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长沙南部片区规划纲要(全文)

长沙南部片区规划纲要

(长沙南部片区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坚持质量至上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城典范 

  一、片区概况 

  二、指导思想 

  三、战略定位 

  四、愿景展望 

  第二章 坚持永续发展 构建高效和谐的新型空间格局 

  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三、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四、彰显城市风貌特色 

  第三章 坚持三城一体 构筑长株潭协同发展的战略引擎 

  一、打造长株潭融城交通枢纽 

  二、打造长株潭公共服务中心 

  三、打造长株潭消费服务中心 

  四、打造长株潭生产服务中心 

  第四章 坚持面向未来 构建高端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二、建设信息智能产业基地 

  三、建设高端商务服务基地 

  四、建设都市田园休闲基地 

  五、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标杆 

  第五章 坚持共生共荣 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生态范本 

  一、打造世界品质的城市绿心 

  二、营造清畅秀美的河湖水系 

  三、筑造低碳循环的绿色城区 

  四、塑造清新亮丽的生态景观 

  第六章 坚持民本优先 创造令人向往的城乡美好生活 

  一、构建高品质城乡生活圈 

  二、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三、构建数字智能设施体系 

  四、构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第七章 坚持开放创新 建立保障有力的体制机制环境 

  一、创新规划实施制度机制 

  二、创新建设开发运营机制 

  三、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机制 

  四、创新协同开放发展机制 

  附件 

  1.长沙南部片区规划主要指标表

  2.区位格局分析图

  3.城乡空间结构图

  4.生态空间布局图

  5.产业空间布局图

  6.起步区分布图

  7.融城骨架路网图

  8.片区内部路网图

  前  言

  设立长沙南部片区,是长沙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规划建设长沙南部片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有利于构筑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新极核,有利于培育现代化长沙的新引擎,有利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长沙南部片区规划纲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借鉴雄安新区等地区先进规划理念,结合本地现实发展条件,明确片区建设的战略意图和重大部署,是指导片区规划建设的基本依据。规划期限至2035年。

  第一章 坚持质量至上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城典范

  一、片区概况

  南部片区地处长株潭三市交界处,距高铁长沙南站、湘潭北站、株洲西站分别为6、8、18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2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美。规划范围为长沙南三环以南,浏阳河—跳马镇行政边界以西,湘江以东(含兴马洲),南接株洲市、湘潭市行政界线,包括解放垸全域,总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划定重点区域作为核心功能承载区,选择特定区域作为起步区先行开发。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长沙的总体部署,把握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高端布局、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六大要求,为高质量发展率先探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为长株潭一体化注入动能,着力提升现代产业能级、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绿色智慧新城、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构建融城极核、魅力绿心、智慧五谷、多彩南城发展格局,将南部片区建设成为别具特色的产业高地、极具品质的现代新城、最具影响的两型标杆。

  三、战略定位

  在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长沙南部片区要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城典范。

  ——全国两型发展引领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化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严格长株潭生态绿心规划管控,营造最优城乡人居环境,推广两型生产生活方式,探索长江流域大保护的新经验,率先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长株潭融合发展核心区。坚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面向城市群布局重大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差异化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联动治理,建设三市同城共享优质生活圈,打造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极核和战略引擎,助推长株潭成为全国城市群发展重要一极。

  ——沙创新发展示范区。坚持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推进腾退用地产业再造,发展“生态+”高端新兴经济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广泛应用现代数字信息科技,科学前瞻建设绿色智慧基础设施,全面布局“一圈两场三道”,扩大优质普惠公共服务供给,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示范标杆。

  四、愿景展望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市政后产业、先生态后生活”的时序,稳步、高效、有序推进南部片区建设。

  到2022年,片区建设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决定性进展,绿心工业和散乱污企业全面退出,起步区绿色智慧新城和生态康养旅游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融城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城市群共享优质服务格局开始显现,绿色高端产业格局初步成型,高质量发展态势蓬勃展现。

  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城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创新智慧新城,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充分形成,信息智能产业成为全国重要基地,数字城区建设和智慧管理水平国内领先,“南部质量”效应显著;成为区域高度协同的开放共享商城,长株潭融城极核功能充分发挥,现代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半小时城市群高品质生活圈全面形成,建成三市充分共享的商务和消费服务中心;成为生态品质一流的文旅康养绿城,城市绿心成为世界级生态典范,环境质量和建设品质成为全国标杆,文旅康养产业充分焕发绿水青山价值;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舒心悦城,形成公平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集聚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资源,建成宜居宜业、美好幸福的现代化新城区。

  第二章 坚持永续发展 构建高效和谐的新型空间格局

  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构建疏朗有致、功能有序、管控有效的空间格局。

  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科学确定开发边界、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形成蓝绿交织、城垸共生的发展新格局。

  全面强化空间管控。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规模和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森林、湿地、河流、湖泊、岸线等生态空间实行特殊保护,蓝绿空间占比保持在70%以上,提高生态空间完整性和连通性。

  刚性强化三线管控。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各类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3000公顷。远景开发强度控制在30%,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8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建设区人口达100万以上。实行战略留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分区强化绿心管控。认真贯彻落实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总体规划和保护条例,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建设区的空间管控要求,综合运用规划、产业、土地、环境、技术、法律等手段,对绿心实行最严格的全方位管控。

  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坚持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发展,形成“一心、一核、三组团”的城乡空间布局。

  “一心”,即绿心。坚持严格保护,推进绿色发展,打造最美城市绿心。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治理创新,全面建成绿心美丽乡村。

  “一核”,即解放垸和大托铺。建设长株潭品质最上乘、业态最高端的城市新地标,成为代表长沙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形象的城市新门户,着力打造长株潭都芯。

  “三组团”,即雨花经开区、牛角塘、暮云三个组团。雨花经开区组团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基地。牛角塘组团着力打造国际双创中心和“设计方谷”。暮云组团着力打造新经济发展示范区。

  坚持组团式布局,形成“西牛、东马”双起步区格局。“西牛”,即牛角塘及中信新城区域,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起步区,高标准打造产业业态先进、人居环境一流的产城综合体。“东马”,即跳马镇金屏及石鸭公路沿线田园综合体区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起步区,高水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三、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将绿色发展作为根本追求,对生态资源进行严格保护,形成“三廊、四楔、多园”的生态空间布局。

  “三廊”,即林廊、水廊、风廊三大生态廊道。发挥护蓝、增绿、通风、降尘等作用,提升片区空气净化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楔”,即解放垸湿地、浏阳河森林公园、石燕湖森林公园、嵩山寺植物园四片大型生态斑块。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强碳汇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多园”,即若干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洲岛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推动公园联网组群,实现3公里进森林(湿地)、1公里进林地、300米进公园、街道100%林荫化。

  四、彰显城市风貌特色

  坚持国际风范、湖湘风情、垸城风韵、田园风光相统一,实行“十字筑轴、V廊触媒、特色塑城”,打造湖湘风格鲜明、长沙文化浓郁的新时代城市风貌。

  “十字筑轴”。南北、东西两大轴线相交于长株潭都芯,形成十字。南北轴线沿芙蓉南路,北接省府中心、南接九华新城,形成以产业为特色、面向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轴。东西轴线沿环保大道,西接大王山、东连绿心,形成以景观为特色、体现生态文明特点的发展轴。

  “V廊触媒”。沿湘江界面构建滨江水廊,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功能带,形成总长18公里、以水乡为特色的“蓝宝石链”。沿绿心界面构建绿心林廊,以生态公园串线,形成总长30公里、以林村为特色的“绿宝石链”。两廊相会形成V字,为水、城、山互动共融提供天然过渡,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美丽与发展共赢。

  “特色塑城”。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精心设计建筑立面,全面统筹城市色彩,规划建设一批个性鲜明、独具一格的标志性建筑,塑造轮廓舒展、线条流畅、韵律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传统水乡、现代新城、高新产业、生态休闲四大特色风貌区。传统水乡风貌区,注重保留水乡空间肌理、塑造传统建筑景观。现代新城风貌区,注重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塑造国际都市印象。高新产业风貌区,注重完善承载功能体系、塑造新型园区风貌。生态休闲风貌区,注重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塑造优美舒适空间。

  第三章 坚持三城一体 构筑长株潭协同发展的战略引擎

  坚持区域协同、共建共享,推进融城、融绿、融心、融智,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构建面向长株潭的半小时交通圈、服务圈和商业圈,发挥南部片区对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服务功能。

  一、打造长株潭融城交通枢纽

  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一带一路”,打通长株潭骨干路网,完善内部高效交通网,综合布局各类交通设施。

  建设互连互通的融城骨架路网。统筹建设湘江大道通湘潭、新韶山路通湘潭、中意路城市化改造通湘潭、红旗路—洞株路通株洲、黄兴大道通株洲、昭云大道(东西向串连三市)、107国道改线等一批城际干道;推进轨道交通向株洲、湘潭拓展,规划建设长株快线,推动实施片区内京广铁路改建并调整为城际铁路,构建南部片区向长株潭主城区轴线放射型的“轨道+快速路”城际骨架通道网络。

  建设发达完善的片区骨干路网。推进片区内高速公路增设出入口,谋划外迁南绕城高速、京港澳高速分别至南横线、长攸高速,改造既有线路为城市快速路,形成市域层面新绕城高速外环和南部片区过境内环,剥离过境公路交通对城区的空间割裂和干扰,创造内部良好通行环境。建设“六横八纵”骨干道路,“六横”为南三环快速路、环保大道、伊莱克斯大道—西湖大道、万家丽路、南横线、昭云大道;“八纵”为湘江大道、芙蓉路、新韶山路、京港澳高速、红旗路—洞株路、黄兴大道、长株高速、中意路,快速衔接长株潭主城区和重要对外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清风路、环保大道、万家丽路、南横线等过江通道,超前规划地下快速道路系统。新建区按城市街区道路设计,适当提高路网密度,合理设计道路宽度。

  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地铁1号线基础上,建设5号线、7号线、12号线,构建“一横三纵”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规划控制并预留轨道交通通道走廊空间,逐步实现轨道交通服务全面覆盖。科学规划建设先进中运量交通系统。城区布局“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网络以及“BRT环”,所有住宅及办公集中场所距一般常规公交站点不超过500米,实现城际之间、组团之间、组团和对外交通枢纽及旅游节点之间快捷通行。加强公共停车设施、公交专用通道和场站等规划建设。整体规划环长株潭绿心绿道、城乡绿道,建立城市休闲型、滨水休闲型、郊野休闲型和通勤型四大绿道体系,串连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景观。全面布局城市自行车道、人行步道和历史文化步道,实现与公交网、轨道网有机融合。

  建设服务三市的区域交通枢纽。以零距离换乘为目标,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先锋站、长沙客运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枢纽体系。提升城际铁路先锋站为市级铁路客运枢纽,服务长沙南部城际客流集散;打造长沙客运港为长株潭湘江水路客运枢纽和南部片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城际铁路暮云站、金屏、兴马渡口等若干辅助交通枢纽,每个组团布局一个辅助交通节点。

  二、打造长株潭公共服务中心

  突出三市共享,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集中布局一批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一体化。

  打造优质教育集聚区。注重三市协作,建设一批优质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引进一批知名中小学校开设分校,建设一批国际交流合作学校。积极争取知名高校资源,助推片区内高校高水平建设,提供开放式、国际化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学。

  打造医疗康养服务基地。实施名院名科名医荟萃工程,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和康养资源,布局湘雅五医院等一批三甲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建设长株潭健康疗养基地、综合型医养结合养老公寓等一批健养综合体,协同株洲、湘潭共同建设一批区域医疗联合体。

  打造文化体育共享平台。规划建设长株潭综合体育中心、长株潭文化艺术中心、长株潭博物馆、长株潭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公共藏书楼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一批多功能运动场所、综合健身场地等,联合株洲、湘潭举办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及赛事活动。

  打造人力资源服务特区。建设湖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学院,吸引国内外著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开设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破除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障等壁垒,提供全链条人才服务。

  三、打造长株潭消费服务中心

  突出增供给、补短板、优环境,引入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建设长株潭消费服务中心。

  建成人人向往的品质购物天堂。以长株潭商圈为基础,布局一批高品质特色商业街区,高标准建设商业综合体、流行音乐坊、美食体验街、跨境零售体验店等,发展花园式、景观性、休闲型商业服务设施,构筑线上与线下、零售与体验等跨界融合格局,打造体验感最佳、性价比最高、具有浓郁湖湘文化特色的购物环境,形成“购物在南部”品牌。

  建成乐享湖湘的都市休闲胜地。沿湘江建设以湿地保育为核心的现代文旅休闲区,沿绿心界面营造特色公园链和生态庄园群落,建设长株潭居民和国内外来湘人士首选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与湘江新区大王山、湘潭昭山、韶山及株洲方特、炎帝陵、神农谷等周边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和整体营销,整合形成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共建长株潭都市休闲旅游区。

  建成高端智慧的特色专业市场。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规划建设花卉苗木、生活机器人、文化艺术品等精品展示和交易集散中心,培育形成一批服务长株潭城市群、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高端化、智慧化、规模化特色专业市场。

  四、打造长株潭生产服务中心

  聚焦满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资源要素需求,积极创新载体,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打造创新创业生产服务共享平台。

  构建要素交易平台集中承载地。规划建设立足三市、面向湖南、辐射全国的要素集中交易场所,引导支持资源环境交易、信息数据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开展,建成有全国影响的新型要素交易平台。

  构建产业专业服务集中配套地。以提供知识密集型的高端共享服务为重点,建立针对共性基础技术的科创服务平台,建设智慧网络、孵化中试、产业基金等高水平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法律服务、财务服务、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专业服务平台,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周边园区提供高质量配套服务。

  构建国际功能服务集中提供地。规划建设国际街区和国际社区,完善国际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支撑,吸引外国政府领事机构、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国际商务服务龙头企业等集聚,集中提供签证办理、国际咨询服务、国际项目服务、国际交流服务、国际金融服务、国际劳务服务等功能服务。

  第四章 坚持面向未来 构建高端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聚焦新经济业态和现代服务业,高起点布局发展信息智能产业、商务服务产业和文旅康养等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示范标杆。

  一、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坚持差异化发展、集中化培育,构建各具特色的“智慧五谷”(都芯梦谷、科创智谷、信息云谷、设计方谷、康旅绿谷)产业发展格局。

  都芯梦谷。依托解放垸、大托铺和中信新城,建设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中央商务区,集中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国际化的高端商务服务和双新创业服务,构建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各个成长阶段的一站式保障体系,打造投资兴业梦想天堂。

  科创智谷。依托雨花经开区和湖南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两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智能产业示范区。

  信息云谷。依托暮云经开区和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借助绿心地区工业退出,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地理信息与大数据产业链示范基地。

  设计方谷。依托牛角塘,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平面设计、时尚设计等业态,培育一批国家级设计中心,打造“中国设计之都”。

  康旅绿谷。以跳马镇绿心区域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支撑,开发特色生态景观,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引进品牌文旅康养项目,打造绿色康养旅游休闲产业中心。

  二、建设信息智能产业基地

  推动数据信息服务、人工智能及其关联产业融合创新,打造国家重要的信息智能产业基地。

  培育数据信息产业。依托地理信息特色产业园,加大高端数据研发机构、创新平台、领军企业导入步伐,发展大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应用领域新模式和新业态,探索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大数据制度创新,创建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以雨花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为核心,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软硬件、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现实增强、智能终端、物联网基础器件等产业,集聚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无人系统等配套产业,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链,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加强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放大三城交汇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生态宜居优势,率先开展5G以及下一代通信技术规模化商用试点,规划建设智能生产示范园和智能生活体验园,推进智能居家、智能交通、智能能源、无人商店等典型多元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建成最时尚的未来智能体验区和国家信息应用示范区。

  三、建设高端商务服务基地

  重点布局发展高品质商务服务和高价值生产服务,打造最具活力的区域商务活动中心。

  发展企业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总部、第二总部落户片区、深耕片区,鼓励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总部入驻,推进总部大楼、总部基地建设,打造形态新颖、开放时尚、生态协调的低密度、花园式绿色总部经济集聚区。

  发展高端商务服务。支持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中介咨询机构、电子商务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等集聚发展,培育壮大国际化、开放型商务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天际线优美、业态繁荣的商务楼宇,建设集约高效、品质高端、宜业宜游的中央商务区。

  发展高技术专业服务。积极发展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碳资产管理、碳咨询、碳排放权交易等节能环保服务,鼓励发展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等业态,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服务机构,为高端制造提供优质服务支撑。

  四、建设都市田园休闲基地

  推动城乡要素、城乡需求、城乡景观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同,让农业农村沐浴现代文明,让城市居民留住乡愁乡情。

  发展绿色休闲产业。打造一批集都市文旅、观光休闲、农业博览、花卉园艺、家庭农庄等为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精心打造湘江休闲走廊和环绿心森林走廊,推进户外运动基地、国防教育主题公园、水上森林乐园、自然科普基地等项目建设,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建设以旅游度假、运动休闲、自然教育为特色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资源和中医药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机构和知名连锁康复品牌,加强生态康养基地、生态康养人家、康养综合体建设,发展森林疗养、田园疗养、运动康养、膳食康养、园艺疗养、养老服务、健康管理、高端医疗等系列康养产品和服务。

  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着眼高端品质消费需求,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森林食品研发认证,发展以瓜果、蔬菜、肉禽等为主导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链。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认养农业和定制农业,支持都市人群定制参与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微田园”建设。

  五、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标杆

  坚持低碳、高新、高效原则,全面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兴动能,建设全国一流的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全面实施绿色产能改造。建立产业负面清单准入制度,加快退出低端仓储物流、零散专业市场、五金器械加工等产业,对商贸零售、旅游休闲、餐饮住宿等产业实施节能环保改造,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到2022年实现片区落后产能全淘汰、绿色改造全覆盖。

  建设新型产业发展载体。实施绿心工业项目退出用地变性,引导发展符合空间管制要求的非工业项目。支持名人名家名企创建工作室、实验室、办公室、创作室、农商文旅综合体等新型产业载体,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商贸服务、教育医疗、亲绿文旅等业态复合型产业平台,为新兴经济和产业融合拓展空间。

  强化创新动力协同配置。承接长株潭及国内外研发服务机构转移布局,推动新型研发创意机构建设,提升片区自主创新实力。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公共设施资源、生活服务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云实验室、虚拟制造平台等新型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经济要素配置效率。

  第五章 坚持共生共荣 打造国际一流的美丽生态范本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塑造“江心湖垸城”生命共同体,建设新时代山水特质鲜明、绿色基底深厚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典范区。

  一、打造世界品质的城市绿心

  围绕增强绿心的生态承载力、物种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将绿心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生态屏障和标杆型生态客厅,联动株洲、湘潭创建长株潭生态绿心国家森林公园。

  深入实施绿心污染清零工程。实行工业项目全部退出、落后产能全部退出、低端市场全部退出。严禁采矿、采石、采砂、取土等活动。严禁新建低层次农业、服务业项目。全面整治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深入实施绿心生态保育工程。全面推进天然林抚育、低产林改造、退化林修复、被毁林复绿,适度调整树种、改造林相,形成多树种、多层次、乔灌草相结合的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运用先进技术,全面完成裸露山地、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水边、田边、路边、屋边因地植绿,实现宜绿地域全绿化。严格保护乡土植物和野生动物多样性,打造野生动植物栖息天堂。加强绿心山林设计,营造群山吐翠、树高林深、鸟语花香的醉人景象。

  深入实施绿心价值提升工程。坚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创新绿色发展机制,做足“生态+”文章,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等元素,探索创新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生态农业型等村庄发展模式,构建山水观光、田园风情、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等主题旅游线路,全面提升绿心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打造展示长沙城市形象的绿色名片,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范本。

  二、营造清畅秀美的河湖水系

  以河长制湖长制推进为抓手,以湘江、解放垸、浏阳河、圭塘河“一江一垸两河”保护治理为重点,绘制碧水绕城、清水映城、活水润城的靓丽画卷,建设水文化发达、水环境优良的水生态文明示范区。

  全面提升水系完整性。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控入河排污口设置,以河道疏浚整治、湖泊生态清淤、水量调蓄引排等手段,实施一批河道水生态修复、江河湖库连通工程,促进水系全面连通、水体顺畅流动。

  全面提升水质优良率。深化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深化城乡污水治理和循环再生设施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消除黑臭水体、污染严重水体、不达标水体,确保湘江、浏阳河、圭塘河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城区中水利用率达20%以上。

  全面提升湿地保有量。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改善湿地功能,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开展田园、池塘清洁行动,建设田园湿地、小微湿地。

  全面提升岸线亮丽度。实施最严格的岸线开发管控,合理控制岸线开发强度,科学安排滨水滨湖空间利用活动。加强湘江、浏阳河、圭塘河滨水步道、亲水平台、近水游园设计,打造水清岸绿的亲水生态岸线。

  三、筑造低碳循环的绿色城区

  将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各方面、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创建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大力倡导绿色建筑。全面使用绿色建材,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大力推行全装修住宅。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新建居住小区推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公交车、出租车、特种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构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出行模式,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

  大力推广绿色能源。加大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科学利用江水源、污水源和地热源,建设分布式供冷供热系统,推进区域集中供暖。积极探索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新型利用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源消费100%为清洁能源。

  大力建设绿色市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雨污分流体系建设,城区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以上。全面构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全面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实现主要市政管线全部入廊,打造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行示范区。

  大力推进绿色更新。扎实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有机统筹管线入地、二次供水改造、消防设施改造、建筑节能改造、停车场位改造、环境整治、道路整修、违法建筑整治,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环境和质量。

  四、塑造清新亮丽的生态景观

  加强整体把握和细节雕琢,进行全视域、多角度、立体化塑造,让举目皆风景、遍地好风光成为鲜明标识。

  田彩。以弘扬农耕文化为基础,推动农田与荷塘、菜园、花海等交错布局,设计种田、采莲、摘菜、赏花等特色活动,营造稻花香里农人乐、田园之上游人醉的热闹景象。

  湖平。以石燕湖、同升湖等为重点,统筹推进湖泊水体保护、景观开发、营地建设、活动设计,营造湖平如镜、水天一色的优美景象。

  洲奇。以建设水上桃源为目标,全面推进兴马洲生态修复,打造成为湘江上保护最好的生态岛,营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雅致景象。

  垸俏。加强南托垸、曙光垸生态保护,形成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的滨水湿地群落。以千年湖湘垸囿、都市休闲地标为定位,建设解放垸中央湿地公园,推动创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推进湿地空间设计、水乡聚落建设,营造水草静静长、水鸟翩翩飞的绚丽景象。

  路美。以城区主干道绿化带不少于50米、次干道绿化带不少于30米为基准,高标准打造一批林荫大道,营造树荫浓密、风景如画的美丽景象。

  第六章 坚持民本优先 创造令人向往的城乡美好生活

  以最新理念、最高标准、最优质量,布局建设公共服务、智能设施、安全体系,构筑新时代宜居宜业、美好幸福的“人民城市”。

  一、构建高品质城乡生活圈

  坚持功能复合、城乡统筹、优质均衡,构建全年龄、全天候、全方位的品质生活服务圈。

  建设城市复合共享生活圈。综合考虑市民居住、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商务服务、文旅休闲等多元复合城市单元需求,按照城市组团、城市社区和邻里单元三级体系,依托路网、水网、绿网进行有机串联,分级分区合理配置科教文卫、体育休闲、商贸流通等公共设施,实现5分钟安全舒适邻里单元、15分钟多元活力交往街区、30分钟职住平衡城市组团生活圈100%全覆盖。

  建设城乡融合一体生活圈。特色小镇参照城市社区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支持加强旅游集散、创意创作、健康休闲等设施建设,承载多元差异功能,形成15分钟特色镇域生活圈。村民集居点配置功能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性生产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提升分散居住区以及农村水利设施、公共交通、通讯网络等设施建设品质,构建15分钟田园社区生活圈,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建设产城职住平衡通勤圈。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让每个创新创业者都能乐享“安居梦”。编制片区住房中长期发展规划。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在新出让居住用地中提高“只租不售”用地比例。在主要公共交通节点周边优先安排住宅用地。根据功能分区,在居住集中区域,集中安排教育、医疗用地,统筹规划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二、构建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大幅提升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供给质效,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学有优教。合理规划配备现代化教育设施,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覆盖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高水平教育综合服务。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打造学习型城市,确保中小学教育设施千人用地面积不少于7040平方米。

  实现病有良医。推进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全覆盖,积极发展智能医疗,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均衡布局,加强农村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确保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少于7.5张,全面打造15分钟城乡医疗服务圈。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健康体验馆建设,创建健康城市。

  实现老有颐养。加快构建多层次、普惠制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个老年人都活出尊严、活出品质。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确保千名老人床位数不少于35张,城乡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加大国内外高端养老健康机构引进力度,发展智慧养老、康复养老、度假养老等养老模式,打造南部养老服务品牌。

  实现体有康健。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网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打造城乡15分钟健身圈,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形成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健身过程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实现文化润民。实施城乡数字文化资源推广计划,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全力建设“书香片区”,构筑共同精神家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跳马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三、构建数字智能设施体系

  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片区智能服务应用全覆盖,建设安全可控、适应未来、互联互通的智慧新城。

  加强智能设施建设。坚持感知设施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率先推广下一代通信技术,构建多网协同的泛在无线网络,打造时时感知、万物互联、信息互通的智能城市体系,新建区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达到60%以上。

  推进智能政务建设。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基本实现政务服务足不出户网上办理。建设人工智能公共系统,将城市大脑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创新服务、民生保障、市政维护、旅游休闲等领域拓展,实现基础设施智能管理,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高效。

  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推进无人驾驶汽车应用,推广公交智能驾驶、半封闭区域无人驾驶。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车车、车路智能协同,精准提供公众出行、停车诱导、交通救援等信息服务。发展共享交通,建设需求响应型的定制化公共交通系统和集约共享物流体系。

  推进智能社区建设。建设以人为本、全时空服务的智能社区,提供涵盖社区管理、就业保障、养老助残、文化体育、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智慧服务。探索居民个体数据账号档案制度,在高度安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个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服务的终身数字化。

  四、构建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坚持科学前瞻、超前布局、立体防护,构建智能高效的安全生命线保障体系,为片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防御洪涝灾害为重点,统筹规划建设防洪防涝设施,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加强消防安全建设,突出森林火灾防范和城乡建成区消防建设,确保区域消防安全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立安全可靠、体系完备、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系统。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

  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构建新时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防生物灾害与疫病疫情发生。严格保障水、电及燃气等供应安全。加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网络的安全保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七章 坚持开放创新 建立保障有力的体制机制环境

  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推动规划有序实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一、创新规划实施制度机制

  长沙南部片区规划纲要是编制片区各级各类规划的准则和指南。坚持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概念规划为指导、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重点、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公开制度,在规划编制、决策和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各领域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凝聚智慧。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本规划纲要与相关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监管和问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创新建设开发运营机制

  整合优化现有产业园区以及各类行政资源,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层级科学、权责明确、精简高效、推进有力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最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手续,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引入最新前沿理念,运用最新政策工具,积极探索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最优模式,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高质量开展片区投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层面支持,着力推动片区成为全省长株潭一体化建设重点承载区、努力创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创新资源要素保障机制

  创新绿心、水体、湿地、农田等长效保护机制,探索完善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损害社会化赔偿等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长株潭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用地亩产效益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增减挂钩等工作,保障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土地利用和供应模式,全面盘活和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支持在相关领域开展具有试点资格的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入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鼓励设立各类发展基金;鼓励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扩大投资。探索激发创新活力的人事、薪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政策,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优秀人才与高新产业高效匹配。

  四、创新协同开放发展机制

  推进南部片区与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其它五大重点片区差异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与株洲、湘潭周边地区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布局建设生态、交通、产业和基础设施,打造城市群协同发展示范区。建立片区开发建设长株潭三市联席会商制度,注重与株洲、湘潭等周边区域整体联动,推动资源有效整合。加强国内外经济合作,构建贸易通关体系,打造综合开放平台,策划实施一批大事件,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附件2:长沙南部片区区位图

  附件3:长沙南部片区城乡空间结构图

  附件4:长沙南部片区生态空间布局图

  附件5:长沙南部片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附件6:长沙南部片区起步区分布图

  附件7:长沙南部片区融城骨架路网图

  附件8:长沙南部片区内部路网

【作者:】 【编辑:易隽】
关键词:南部片区规划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