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之变!寻访湖南以“丰收”为名的村庄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题:丰收之望, 丰收之变 -- 寻访湖南以“丰收”为名的村庄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段羡菊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宁乡市回龙铺镇丰收村在2015年下半年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丰收湾”,很多村民从旅游“丰收”中赚得收入。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摄

  湖南是鱼米之乡,历史上曾以“湖广熟、天下足”而名。行走湖南乡村,不时可见带“丰”的村名。全省到底有多少个以“丰收”或以“丰”命名的村?今年丰收的状况如何?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记者寻访了湖南部分乡村。

  “丰收”之村

  带着好奇,记者来到了负责全省地名管理的湖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请工作人员通过特定的检索系统了解到,全省“丰收村”有3个,而名中带“丰”字的村有196个,包括“永丰村”“大丰村”“双丰村”“乐丰村”“迎丰村”“丰稼村”等,分布于全省每个市州。

  根据搜索到的名单,记者来到了地处湘中的湘乡市梅桥镇丰收村。秋分将近,天朗气清。已开始秋收的丰收村,收割机下地,稻谷飘香,农民三五人一起,讨论起今年收成。

  “我们这里历史上地名为‘同丰五都’,1960年代更名为丰收村。”梅桥镇丰收村郭金发告诉记者,“祖祖辈辈对谷粒满仓、六畜兴旺的心愿,是我们村得名的由来。”

以穿村而过的“丰收渠”定名的宁乡市回龙铺镇“丰收村”,如今引进新的投资,打造杜鹃花、月季、荷花等观赏园,乡村旅游业再度点燃村民们对丰收的憧憬。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摄

  记者又来到宁乡市回龙铺镇丰收村。当地村干部彭国辉表示,现在的村系2016年由三个村合并而成,讨论村名时,大家一致赞同,以穿村而过的“丰收渠”定名“丰收村”,“寄托了三个村的村民对丰收的期望”。

  也有“丰收村”在城镇化浪潮中“隐退”。怀化市溆浦县卢峰镇丰收村,前几年与其他村合并为马田坪村。记者从卢峰镇政府了解到,马田坪村是城边村,紧靠溆浦县城,现在已纳入县城整体规划。

  在民政厅寻访得知,全省有一部分村子改为城镇社区后,名字仍留“丰”字。

  “丰收”之望

湘乡市梅桥镇丰收村居于群山之间,村庄风景秀美,已实现九成以上的公路通组到户,村民出行便利。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摄

  “我今年种了12亩地,收成不错,加上养鸡、养鸭、做零工,今年预计可以挣8万多元,日子也越过越好了!”面对记者的寻访,68岁的梅桥镇丰收村农民彭星庚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

  梅桥镇丰收村居于群山之间,村舍连片区域被群山包围,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水清见底,村庄风景秀美,已实现九成以上的公路通组到户,村民出行便利。

  63岁的贫困户彭社祝独居在半山坡,不久的将来,他将搬到山脚下的新房里。“国家扶贫政策好,不仅给了我很多补助,还帮我建新房,送物资。”他告诉记者,今年生活“大丰收”。

  以“丰收渠”定名的回龙铺镇“丰收村”位于宁乡市沩水之畔,为冲积平原之地,有农田4000余亩,1216户共4560余人。对于这个离省会长沙不远的村而言,“丰收”的内涵发生历史性变化。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丰收村在2015年下半年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丰收湾”,很多村民从旅游“丰收”中赚得收入。不料,2017年夏季,宁乡遭遇了有水文、气象记录6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洗劫了丰收村。

  擦干泪水,丰收村引进新的投资,打造杜鹃花、月季、荷花等观赏园,集观赏、培育、销售于一体,乡村旅游业重新起步,再度点燃村民们对丰收的憧憬。

  “丰收”之盼

  记者寻访丰收村发现,如今水稻已大部分实现机械化种植与收割,农民体力劳动已大幅度减轻。依靠土地流转,农村新型产业开始兴起,农民对于“丰收”也有了新期盼。

  回龙铺镇丰收村45岁的村民向建平如今已不再种地,她将自家的三亩多地流转给花卉种植园,自己在花卉园上班,负责护花、浇花、除草等工作,每月工资2000多元。“这份工作比干农活轻松多了,希望村里的产业能够发展起来,让我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向建平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梅桥镇丰收村依靠楠竹资源和流传手艺,“家家户户做篾席”,产品除供应周边市县外,还销往外省。随着工业批量生产竹席的兴起,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已逐渐衰落,难觅踪影。

  “做篾席的村民少了,担担子出去卖土鸡蛋、火培鱼的多了。”郭金发认为,梅桥镇丰收村目前正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将丰收村生态美、人文美推介出去。

  从湘乡到宁乡,丰收村的村民纷纷向记者转达他们对丰收的渴望:“稳定农产品价格”“帮助我们发展能够致富的产业”“多一些年轻人回乡,把祖祖辈辈留下的田园建设好”……(完)

【作者:记者 柳王敏、段羡菊】 【编辑:曾茜】
关键词:丰收 村庄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