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军旅老夫妻先后捐献角膜遗体:时隔16年他们“重逢”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潘爱华 杨丽红)在长沙,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丈夫叫张力波,妻子叫谭素兰,他们说服家人和朋友,双双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希望自己有用的器官能够拯救他人生命。“他们是从烽火岁月中并肩走过来的革命夫妻,是曾经为新疆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的伉俪夫妻,也是晚辈眼中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慈祥长者。在生命的最后,他们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是我们值得一生骄傲的伟大父母。”今日,张志凡女士手捧父母的合影满眼泪花地说。

张力波、谭素兰夫妇的合影。受访者 供图

  夫妻先后捐献遗体,16年后他们又“在一起”了

  2020年4月30日中午12时,长沙康乃馨敬老院,谭素兰老人平静安详地离开了,享年88岁。接到家属通知后,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登记站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工作人员赶到敬老院,及时对谭老进行了角膜采集和遗体接收。在与家属的交流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谭老一家人与湖南省红十字角膜遗体捐献事业有着很深的渊源。原来,早在2004年10月13日,谭素兰的爱人张力波逝世后就捐献了遗体。2014年,谭素兰也进行了角膜遗体捐献登记。今年1月,谭素兰的两位女儿来到湖南省红十字角膜捐献爱尔眼科接收登记站再次为母亲确认登记,两姐妹也一起签署了角膜遗体捐献志愿书。

  张志凡说:“我父亲张力波是山西孝义人,1920年8月出生,1937年1月在延安参加革命,跟随王震将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参加了多次战役。1957年转业成为人民的公仆,在新疆电力工业局任局长。”

  此次,谭素兰“妻承夫愿”捐献角膜遗体,成为全省以家庭为单位、夫妻时隔16年先后捐献角膜遗体的感人事迹。长沙爱尔眼库执行主任王丛香介绍,经评估,谭素兰的角膜质量良好,可用于救治急性角膜盲症患者。据悉,张力波、谭素兰夫妇的名字将被一起镌刻在湖南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陵园。16年之后,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

  “一辈子都在干革命工作,最后还作一点贡献”

  据张志凡介绍,谭素兰1932年1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50年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怀揣着“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是第一批“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一员。当时,新疆交通不发达、条件异常艰苦,但她义无反顾地去了新疆、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在部队,张力波认识了活泼伶俐、坚强勇敢的谭素兰,革命友情的火种在那时悄悄播下。之后,两人走到了一起。“1982年,父亲被调入湖南二轻厅任厅长至1983年离休,母亲跟随父亲被调入湖南省二轻五金家电公司办公室工作。 ”

  一张薄薄的白纸,上面清晰地写着几个沉甸甸的大字——“张力波、谭素兰同志遗体捐献志愿书”,白纸黑字印刻着他们的决心。“父母说,他们一辈子都在干革命工作,要革命到底,最后还作一点贡献。为报答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他们决定百年以后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收礼金,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用于临床研究和医学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张志凡说,父母的一生是平凡的,普通得像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他们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新疆,在生命的最后,他们又捐献自己的角膜和遗体,是让我们一生骄傲的伟大父母。”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教授潘爱华说,张力波和谭素兰夫妇这种心存感恩、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生命因奉献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延续。遗体器官捐献是造福人类的高尚行为,他们的无私大爱在全社会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移风易俗新风尚。


【作者: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潘爱华 杨丽红】 【编辑:易隽】
关键词:夫妻 捐献角膜遗体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