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斗”的研发亲历者 见证了“北斗”从无到有,他来自湖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可谓十年磨一剑

  30多万人、400多家企业先后参与研制

  体现中国国家品牌大国战略形象。”

6月23日9点43分

  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

  也是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

  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星座部署提前半年圆满完成

从“中国的北斗”迈向“世界的北斗”

  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探索之路

  在这一漫漫征程中

  有一个从常德石门大山中走出的身影

  他就是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冉承其博士

  6月24日

  常德日报独家视频连线冉承其博士

常德日报社记者视频连线采访冉承其博士。记者 伍银 摄

  在讲述“北斗”以及“北斗”背后的故事时

  冉承其博士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从中国的北斗

  迈向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北斗”的研发历程

  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可与世界其他卫星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为各类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冉承其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仅有4个系统能做全球卫星导航服务——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中国北斗和欧洲伽利略。未来,也只有这四大系统才能建设全球导航系统。其他的比如说像印度、日本等都只能建区域系统。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卫星导航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是为国家或世界提供时空信息服务,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举措。中国的相应研究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启动。可以说,北斗的研发经历就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缩影。”冉承其博士向记者介绍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开始实行。863计划的四位发起人之一陈芳允老先生提出一个独到的方案——双星定位方案,即只要用两颗卫星,先能解决中国本土的定位能力。在对双星定位这种独特的方案进行技术试验和工程验证之后,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一号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正式建成北斗一号系统,解决了中国区域内的卫星导航问题,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三个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导航卫星系统。

  2004年,国家批准了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任务。2012年底,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北斗二号系统把服务区域扩大到了亚太地区,北可以到俄罗斯境内,南到澳大利亚,东到关岛以东,西边到伊朗境内。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正式启动。经过10年的建设,6月23日,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在中国新入网的智能手机里,已经有70%以上的手机提供了北斗服务。而从世界上来看,目前,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使用北斗。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使用,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北斗都会提供优质的服务。北斗,正从中国的北斗迈向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

  一代代“北斗人”接力传承、

  顽强拼搏、担当奉献

  是“北斗”精神的写照

  能成为团队中的一员

  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倍感珍惜

  冉承其博士是常德石门人,1985年毕业于石门县一中。本科在国防科大就读,清华读研究生,再到国防科大读博。“能被组织安排从事航天工作,参与到北斗的组织管理建设,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倍感珍惜。如果说我个人有一点小的成就,也是跟北斗紧紧连在一起。”冉承其博士告诉记者,他从2003年开始参与“北斗”研制建设,至今已有17个年头。他既是“北斗”的研发亲历者,也是“北斗”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见证者。

  “从北斗一号系统开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是中国北斗的核心价值。”冉承其博士感慨地说,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北斗系统研制时遇到很多核心技术和设备的困难,对外合作过程中也碰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一个很重要的产品星载“原子钟”,被誉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为系统提供高稳定的时间频率基准信号,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测速及授时精度,是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独立发展导航系统能力的核心标志之一。北斗人给自己订下了一个目标,原子钟的误差仅有3乘10的负13次方,约30万年差1秒。上百名科研人员仅用两年时间就攻下了原子钟的技术难关。“目前我们的星载‘原子钟’是世界水平最高的。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坚定信心,中国人就一定能凭借聪明智慧造出来。”

  “北斗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许多人把一生中最青春、最辉煌的岁月投入到了北斗的研制中,北斗的传承也是北斗精神的写照。”冉承其博士介绍,仅北斗三号系统,全国就有近30多万人、400多家企业单位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北斗先后经历了三代系统,代表着有三代人在为之奋斗。北斗的研制团队里,既有年轻一代,更有一批师傅、师爷辈的专家教授。说起那些发生在“北斗”团队中的感人故事,冉承其博士坦言是“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历历在目”。

  比如,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80多岁高龄了依然和年轻的研发人员一起摸爬滚打,为组织协调北斗工程中方方面面的事情和问题而忙碌。一位年轻的设计师,妻子刚怀孕时就外出出差,直到孩子出生了还没回到家。还有一位北斗技术人员长期在外忙碌,有一次回家后,孩子都认不出他了,最后喊了一声“叔叔”。

  冉承其博士告诉记者,“北斗人”都有一种家国情怀,担当奉献,兢兢业业,顽强拼搏。“北斗”能取得巨大的成绩,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外,更离不开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汗水与付出。

  希望家乡能有更多的年轻人

  投身航空航天事业

  希望常德能抓住产业发展新机遇

  越来越好

  走出石门大山后,冉承其博士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每年都要抽空回家走一走,看一看。在采访中,记者告诉冉承其博士,常德有一大批热爱航空航天、关注北斗的青少年,一批优秀的校园航模队在全国航模比赛中脱颖而出。冉承其博士听后,开心地笑了。“常德是我的家乡,家乡的年轻人爱学习,有朝气,后生可畏、人才辈出。希望大家能够关心关注、投身到航天事业,如果能投身到北斗事业中是我最开心的事。”

  冉承其博士说,航天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中国正由航天大国变成航天强国,需要更多对航天事业充满抱负、有家国情怀的年轻学子积极投入。“航天事业是一个特别有挑战性的事业,也是一个特别艰辛、特别辛苦的职业。”冉承其博士感触颇深地谈到,航天人白加黑、五加二是工作常态。但是苦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希望家乡的青少年认真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掌握真正的本领,才有可能有机会报效国家。“报效国家,报效祖国,看似很高大上,实际上需要每一个人特别是每一个年轻人参与其中。职业可以不同,但是一定要有要有这种情怀和担当。”

  “常德近年来的变化非常大,越来越美。”2019年,冉承其博士受邀参加“智汇洞庭 科创常德”活动时,这样的感受愈加强烈。他认为,常德有特别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在高新产业的发展方面。长沙是近几年在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常德和长沙有天然的渊源关系,有很好的人文基础,还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常德应该利用好湖南特别是长沙的优势,进行强强联合,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方面,包括航天技术航空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创新、产业转型。比如现在非常热门的航空航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常德都可以找到产业的落脚点。希望常德能多走出去,多寻求合作。

  “高新技术的合作和产业的落地,不仅仅是带来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是带来人们观念的整体变化。常德有很好的优势和基础,希望家乡能抓住机遇。相信常德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冉承其博士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作者:常德日报•常德融媒客户端 记者 魏仙耘 孙玮怿】 【编辑:易隽】
关键词:北斗 冉承其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