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外交》写作班子牵头人是个湖南人 听他讲述背后故事

  《大国外交》首播完毕

  听写作班子牵头人、新华社国际部主任、湖南老乡严文斌讲述背后的故事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3日讯 据湖南日报(记者 曹辉)昨天晚上,六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最后一集《美美与共》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各平台、终端上首播完毕。从收视率、观众口碑、微博微信点击量和互动率来看,可称得上是近年来相当成功的一部政论片。作为这部政论片的写作班子牵头人,严文斌在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作为国内知名的国际传播专家,严文斌在北京奥运会、中国梦、一带一路等党和国家重大对外传播中向中央积极建言,从理论到实践上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介绍,《大国外交》项目从酝酿、启动到完成,历时8个月。按照中央部署,专题片由中宣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新华社负责框架设计和脚本创作,央视负责拍摄制作和播出,并确定他牵头组建创意写作班子。写作团队除了他外,还有国际部10多名同事。

  “我们这个团队能吃苦、能战斗、也能合作。为了这部片子,大家放弃了大部分周末休息和正常休假。前期策划阶段,写作团队梳理了5年来习近平主席历次出访及重要演讲,查阅了大量论文和过往报道,几乎天天‘头脑风暴’,不断推翻自己……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1.6万字的策划案获得中央领导同志和专家组的一致认可。”严文斌高兴地说。

  在后续的采访调研阶段,新华社承担了大量外联和筹备工作。与央视团队一起,密集走访了中央外办、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等10多个部委,还深入中国交建、阿里巴巴、北京大学等企事业机构,听情况介绍、找故事线索、挖典型人物。一个多月下来,笔记本就用掉一大堆。

  除了赴10多个省市采访,联合摄制组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还兵分6路,分赴19国采访。回访了不少习主席曾经访问的地方,与当地民众聊他们眼中的习主席;采访了大量外国专家学者,请他们谈对中国外交的观感。在巴基斯坦,摄制组冒着地表摄氏60多度的高温在瓜达尔港采访,多人中暑。在坦桑尼亚,有的组员因水土不服上吐下泻,仍带病工作。在广袤东海,首次升起了无人机,以全新视角拍摄钓鱼岛海域。在拉美,有的组员出现了高原反应,仍在坚持采访……“据统计,联合摄制组仅采访就多达160人次。扎实的调研和采访为专题片储备了丰富材料,也使我们对5年来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历程有了更深切、更直接的感受。”严文斌说。

  为了“精益求精”,新华社写作团队时常连续作战,反复打磨脚本,有的集彻底推倒重来就不下3次,工作群常常到夜里一两点还在为了一句话、一个词热烈讨论。在创作上,新华社团队认为,片子要想成功,思想性、理论性、故事性、文学性必须兼顾,每一集在外交理论上要吃透,同时找出最典型、最鲜活的外交故事、外交实践与之搭配。善讲故事,但不能只讲故事,要把背后的“理”讲清楚,才符合政论片的定位。

  严文斌说,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脚本,已是第12版了。应当说,这部片子取得较好反响,是各方努力的结果:离不开中宣部和新华社领导的关怀指导,离不开与央视团队的紧密合作与互相激励、启发。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更多人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外交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新成就,进而促使更多人关心、支持中国的外交事业。

  【人物档案】

  严文斌,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外语系,1988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到新华社工作,先后任中央新闻记者,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总编辑,上海证券报社社长、党组书记,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等职,曾10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大等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国海洋大学、湘潭大学等客座教授。

  他领导的国际新闻编辑部是新华社最大的业务部门,业务范围囊括新华社在海外的180个分社,在国内有一支常年从事国际和外交外事报道的精干队伍,他们经过驻外等多年历练,政治上、业务上都比较成熟。

【作者:记者 曹辉】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大国外交 严文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