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张志君:解衣磅礴 山水“几何”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和平  胡兆红)见到张志君先生,见到他的画,会忍不住深叹:湖南藏着这样的山水画大家!

那一幅幅新意迭出的新青绿山水、泼墨山水、当代水墨山水,已足够赏心悦目,而待看到铺展开来的几何山水,那些高度概括抽象的笔墨,那种我手写我心、解衣磅礴的气势,不禁让人屏息凝神。你不得不面对这个事实:这些此前在画史上见不到的山水,如此具有传统风范、现代气息,已然独树一帜,自成气象。
  “如果说到目前我最满意的作品,的确是近几年来才有的几何山水。”张志君蔼然一笑,目光温和而炯亮。


   一直被“圈内”激赏的“圈外”画家
  只要稍微梳理张志君的艺术之路,对于他今天的艺术成就,就一定不会奇怪。
  虽然他从小就痴迷于画,即便做梦也想着画画,但画画一直不是他的专职。就是旁人看来"圈外”的这个画家,却深得“圈内”激赏。
  黄永玉说他“不仅能画画,还是个非常好的画家”,国家画院时任院长杨晓阳一见他的画,就力邀他去北京办展,早在1999年,一群圈内大腕就把他评为“湖南中青年十杰画家”。尤值一提的是,长安画派大家何海霞先生主动收其为徒,成为艺坛佳话。

在1985年见到何海霞之前,张志君已跟随罗工柳先生学习油画多年。其实跟罗工柳学画也是偶然,1976年罗工柳来湖南公干,入住九所,偶然中见到张志君的画,非常赞赏,教他画油画,1979年张志君到北京学习,又向罗工柳学习画画,在他家里出入达半年时间。本来以为将继承罗工柳先生的衣钵,把油画画好,没想到何海霞先生极力建议他专攻国画。

那是1985年4月,受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何海霞先生到湖南进行张家界山水的创作,住在蓉园。张志君被派到何老身边,在湘期间全程陪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何老不但画画、写生都把张志君带在身边,还给他布置作业,亲自教导他画画,直到提出要收他为关门弟子。在何海霞看来,张志君的气质与禀赋,更适合国画。他为张志君指点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重新学“四王”,学石涛,学八大山人、学吴昌硕、学黄宾虹,打下扎实的传统功夫之后,师自然,求变化。
  跟随罗工柳与何海霞学画的经历,对张志君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他有了一种宏通的艺术视野,宽广的审美取向,精深的技法技巧,在中西艺术的碰撞、对照、融合之中,张志君孜孜不倦求索,逐步走出了新的路径。


  风格绝非简单的领异标新

  从油画转到国画,过程是艰难的,因为油画的透视、构图、色彩和光感,与国画的创作模式截然有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油画依然在他的国画中打下了烙印。比如他喜欢厚重的满构图,四边四隅常常塞满,不留虚空。他还喜欢反复积墨,直到画面上出现有厚度的肌理,好像用手都可以摸得出层次,感触到岩石的质感。

  但这也未始不成就了他的国画。比如他在坚持“笔笔见笔浑然一体,密中通透疏见神韵”的技法追求时,尝试用油画的构图、光感、体量感和块面感,去增加国画的表现力,如《峡晓色》等作品,让人耳目一新。

  尝试是多方面的,又如青绿山水。何海霞是当代青绿山水大家,他以青绿重彩入画,将水墨与重彩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张志君的青绿山水,虽然一脉相承于何海霞,但有了新的突破创新,他把墨色画得更浓,并开创性地在暗部勾金,或使用大面积的金色,极具张力和表现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又如泼墨山水。何海霞,以及何海霞的老师张大千等人的泼墨山水,多是泼彩,张志君的纯泼墨,颜色用得极少,他甚而用锅碗勺盆泼墨,用蔬菜点画勾勒,比如斜剖的茄子柔软,容易吸墨,纤维参差,可以呈现不同的画面效果,让水墨呈现更丰富的意境。

  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必然是自己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一大表征,就是风格。但风格并非刻意形成,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对于《峡晓色》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进行自我风格尝试的作品,许多画家和专业人士给予了极大鼓励,敦促他早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张志君是清醒的,风格绝非简单的领异标新,探索之路不可能急于求成。

直到2014年前往新疆后,创作出《疆上行》等山水作品后,张志君发现,自己心中的缪斯女神,正在降临。

  “几何山水”渐入艺术新境

  这些作品,此前未有,以“几何山水”名之。

  他们的突出特点是,对自然景观进行高度概括与凝练,所画的山水已纯然不是自然肌理的山水,而是抽象化、完全自我表现的山水,但那种厚重大气、铁黑血红之感,却较之前的作品更显强烈。

  如果说,此前张志君的山水画创作,面目还是遮遮掩掩,欲说还羞,此时的几何山水,已纯然是提刀四顾、昂头天外、气势奔腾。张志君像扯掉了面纱, 真诚地、无比热烈地展现了自己。

  这是一个新异的艺术世界,画家把视觉观察到的物象,分割开来,形成几何结构,在画家对物象兼而有之的平视、俯视、仰视中,纳万千于一。气象浪漫而热情、笔墨浓重而简练,仿佛有一团火要喷薄而出,这种酣畅淋漓的痛快,这种铁黑血红的冲击力,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兴奋感。这种兴奋感,同样可在齐白石的“墨叶红花”、王憨山大黑大红的色墨组合中感受到,甚至更为浓烈。

  显然,张志君的这类作品,还没有得到艺术界应有的反应。也许是出于对某种可能出现的艺术激荡的审慎,或是场地的限制,即便1月12日将在长沙图书馆开幕的张志君中国画迎春展中,这类作品也不多见。

  “艺术,就是思想加技术。”这是张志君对于艺术的定义。从张志君的画作中,或许我们可以体悟到更多超乎艺术的道理。

记者手记

肖和平

与张志君先生认识,是从看到他的画册开始。在一位朋友家喝茶,旁边简易书架上有一本画册,随手拿到翻看,《三峡晓色》《侗家山寨》《高塬人家》里那铺天盖地的山令我一瞬屏住了呼吸。那笔笔中锋的线条和层层积墨堆叠起来的大山,既苍劲、沉郁、坚实,又元气充沛,形势开张,饱满精微。此等山水笔墨,于近代,仿佛在黄宾虹、张大千、何海霞的笔下见过,但又分明自具风骨,卓然成家。看过画册,就生出一种强烈的想法,想见原画,想见作者,想知道这般山水是出自一个什么人之“魔手”,想知道,原画当前,我还会有怎样的心灵震撼。

在朋友的陪同下,在大隐隐于市的湘江世纪城见到了张志君先生。先生为人低调,谦和,亲切,仿如故旧。在他宽大明亮的画室里,一逗留就是6个小时,看各种出世和未出世的山水、花鸟,聆听他的过往、当下与未来。
      志君先生幼年即爱好书画至如痴如迷地步,折了树枝在泥地上画,捡了粉笔到墙上画,倘若偶尔得到纸笔,那简直是一场欢喜,他可以独自坐在角落里画上半天。他画什么像什么,大人一称赞,他就真往那条路上走,一直走,一直走。无论是作为牛背上的牧童,还是进县城当了工人、进省城做了领导,他把画画写字,作为工作之余的私好,心心念念,不曾有哪怕一天放弃。

爱好,往往是我们出发的原因,也是最终成就的路径。但是只有爱好是不够的,还要有天分、平台、缘分为之加持,为之成全。志君先生有幸,他先是得到了中央美院副院长罗工柳的青睐,从写生、素描、透视、构图、色彩等最基本的东西教起,亲自教授还不够,返京之前还托了湖南同道长期辅导,并一再鼓励志君先生无论怎样的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放弃就是对自己的浪费。而后遇见了国画大师何海霞,何老对志君先生的天赋才情有一种特别的珍爱,主动收其为入室弟子,领他进入国画世界,直到90高龄,仍然为他批改作业,仍然不断教导和鼓励。此外,志君先生一路上还得到了黄永玉、钟增亚、曾晓浒、李立、颜家龙、黄铁山等大师的欣赏、支持、鼓励和忠诚帮助。这所有人的导引、铺路、提携加上志君先生的悟性与勤奋,让他的艺术之旅一路开挂。

张志君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茫,浩阔,已成大器;他的花鸟画雅致,柔润,灵气十足,自具风格。但他仍不满足,仍然不停探索,试图再突破、再拓展。他深知在艺术进阶的路途上,守正与创新从来就是题中要义。他不会停止他的步伐。他是一个除了画画、写字心无旁骛的人,活得相对纯粹、纯净,这也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由此,我们深深地祝福他并对他充满期待!


【作者:肖和平 胡兆红】 【编辑:曾茜】
关键词:画 张志君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