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何处寻?长沙《光景如诗》沉浸式体验带你穿越时空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2月22日至24日,“沉浸式数字光影诗词剧场《光景如诗》”将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的多功能小剧场与观众见面。这是长沙获评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后,打造的一个全新IP,未来计划在全国展开巡演。

  “沉浸式数字光影诗词剧场”,如此复杂的描述,在一般演出中很少见,这折射出了主创人员内心的忐忑不安。毕竟这可是新事物,别说国内以前没有,就是国外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案例,短时间内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精炼词汇来概括它的艺术特点。今日,记者走进了中广天择,对话《光景如诗》总导演李彦,聊一聊这世界首创的,以诗歌为主题的沉浸式数字光影秀是如何打磨出来的。

  这个剧场有点怪,没有座位满场跑

  《光景如诗》虽然还未正式揭开面纱,但记者已听得它有很多奇怪之处。

  一是剧场里竟然没有座位。或者说曾经有座位,但被李彦团队拆掉了。不仅座位被拆掉了,“剧场里能拆的都拆了”。座位没了,观众怎么办?答案是站着看,还不是那种一动不动地站着,而是可以四处游荡。也正是因为观众的活动空间极大,所以单场演出能容纳的观众人数有限,800余平方米的剧场只接待200位观众。而规模相当的传统剧场,座位数在1000个以上。

  二是鼓励观众拍照、摄影。很多演出是禁止此类行为的,还会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巡视,理由有很多,如担心闪光灯对演员产生干扰、高举的手机遮挡后排观众视线、演出视频外传影响票房收入等。《光景如诗》却因为特殊的表演形态,不存在前两点担忧。至于最后一点,李彦表现得十分大度:“观众买了票,就应享受把美带回家的权利。”

  光影交织铸幻境,星空云海仿成真

  《光景如诗》之所以有前述两大怪,是因为它以全方位、多角度、满覆盖的光影交织为主要表现方式。一般演出,观众的视觉中心就是那一方舞台。但《光景如诗》却将整个剧场的天花板、地板和四方墙壁都利用了起来,观众无论是抬头看、低头看、向左看、向右看,只要目光所及皆是美景。剧场里时而星光灿烂、明月高悬,时而云海波涌、高山耸立,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正是“沉浸式”真谛。

  李彦介绍,《光景如诗》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多媒体、多层次的叠影投息技术,才能取得如此效果。这套技术有多牛呢?该亮的地方就亮,不该黑的地方就不黑。后者主要是针对人影而言,想想面前本该是一片盛开的桃林,却猛然出现一团黑影,那该多扫兴?《光景如诗》就通过不同角度发射的光线相互叠加,将人影覆盖掉。

  一方天地品意境,跨越时空来相会

  技术牛,创意也要跟上。《光景如诗》以唐诗宋词为主题,分为《诗境》《月下》《山河》三个篇章,重点营造了一种“诗与远方”的意境。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因为光污染的缘故,已经很难体会到“床前明月光”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甚至对黑夜与月夜的区别都没有切身感受。《光景如诗》就为现代人还原了千年前的场景,和李白来一场跨越时空、感同身受的对话。

  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一种古老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就决定了《光景如诗》的创作必须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李彦介绍了一个小细节,正如《静夜思》的“明月光”,月亮是中国诗歌中常用的文学意象,为此他们专门安排了一个篇章,其中要用到月亮道具。在李彦的设想中,这个月亮道具将通过月圆月缺的变化,来反映诗人因各自处境不同,而或喜或悲的心理活动、情感寄托,侧重于写意。但外国道具师制作的月亮道具却是写实版的,上面甚至还准确描摹了月球陨石坑的纹路,令李彦哭笑不得。

  “真正的文化是深入人心的,而不只是在书本里。借着《光景如诗》,我们希望将‘诗与远方’变成看得见、听得着、摸得到的真实感受。”李彦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了长沙媒体艺术发展一方广阔天地,这是一次积极尝试、勇敢探索。”


【作者:全媒体记者 尹玮】 【编辑:易隽】
关键词:沉浸式 光影 光景如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