人病入膏肓,因此应对山体滑坡,要用类似“中医治未病”的技术监测手段,准确预判山体什么时候“生病”,以便提前根治或预警。

  该系统研发技术负责人、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副院长戴吾蛟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蘑菇般的天线与接收器连接,接收导航卫星数据,然后通过3G或4G网络转发给装有精密位移计算软件的服务器,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查看每个监测点的动态监测图。

  在动态监测图上,记者看到,一个个坐标点连接起来,就像是给山体绘制的“心电图”。“正常状态下,‘心电图’的曲线是平缓的,如果突然出现较大波动,意味着此处山体存在滑坡隐患,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部门主动防灾。”戴吾蛟说。

  在重大工程中设点,成功预警山体变形危机

  柳建新告诉记者,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技术”系统问世之前,监测山体滑坡完全靠人工完成:在已发现的滑坡面的两边固定位置做上记号,测量人员天天爬上山,用软尺手动测量两点距离。显而易见,这种“跑断腿”的方法不仅辛苦,还会导致很大的误差:山体滑坡早期通常非常缓慢,单凭肉眼或尺量根本无法辨识;等人眼看到了,危险已无法回避。“而现在只要把系统安装在山上,坐在家里就能监测山体的任何变形。”

  戴吾蛟透露,“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变形监测技术”系统不仅可以精准监测居民区山体是否发生滑坡,还在很多重大工程中设点,如大坝、水库、电站、桥梁、高速公路、高铁等,24小时监测其周围的山体活动情况,预防滑坡灾害发生。

  戴吾蛟举了一个例子:2007年夏天酷热多雨,一天,设置在常吉高速边坡上的变形监测系统突然响起尖锐的警报声,原本一直平缓的动态监测图上,位移曲线骤然升高。“山体活动剧烈!”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有关方面发送预警信息。后经过加固边坡等措施,该处边坡安然无恙,危机过后山体活动逐渐平息,监测数据10年来一直稳定。

  对话

  雷达卫星双管齐下

  精准预警隐患区域

  长沙晚报记者:这个系统可对大范围的山体进行变形监测吗?

  柳建新:这套系统可定点监测重点地区。如果要大范围监测,可使用另外一套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灾害监测系统”。它利用雷达卫星数据,能够计算出大范围地区中地形、地貌以及表面的微小变化,就像扫描地壳一样。可先用雷达探测出隐患大的重点区域,然后在重点区域上安装卫星导航监测系统,达到重点区域重点防范的效果。



  湖南省有色资源与地质灾害探查重点实验室,主要服务于资源探查、灾害预防、辐射环境、工程等领域,依托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湖南省极端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围绕极端气象灾害引起的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问题,逐步构建了高精度灾害监测系统。

【作者:詹春华 实习生 谭慧乔】 【编辑:曾茜】
关键词:山体滑坡 检测 预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