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旅游业提质升级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各地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2021年旅游市场“安”然开场。从预约购票,到无接触服务,再到大数据监管,科技手段的运用在旅游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5G、人工智能、无接触服务等加快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业态创新、跨界融合,正持续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造别样精彩

  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发展动能,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点,尤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旅游行业加速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让“吃、住、行、游、购、娱”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唤醒屋里的智能音响,不用动手就能打开电视或关上窗帘;点了外卖不想下楼,送餐机器人会精准地帮客人送到房间……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在服务中加入科技元素,让住宿体验智能化。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飞猪推出智慧客房保障消费者安心出游。飞猪度假事业部总经理赵磊介绍,在智慧客房内,客人不仅可以实现声动调温调光、语音智控开关窗帘,还能实时点播电影。项目首期在杭州试水,已在杭州皇逸庭院、杭州心隅酒店、灵隐宾馆等酒店上线。

  景区也纷纷升级配置,通过5G、大数据、VR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智慧化程度。

  坐在观光小火车上,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摇一摇参与景区活动,赢取门票、纪念品;在“智慧竹筏”上,游客不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对筏工进行评价、打赏,还能参与线上互动游戏……在江西龙虎山景区,门票、酒店、出游路线、语音导览,全部都可以在手机上搞定。龙虎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年,景区将逐步进行数据互动和AI赋能,以量贩式诚信旅游超市为载体,为游客提供全域智慧旅游服务。

  受疫情影响,还有许多不可到达的远方也因科技变得触手可及,线上直播、虚拟展厅等让人们可以在云端与自己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约会”。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葛军莲副教授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更新迭代,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是新时代智慧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打开思路注入活力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的融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思路,也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注入了新活力。

  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的加持让旅游扶贫更有针对性。利用地图上的线路指引,让平台的自驾用户发现附近风景优美的县城,找到地方特色的小商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高德地图对“河南旅游扶贫地图”进行智慧升级,用技术连接好旅游和扶贫。高德地图副总裁郭宁表示,高德地图联合多地打造了“旅游扶贫地图”,作为技术扶贫的新尝试,项目上线不到半年就有1800万人次在高德地图上对这些贫困县景点进行搜索查询,其中有450万人次规划了去往景点的路线。

  非遗数字化让越来越多人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并主动成为非遗传播者。“苏绣过去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民间传承和延续,很少有人记录和关注。传统媒介对苏绣的文字和影像记录传播,也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如今也开始通过短视频让更多人看到绣的过程,也让大家看到平时在展览当中看不到的作品,让苏绣传播从静态走向动态,让苏绣的形象在大众眼中鲜活起来。

  在服务管理方面,科技的应用就更为广泛。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副主任楼钢表示,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打造并完善“诗画浙江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监管、对游客的高质量公共服务、对“诗画浙江”品牌的有效推广、对旅游业的高效率管理。

  跨界融合突破瓶颈

  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当下,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项目借助科技手段和元素,实现了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跨界融合,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科技创新如何持续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仍值得探索。

  在小红书政府事务总监李萌看来,移动互联网、5G等技术进步带来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前进的路径和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也势必将对旅游品牌的塑造传播和营销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海量用户体验分享互动实现消费转化的互联网平台将会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也将成为传统旅游品牌焕新、新品牌快速成长的重要孵化器。

  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副总经理魏冰表示,当前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融合、系统创新对行业合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下一步,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拓展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进一步推动各项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促进相关企业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合作更加深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互联网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非遗数字化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可能存在过度技术化、过度消费化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传承人在多主体互动中容易被边缘化,失去自主进行文化表达的机会。对此,他建议,在数字非遗风险防范方面,要坚持因类施策,弘扬契约精神,并积极进行对话协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认为,应重视“互联网+旅游”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加强如智慧景区、旅游大数据、数据共享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建设。同时,促进科技企业与旅游结合,促进产品、服务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发挥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多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旅游从业者。

  (中国旅游报采访组:王菀 周晨 靳畅 李志刚 执笔:王菀)


【作者:】 【编辑:黄能】
关键词:科技 旅游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