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湘博开了一场古乐器年会

10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潇湘古琴文化展展厅内古琴爱好者正在参观拍照。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30日讯(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黄志华)“湖湘大地是中国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2019年10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社区文化系统中的馆藏乐器”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3家会员单位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33个分支机构之一。本次年会上,专委会成员从展览活动、学术交流、国际会议、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回顾了过去一年来专委会及会员单位开展的重点工作,召开了《中国博物馆乐器馆藏精粹》编辑工作会,讨论并表决了新成员加入专委会的申请。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社区文化系统中的馆藏乐器”学术研讨会分为“乐器的数字典藏”“古琴典藏与展示”“乐器与博物馆”“乐器与社区文化”四个主题。来自故宫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的20余位代表就各成员单位的重大项目与最新科研成果作主题发言并展开讨论。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音乐文物丰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音乐文物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初期弦乐器;3号墓出土的七弦琴,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在音乐文物数据库、馆藏音乐文物研究工作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湖南省博物馆全新推出的“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通过珍贵古琴实物与文字、图片说明、多媒体演示,为观众展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潇湘古琴文化。未来,湖南省博物馆将从多角度出发,进一步对馆藏音乐文物进行深入研究,与乐器专委会共同将中国博物馆音乐文物研究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10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潇湘古琴文化展展厅内一位古琴爱好者正在观展拍照。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省博“琴”事知多少

  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社区文化系统中的馆藏乐器”学术研讨会为何选择在湖南省博物馆召开?湖南省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这应当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数量可观的历代名琴,并且成功推出了彰显湖湘特性的三大专题展览之一“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相关。目前,“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作为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和湖南人展览的两大基本陈列的补充,已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文化选择和特别的文化享受。

  你可知湖湘大地是中国古琴的故乡

  湖湘大地是中国古琴的故乡,琴风琴事源远流长。与马王堆汉墓陈列在同一楼层的“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精选了湖南省博物馆馆藏53张古琴中的33件古琴精品,对古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突出地展示了湖南地方古琴文化的历史与传承,观众从中可了解作为中国古琴故乡的湘楚大地所具有的琴韵魅力。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它原名就叫“琴”,近代为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地叫作“古琴”“七弦琴”或“瑶琴”“中国古琴”等。它的历史悠久,根据文献记载,古琴历史可上溯到约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伏羲制琴”。除了“伏羲制琴”的传说之外,“舜作五弦琴”的故事亦流传于古代。《礼记·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其中,“南风”具有典型的楚辞风格,是为楚地音乐。更为奇特的是,地方历史文献亦记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由此可知,古琴自诞生之始,便与湘楚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认为,古琴的出现及发展与湘楚地区发达的手工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古琴制作需要髹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漆器髹饰技艺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大量出土的楚国漆器是最好的证明。与此同时,古琴丝弦的制作也离不开养蚕缫丝技艺,在战国中期,楚地种桑养蚕规模和缫丝织帛水平已跃居列国之首,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更是展示了湘楚地区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高超的工艺水平。根据种种文献资料与出土实物,陈叙良推测,湘楚大地琴风、琴事源远流长,这或许就使得古琴这一古老的乐器以楚地成为了发源地。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琴、瑟、竽等乐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你见过“独幽”与“飞泉”么

  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众多音乐当中,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音乐,弹琴更是中国士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寄托着士人的胸怀与心声。

  陈叙良介绍,为了传递中国士人寄托于琴的心声,潇湘古琴文化展特别展示了20余件唐代至民国著名的文人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独幽”与“飞泉”两件唐琴,这两件唐琴均为民国时期湖南琴家李静所藏。尤其独幽琴的龙池腹款中有隶书刻款“太和丁未”四字,乃晚唐文宗时所造宫琴,是目前全国十余床唐琴之一。这张琴曾为明末王夫之所藏,古琴大家杨宗稷《琴学丛书》之《藏琴录》称其为“鸿宝”,郑珉中将其视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是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中的镇馆之宝。

  此外,清末志士浏阳谭嗣同曾制作崩霆琴、残雷琴。崩霆琴就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现在正在“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中展出,而残雷琴则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观赏崩霆琴,并不需要弹奏,观众耳边就似可倾听到百余年前谭嗣同诉说着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之声。

  陈叙良介绍,除开古琴之外,马王堆中还有怪兽鼓瑟、击筑等图像的出土。筑这一古老的乐器在中国早已失传,但在长沙河西的一座汉王陵中就出土了中国古筑的实物,而古筑图案更早在马王堆汉墓中就已发现。除了乐器之外,湖南更有融入礼乐制度的古琴古乐,为规范祭孔礼仪,清代湖南地区成立了专门的礼乐局,如浏阳礼乐局、衡阳礼乐局。礼乐局为祭孔仪式定制古琴,多用于独奏的古琴被纳入祭孔乐舞中,与瑟、笙、洞箫、埙、应鼓、编钟、编磬等乐器一齐奏响,与礼乐制度融为一体。其中,浏阳礼乐局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由浏阳知县聘请邱之稑组建,并依据山东曲阜祭孔音乐(即宫廷颁布的祭孔乐谱)而创制了一整套独具风韵的祭祀古乐和古乐器,融乐、歌、舞、礼于一体,史称“浏阳古乐”,用于每年浏阳文庙等祭孔仪式。光绪乙巳年(1905年)演奏乐舞队伍增至二百多人,规模庞大,气势壮观,在全国以至海外颇具影响。据介绍,“浏阳古乐”音律雅淡,静穆温和,湖南省博物馆的“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就展出了浏阳礼乐局与衡阳礼乐局斫制的数件七弦琴。

  现在,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社区文化系统中的馆藏乐器”学术研讨会正在湖南省博物馆召开,这对于提高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古乐器有更加良好的提高知名度的作用。陈叙良介绍,湖南省博物馆“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定期邀请了一些琴家在湖南省博物馆中举行讲座或演奏表演,观众在湖南省博物馆也可聆听到古琴独奏以及琴歌、琴箫、琴埙演奏,湖南省博物馆坚持定期向观众提供的学术讲座,讲座预约在网络平台一经推出便立刻爆满,其中年轻观众更是主力,这些讲座就包含有古音乐的讲座。


【作者:记者 任波 通讯员 黄志华】 【编辑:易隽】
关键词:湖南省博物馆 湘博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