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徐特立故居,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长沙晚报1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尹玮)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田汉、许光达等著名人士的老师。他将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作为教育对象,形成了“群众本位”的教育理念,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徐特立同志故居就位于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是徐特立成长生活和早期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如今的故居,和长沙县五美中学毗邻,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长,依然发挥着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得益于徐特立等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上学经历是跨越城乡、跨越世代的共同话题,很多参观者来到故居教室都会坐下来重温上学岁月。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尹玮 摄

  故居与五美中学不分彼此

  去往徐特立同志故居,要经过浏阳河的支流三叉河。沿河公路旁种着两排水杉,高大挺拔,直耸入云,蔚为壮观。冬季的水杉褪去了夏日的青葱,换上了一身红色的衣裳,枝叶间不时可以见到特立村某组的路牌,指引着行人前往目的地。见到这样的风景,想到徐特立的教育贡献,记者不禁感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果然如此。

  故居与长沙县五美中学是邻居,地图导航甚至不分彼此,透露出二者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事实上,五美中学就是徐特立亲手创办的,1915年由观音庙搬至徐特立家中。学校后来扩建拥有独立的教学楼后,故居也曾长期是校园的一部分。记者到访时正值周末,五美中学校友、当地居民唐女士带着家人来参观,她回忆道:“当年学校和故居之间还没有修围墙隔开,我们学生课后就经常到故居这边来。”眼前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令唐女士倍感亲切,不用讲解员上场,她自己都可以给家人诉说文物背后的故事。

  如今的徐特立同志故居,不再是学生课间休憩的后花园,而是作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市党员教育基地、长沙县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记者在登记簿上看到,参观者有的是江背、果园等地村民自发前往,有的是企业、学校组织。

  除了徐特立生平事迹展和卧室、换衣室等原物陈列外,这里还有一般故居见不到的景象——两间教室。这是徐特立当年捐居办学的历史见证。走进东厢房的这两间教室,只见布局和现在的教室十分接近,黑板桌椅等设施也很完善。课桌椅均为木制,但和如今常见的独桌独椅不同,当年是两人共用一桌一椅,椅子就是农村常见的板凳。刘先生带着儿子来参观,见到这桌椅倍感亲切,急忙拉着儿子坐下来重温童年。“我们读书时就是这样两人一桌,坐着舒服。”

  践行“群众本位”教育理念

  在教育普及的今天,上学经历是跨越城乡、跨越世代的共同话题。不论是来自何方的游客,只要走进教室就能回想起读书时的点点滴滴。但在旧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

  1912年,徐特立看到家乡方圆几十里只有寥寥几所私塾,竟没有一所小学堂,于是将自己在长沙教书所得的工资捐出办学。由于五美高小在观音庙办学,为顽固分子所刁难,为解决校舍问题,徐特立在征得妻子熊立诚同意后,将家中老屋腾出作为校舍。

  为了不影响教学,徐特立一家还住进了老屋旁边新建的茅屋中,并另开旁门出入。正是由于徐特立的坚定毅力和一家人的无私奉献,五美高小这所乡村小学才终于办了下来。在徐特立的带动下,五美一带先后办起了50多所小学。如今,由五美高小发展而来的五美中学依然坚守在三叉河畔,践行着徐特立“群众本位”的教育理念。

  作为故居所在地的江背镇,一直十分珍视“特立故里”这张文化名片,并将红色文化作为“多彩江背”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了红色文化艺术节、“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知识抢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江背镇党委书记张登武表示:“江背镇因浏阳河的流经而孕育了秀美的山水资源,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江背镇将在推进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过程中,全面传承红色基因,大力推进徐特立故居扩建、熊瑾玎故居修缮等,打造并挖掘好家门口的‘红色地标’。”


【作者:全媒体记者 尹玮】 【编辑:易隽】
关键词:徐特立故居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