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湖南人丨湖南人的“能”,因有这些赋能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描述湖南,非红色莫属。扎根湖南这片红色热土、英雄之地的人们,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在接续奋斗中践行红色初心,在“三高四新”的赛道奋力奔跑。三湘大地的红色故事、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因一个个鲜活的湖南人,变得可触可感。而当下奋斗拼搏的湖湘青年,又因红色基因、湖湘精神的赋能,更加创新有为。

2021年4月15日,众多游客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参观。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5月31日,“在这里读懂湖南人”——“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湖南行主题采访活动在长沙县许光达故居启动。连日来,2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编辑记者深入湖南多地,感悟红色信仰,聆听发展脉动,挖掘乡村振兴故事,展现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魅力湖南。

  湖南为什么这么“红”?

  自5月31日起,20余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编辑记者前往长沙、株洲、湘潭、益阳、郴州等地采访。从行程安排上看,这无疑是一场触及心灵的“红色之旅”。

活动线路。

  活动启动式设在长沙县的许光达故居。路线随后往南,来到全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株洲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在炎陵县,采访团走访了中国第一家标语专题博物馆——红军标语博物馆。在韶山,记者们在毛泽东故居感受伟人骄人风采和奋斗精神。线路向西至益阳安化,在《永远的传唱——毛泽东与安化》红色文化主题馆内,听闻讲解员口述青年毛泽东不带分文考察安化的故事,青年记者们直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采访活动的最后一站郴州,记者们先后参观了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青石寨核心展区、沙洲村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第一军规广场等红色景点。

活动启动式现场。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被誉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摇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一往无前、舍生忘死,奏响了英雄壮歌。采访团一周所行线路,是一条蕴含丰富红色故事、永恒红色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旅程。湖南为什么这么“红”?一路下来,这一问题的答案,藏在了记者们的每一组美图中,每一行文字间,每一帧影像里。

  湖南为什么美?

  湘伴君注意到,此次采访之行的颜色,不仅有党史红,更有创新蓝、生态绿和丰收黄。一个个英雄之城,亦是创新之城、发展之城。它们创造的五彩斑斓,共同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湖南篇章。

  以实体经济起步的长沙县,在我省“三高四新”战略中,大步向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进发,将创新驱动摆在首位,以智能制造统领产业转型升级,在超越自我中破浪前行。

  以农业闻名的宁乡,十多年来,“兴工”疾行,打出“功能组合、资源整合、企业聚合、力量融合”的工业发展“组合拳”。至2020年,宁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71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2.1%。

2021年2月1日,起伏延绵的安化县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该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健 摄

  刷茶牙膏,吃茶早点,游茶马古道,看茶乡花海,住黑茶民宿,睡前敷黑茶面膜……益阳安化狠抓产业融合绿色发展,用黑茶“趟”出脱贫路、致富路。2020年,安化黑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从业人员约30万,围绕制茶工艺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服务等全产业链条。

华菱湘钢生产车间。通讯员 摄

  在湘潭,采访团感受着这里现代工业的辉煌一页。湘钢钢材撑起港珠澳大桥、江麓战车亮相国家大阅兵、华菱线缆登上神舟飞船……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数超级工程的背后,都有湘潭人、“湘潭制造”和湘潭智慧的贡献。

  株洲市炎陵县的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全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均为“小巨人”企业,前者凭借高效优质的生产制造水平,年产值达10亿元,纳税3500万元;后者则是炎陵县2018年引进的项目,经3年发展,现已建成16条生产线,年生产各类电器1500万台,年产值达10亿元。

2020年10月7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朱中雄在自家祖屋,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立亮摄

  采访团一走进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便与一拨拨的游客擦肩而过,大伙都说,没想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的红色旅游这么红火。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抓住沙洲村红色旅游开发的机遇,把自家房子改建成三层小楼,开了沙洲村第一家土菜馆和民宿。他给记者算账说,2020年,他的家庭年收入达15万元。

  湖南的美,不仅源于湖南先烈铸就的磅礴的红色力量,更离不开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和发展。

  湖南为什么能?

  如果说,之前我们看到的这场旅程,是回顾红色之旅、见证成就之旅,那么,从这一旅途采访的细微之处,我们能感受到,湖南的“能”,源于每一位湖南人骨子里或霸蛮肯干,或敢为人先,或经世致用,或实事求是的湖湘精神。这趟采访之行,也是一场书写奋斗之旅。

2021年2月1日,长沙经开区,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挖掘机智能装配车间生产线上作业。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田超 摄

  1999年,山河智能10余人创始团队,仅凭50万元的客户预付款起家,一路创新领航,用20余年时光,从单一的液压静力压桩机,发展到工程装备、特种装备、航空装备三大业务板块,谱写出一曲振奋人心的铿锵旋律。

  在楚天科技,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引进一位技术总工,董事长唐岳五下永州,半路晕倒被送去医院,一苏醒拔掉针头就去赴约,真情实意终于感动了对方。

  5G网络进工厂,在全国还是头一遭。2019年9月12日,华菱湘钢与湖南移动、华为公司合作,在全国率先“尝新”。如今,戴上VR眼镜,工程师能在千里之外获取车间物料、车辆、车斗高度及装卸位置。

  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凝聚力,是湖南为什么“能”的重要源泉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体现在老百姓衣食住行各个环节。采访中,老百姓的幸福感从他们的乡音中“流淌”出来:在脱贫攻坚战中,安化全县14.86万贫困人口有10万因茶脱贫;在宁乡办理出生证明不要10分钟;宜章县梅田镇龙村瑶族村村民曾贵祥通过申请小额信贷,承包百余亩山林搞种植,仅脐橙一项预计产值可达60多万元。

  “这是‘开挂’的节奏呀。”随着采访的行进,年轻的记者们纷纷为湖南的“能”点赞,“湖南真是牛上了天,还下得了地。”大伙都说,一路走来,“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褒奖不绝于耳;进企业、访园区,动力澎湃的生产线,蓄势待发的盾构机,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上天、入地,探空、出海,湖南制造,硕果累累。

  中国新闻网记者李金磊之前对湖南人的印象是“霸蛮”,这次采访,了解到湖南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员通过扎实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他又给湖南人增加了一个标签——创新。“比如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研制出最大直径盾构机,山河智能生产的全液压履带式桩机一举打破国外企业垄断局面,真正让世人看到,世界的工程机械在中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在湖南长沙。”

  央广网记者葛继君特别有感于湖南"激活"红色资源,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探索。“这种路径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宣扬了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让我辈青年了解伟大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无限自豪。”葛继君点赞说,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通道,2020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8亿元,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4%。

  革命年代,湖南人以忠诚与担当书写辉煌与传奇。和平年代,湖南人没有停留于历史的荣光中,而是在赓续红色基因、传承湖湘精神、坚守为民初心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一往无前。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湖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