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之变丨晚报特稿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苏毅 钱娟)红绿相映,如此多娇。

  近日,记者开车从长沙向东70公里,直抵“湘东明珠”大围山。在最高点七星岭远眺北麓,绿色的植被如同大地毯从山上直挂下来,紧紧包裹着周边区域。

  “我们在大围山集镇的红军桥等你们,这里到千秋片区还有14公里。”浏阳市大围山镇干部张宋娇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车过红军桥,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甜气息,当季水果黄金梨喜获丰收,让往来的游客唇齿留香。

  满眼葱茏中,采访车在一栋民居前停住,这里是浏阳市大围山镇浏河源村社前组1号。张宋娇介绍,这个房子号称“湘东第一家”,房东名叫鲁承英。翻过山坳,便是江西铜鼓。

  七旬老人鲁承英笑着站在大门前。“以前下山到集镇一趟,走羊肠小道,来回要一整天;现在,你们一脚油门,十多分钟就到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鲁承英满心欢喜。

  屋后,正是浏阳河的源头,溪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海翻腾,凉风扑面。这里地处大围山深处,原名千秋村,后被并入浏河源村,改名千秋片区。

  一方水土,未必能养活一方人。千秋片区曾是如此:山多田少,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没有稳定收入……大山深处,山里人家曾为山所困,一直戴着“穷帽子”。

  大围山镇原有省定贫困村3个、面上贫困村9个。以原省定贫困村浏河源村为例,这里地广人稀,人口2446人,村域面积72.21平方公里,98户275名贫困村民散居于大山深处,贫困人口占到全村人口的10%以上。

  “出门靠走,物资靠肩挑,电视收不到,手机没信号……”对于大山深处的困顿闭塞,66岁的村民李先平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竹子曾是老一辈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上世纪90年代,千秋人靠着竹林养家糊口:卖原竹、削毛料、加工贡纸……乡民们在山里折腾了个遍,日子依然捉襟见肘。

  靠山里刨食难以为继,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寻出路。望山兴叹的千秋人,眼看着家园逐步空心化,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儿童……

  不上山,不砍竹,能不能找到新出路?201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长沙市房地产集团公司、长沙市民政局作为帮扶后盾单位,扶贫工作队开进深山,对千秋片区重点帮扶,党员干部对所有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产业帮扶、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医疗救助、贴息贷款等专项扶贫政策纷至沓来。

  从“山里刨食”到“山里掘金”,封山育林以来,村上不再下达商品材指标,关停了一批贡纸加工厂等污染企业。

  原来依靠砍竹为生的村民掉头转向。曾经的贫困户邓菊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不再上山砍竹,吃上了“手艺饭”,在一个加工厂务工,一年光工资性收入就有七八万元。

  从山上搬到山下,从危房搬进楼房,从负债累累到卡上有存款……2016年,邓菊生一家乔迁新居,从土坯房搬进两层楼房。

  走进邓菊生家,记者环顾屋内,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精准扶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邓一家心存感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输血”到“造血”,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贫困户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黑山羊、土鸡、蜂蜜养殖和蔬菜、红哺鸡食用笋种植等主打产业相继有了规模和效益。就业扶贫车间设在家门口,27个公益性岗位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依托浏阳河源头生态优势,深挖乡村旅游资源,狮口战地漂流、浏阳河源头两大旅游景点相继建成。

  “扶贫干部每月一上门,农活都爱搭把手,比亲人还亲!”吃下“定心丸”,李先平干劲足,养殖黑山羊、家门口做帮工,一年到头忙不赢。

  从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到甩掉穷帽,李先平靠勤劳的双手成功“逆袭”,“妻子的病治好了,欠债还清了,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楼房,儿子能开上小汽车!”从事木匠行业、年过六旬的他每年光务工一项,收入就超过一万元。

  “千秋这片热土,洒满革命先辈的热血,当地100多位烈士长眠青山之中。”原千秋村党支部书记李荣禧说,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大围山下取得重大战果。烽火岁月也留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上坪军事会议旧址、秋收起义部队驻地刘家祠堂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锦绶堂,记者在堂内看到,来自湖南师大的学子们正埋头写生,古典建筑之美跃然纸上;堂外,果农们正喜摘当季水果,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不远处的吊脚楼旁,游客们徜徉绿水青山,玩漂流、摘鲜果、住民宿,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先辈们在苦水中浸泡,在血水中抗争。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在汗水中奋斗。”大围山镇党委书记黄珍敏动情地说。

  精神矍铄的李荣禧对于精准扶贫给大山深处带来的巨变如数家珍:走夜路,不用举火把、打手电,路灯定时亮;小病不担心,一个电话,卫生院的医生就上门来了;告别土坯房,住进楼房,下雨天不再担惊受怕;五成以上村民城里购房,这几年,千秋片区添了40多栋楼房、43台小车、60多台摩托车……

  据悉,2017年大围山镇3个省定贫困村已摘帽,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从2014年不足4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9132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内全部脱贫摘帽。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也是发展的成色。

  如今,千秋片区生机勃发:300亩土地被集中流转、统一开发,黄金茶爬满山坡,明年有望喜摘首批春茶。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水泥路通村达户,健身游道、溯源栈道、停车场地、公共厕所等陆续建成,乡村旅游项目争相落地……

  扶贫,更要扶志、扶智。采访中,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告诉记者:“脱贫后的邓菊生家,‘后浪’相当给力,两个孩子,一个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一个正在物流学院读书。老书记李荣禧一家三代出了1个硕士、1个博士……昔日产木材,今朝出人才。”

  青山作伴,浏水为邻。新颜、新家、新人,大山深处焕然一新,其生态优势吸引了山外人的关注。“山好水好空气好,哪都没有千秋好。”面对城里人重金收购“湘东第一家”老屋的多次请求,在千秋片区生活了35年的鲁承英不为所动,婉言谢绝。他和老伴依然选择守望千秋的青山绿水,守望千秋的幸福源泉。

【作者:全媒体记者 苏毅 钱娟】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浏阳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